正文

最幸福的一對夫妻

(2007-02-02 21:07:03) 下一個
某年某月某日,有位好朋友受洗成為基督徒,同時他們教堂的牧師夫婦倆也要離開本地,也借此和教友們告別。我和牧師夫婦有一麵之緣,很喜歡他們的為人,所以雖然我不信教,但在眾多因素作用下,我第一次在一個星期天隨一幫朋友也進了教堂。

首先的節目自然是幾個決定投入主的懷抱,成為主的羔羊的教友受洗儀式,受洗是牧師主持的,他太太,我們都叫做師母的,指揮大家唱聖歌。受洗儀式過後,牧師夫婦向大夥兒話別,他們說過話後,教友們也一一上去,述說著對牧師師母的戀戀不舍,表示對他們夫妻倆的敬佩和崇敬。大家都很真誠,以致於一路有人熱淚滾滾,泣不成聲,結果手巾紙告罄,稀裏嘩啦的抽答鼻涕的聲音經過麥克風的放大,很是讓我的耳朵受了一回罪。

這些教友們,不論是已經受洗的還是慕道友,都大大讚揚牧師夫妻倆的無私奉獻精神,說哎呀牧師他們對別人那麽好哇,自己家裏像樣的家具都沒幾件啦;或者說牧師的收入就靠教友的奉獻,一點也談不上多,可是牧師從不計較啦;再或者說牧師夫妻一心撲在教會上,到現在自己孩子都沒有養啦。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大家的中心思想就是牧師夫婦過得真慘,真是有奉獻精神啊!我猜如果不是他們夫妻倆來自台灣,恐怕活雷鋒的稱號也要給他們戴上了!

我是大大的不以為然!

在我看來,這對夫妻是多麽的幸福!是我所見過的夫妻中最幸福的一對!牧師是個文雅和氣的中年人,穩重大度,眉目之間頗有些靈秀之氣;而實話說,師母是個長相很普通的女子,一點也不出眾。但是當她和丈夫一起主持組織活動時,從她的安安靜靜、輕聲細語的話語中,當她優雅地擺動雙手指揮大家合唱聖歌時,還有當她會心微微一笑時,我驚奇的發現,這個女子居然能夠如此的優雅!她竟然是能夠這樣的美麗!

這個美,是和她的先生緊緊相連的,而作為丈夫的牧師,有了妻子的陪伴,布道也更顯從容,其勸諭的話也更能沁人肺腑。牧師離開這兒,師母毫不猶豫的跟隨,有道是“笑傲此生無厭倦”。他們之間有了這麽好的感情,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生活目標,物質生活稍微平淡一點在他們眼裏又算的了什麽?我心裏不禁嘲笑那些自以為生活的比牧師夫婦好的人,以為他們不過是咬著牙忍受著奉獻而已,而不知道他們對他們的生活是多麽的甘之若飴,如果物質生活更富裕一些自然好,但那已經就是他們理想的生活了,因為他們彼此知道,自己無論到天涯海角,身邊總會有個最親愛的人陪伴著你。

記得讀過蘇東坡的一首“定風波”,是送給他的一個朋友的,這個朋友因事被貶到嶺南去了,在那個時代,嶺南是個窮山惡水、毒瘴彌漫的艱苦地方,朋友的一個侍妾陪伴著他幾年,直至獲赦一起回京,蘇軾和這個女子有一段對話,錄在詞中: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
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
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
此心安處是吾鄉。

每次我讀這首詞,總是反複回味“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這是如何的一往情深而又平和的心境!和蘇東坡一樣,我也很羨慕他的這個朋友,這個女子,嶺南六月如火海,她能夠“清歌傳皓齒”,使“雪飛炎海變清涼”。我讀這兩句時常常想起一個小故事:一對夫妻雪夜圍著一張小桌對坐,妻子在縫補這什麽,丈夫一不小心將桌布燒了個洞,這是他們夫妻都很喜歡的一條桌布,其中有著他們過去的一些甜蜜往事,丈夫懊惱不止。而妻子隻是微微一笑,拿過針線,在那個燒焦的破洞上縫了朵梅花,不僅遮住了洞,還為桌布、他們往事的寄托添加了色彩。如果一生相守的人有這種點石成金的心態和技巧,一生該是如何的絢麗!

說著說著扯遠了。

這是我在美國所見過的最幸福的一對夫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