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讀《紅樓夢》

(2007-02-06 14:41:13) 下一個

說起來我是個愛讀書的人,可是到現在為止,《紅樓夢》這部小說我沒有完整地一次讀完過。原因很簡單,不喜歡。

我沒有一次看完過,也就是說從來沒有一口氣看完過,但是估計整部小說,每個章節還是看了的。因為每次看《紅樓夢》,看著看著心裏憋氣,於是就丟開了,等過了些日子再來看,就隨手翻開一頁,從那裏看起。次數多了,估計就看全了,因為我聽別人提起小說中的人物情節,都隱約記得。

我家是個典型的有些老式書香氣息的人家,一些老式的說法和教條,比如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在家不看紅樓夢,在外不看封神榜,諸如此類,父母都曾半真半假地跟我宣講過。話雖那麽說,老爸的書櫥的鑰匙,還有他的學校圖書館借書證,全部是我掌握著,想看什麽都由我自己定。隻有一次,我讀初中,恰好那天捧著本《紅樓夢》,老爸經過,掃了一眼,說了句:你看這個幹什麽?說完就走了,也許是無心說的,我其實也沒有用心看,隨便抓本書翻翻而已。老爸的書櫥裏有關《紅樓夢》的書不少,不僅有《紅樓夢》,而且還有許多有關的評論和書中的詩詞賞析這類的書。相比之下,我更多地看那些評論和詩詞賞析的書,對本書反而看得少。我老爸這個人挺有意思,我小時候愛讀書,他曾經想把我往文學的道路上引,鼓勵我讀書,還經常出題讓我寫作文練筆;後來看見我喜歡上了數理化,選了理科,於是就督促我集中注意力,閑書少看。總之就是想有意無意地引導我,作我的未來生活的引路人。他問我為什麽看《紅樓夢》,意思很明顯,一來我既然喜歡數理化,那麽就該集中注意力,二來我是個男人,小小年紀,那種軟綿綿的東西少看,否則容易消磨人的意誌。

當然老爸過慮了,我直到現在,也沒有喜歡上《紅樓夢》。不是說《紅樓夢》中的文字不好,實際上,以我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好得很。我看書讀文章最看重的是其表達的意思,也就是說文章的立意和立題,對單純的文字遊戲不欣賞,甚至對專門賣弄文字的文體有些厭煩。但是,我曾經有這種感覺,有一兩次沒事幹拿起《紅樓夢》,那中間的文字語言、遣詞造句真是賞心悅目,讀了這樣的文字,心裏象給熨了似的舒展,隻是這種感覺沒有過多久,另一種感覺占了上風。這種感覺就是《紅樓夢》的前後上下整個地發散著一股我不喜歡的氣息──當然,也許這也正是有些人喜歡《紅樓夢》的原因。我覺得,《紅樓夢》透著一股過於成熟的氣息,無論是人物的活動還是場景環境,即使其中有那麽幾個人物,他們的性格和追求有其亮點,也是在散發著那種氣息的土壤上產生出來的。這種氣息,就象過於成熟的水果,沉甸甸的,很有份量;其色彩對於某種口味的人,很具誘惑力;它也很有韻味,馥鬱芬芳,甚至淡淡地飄出水果發酵後的酒的甜香來。但是它已經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和能量,看不到未來的希望的光輝,粗粗一品,覺得醉人甜美,長時間沉浸在這種氣氛中就有窒息的感覺。這就是我常常對於我們中國文化的一種感覺,博大精深,但是過熟,缺乏前進的動力和熱情,如果緊緊抓住不放,不吸收新鮮空氣和養分,我們,乃至我們自己的文化文明,都有窒息而死的危險。《紅樓夢》中的社會環境、家庭人物的描寫,正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因此,不難明白為什麽我覺得這本書處處透露著那種不新鮮的氣息,讓我感到很鬱悶,因此也就從來無法完整地一次完成這本書。

我對《紅樓夢》的這個態度,也影響到我對現代的某些作家的風格的看法,比如說蘇童,這個作家似乎更加喜歡那種格調,如果把《紅樓夢》比作過熟的水果,在我看來,他的作品就是爛香蕉皮上的黑乎乎黏兮兮的那種糊狀的東西。沒有生機,沒有營養,想想還惡心。文學的一個目的是反映事實,隻是他那麽津津有味地描述中華文明大河中的一些沉積渣滓,實在不合我的胃口。當然這就是題外話了。

另外,出於樸素的階級感情,我對《紅樓夢》中那些錦衣玉食的男女們的情感糾紛統統不感興趣,在我看來,那全部是吃飽了沒事幹給鬧的!按咱們毛主席的幹活,全部打到鄉下去種田,天天累個賊死,看你還鬧花樣!全書我唯一喜歡的人物就是劉姥姥,麵朝黃土背朝天,腳踏實地,質樸開朗,不貪求不奢欲,不虛飾不矯情,有些小狡猾,卻狡猾得恰到好處,也許應該說是生存的智慧,實實在在的一個勞動人民。可笑的是到了最後,高高在上的賈府的高級人物們還得要這個他們嘲笑戲弄的人來搭救,保住他們的根苗。電視《紅樓夢》我僅僅看了一兩集,恰好劉姥姥一進大觀園裏的那一段關於吃茄子的對話的鏡頭我看了,如鳳姐說的:“……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扒了,隻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演鳳姐的那個女演員大概台詞背得挺熟,看她在電視上說起來,嘰嘰呱呱的流利的很,於是就格外的顯出了一種得意誇耀的腔調,偏偏又要作出一副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神情模樣。說句實話,每次看書看到這裏,再想起電視那個鏡頭,心裏不免有惡向膽邊生的衝動,一盤破茄子就吃得這麽講究,難怪搞得最後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幹淨!否則倒還真怪了,沒有天理了!五穀不分,四體不勤,倒是挺會享受!我明白曹雪芹的目的就是說賈府的人窮奢極欲,因此導致敗家,可是我覺得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出入平常百姓家就足夠概括一切了,我犯不上在幾百年後也抱著那種憂傷失落的破落世家子弟的心情去回味無窮。這種搜腸刮肚的講究同樣也反映在感情上,別別扭扭的,沒個大大方方說話的時候。我是個粗人,欣賞的感情是清澈而明亮的,是寧靜而歡快的,如同潔淨明快的河流奔騰山川,如同長風吹拂的茫茫草原,如同夕陽浮雲下的起伏的海洋,跟紅樓人物相比,根本就情趣相反。

我看《紅樓夢》,也有感動的地方。例如最後一回,賈政扶賈母靈柩到金陵安葬後回家,途中行到陵驛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個清靜去處。抬頭忽見船頭上微微的雪影裏麵一個人,光著頭,赤著腳,向賈政倒身下拜。原來是賈寶玉來向他拜謝養育之恩。這時,一僧一道,夾住寶玉說道:"俗緣已畢,還不快走。"說著,三個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地滑,疾忙來趕。趕得心虛氣喘,見那三人在前,那裏趕得上。後來三人倏然不見,賈政還欲前走,隻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這時才死心,隻得回來。我看這一段,心裏隻有為賈政的一片父母心而感動,想那白茫茫雪地上,一個老人深一腳,淺一腳,甚至連滾帶爬地追趕著,隻為了追自己失去的孩子,這是一個很令人心酸的景象。賈政在《紅樓夢》中相對於賈寶玉來說是個反麵人物,別的不說,他的一片愛子之心,憐子之情,是誰也否認不了的。即使那回差點把賈寶玉打死,也是出於愛之深,責之切──何況,那件事賈寶玉本就有可打之處,賈政根據賈寶玉的一貫性格脾氣,又聽了賈環的挑唆,不打的話,我還真要說賈政是假正了!我小時候就挨過不少老爹的打,長大了一點也不記恨,越大越能夠理解父親的愛子心切。至於那一僧一道,那所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簡直就是兩個拐騙人口的賊禿和牛鼻子,整個紅樓夢的悲歡離合,好像都是這兩個家夥在那裏安排挑唆,具有大能力大神通,卻看著凡人受苦受難而袖手旁觀,甚至故意出歪點子為難,跟基督教裏麵描述的那個上帝相差仿佛,我對這樣的神聖總是有些反感的甚至厭惡的。這也是我不喜歡《紅樓夢》的原因之一。

我看《紅樓夢》最爽的地方是賈寶玉出家的那一段。我每看到那裏,心裏就想,好,總算是了了。讀小學的時候,那時就拍過《紅樓夢》的電影,我爸媽,還有左鄰右舍的那些讀書人,把這當個什麽大事似的,那天晚上全體出動,一起去嶽陽樓公園的露天電影院去看。夏夜,湖風習習,月光如水,嶽陽樓的畫簷朱宇金瓦從翠綠的樹梢閃出一角,在這裏看《紅樓夢》,倒還真是地方。我那時才讀小學三年紀,一點也沒看懂,隻記得最後賈寶玉倒背著雙手,一重重的穿過大門,揚長而去。我那時即使還很小,也覺得這個鏡頭有滋味。過去士大夫處世無道,便即上書北闕,拂袖南山,飄身遠引,迎麵西北風颼溜溜吹來,將衣袍大褂的前後襟高高飄起,此誠是大丈夫人生一快!我看賈寶玉這一走,雖然用的地方是情,倒也頗有這股爽勁兒。當然,後來長大了,仔細想想,看見他這一走,留下孤兒寡母、老父老母的一大堆,特別是拋下妻兒,心中惻然,心想這人,早知道要走,就別惹別人嘛,既然惹了,就該擔起來,這麽著跑了,不太好吧?到底是個公子哥兒,瀟灑是瀟灑了,身後留下一堆爛事,讓別人替他揩屁股。還好他是出自富貴之家,一般平民百姓就玩不起這個了。這麽一想,於是也就沒有那麽爽了。

說了這麽多,就是一句話,我不喜歡《紅樓夢》。還要看嗎?要看的,隻是不迷罷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風穀 回複 悄悄話 不是興趣喜好的反對, 這個我認為是青菜蘿卜各有喜好, 無所謂,況且我也不是很迷。

隻是覺得你當中說的一些不喜歡的原由, 說歪了, 或者說, 沒有說清楚。 嗯, 可能我一時半會兒也講不清, 再說吧。

月上柳梢頭 回複 悄悄話 喜歡紅樓夢,從小到大,看了很多很多遍。
但是,您的這篇文章,我也非常喜歡。
清新好文
巴爾 回複 悄悄話 哈哈,不同意。

這篇倒不是我什麽得意的文章,但是意思還是很清晰的,邏輯嘛,有邏輯嗎?無非是一種興趣喜好的取向吧。:)
風穀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有些邏輯混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