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化灌茶:“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2009-01-14 19:29:15)
下一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話當然不是,世間確有不稱職的的父母,什至為數還未必太少!現在我們知道,家暴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以前基於家醜不好外揚這樣的觀念,都盡量掩飾,所以或不覺得什麽.現在有較多全麵的社會調查,並有社工跟進,才清楚家暴無分中外,普遍存在,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小孩,最無抵抗力,不單身體受傷害,即使無皮肉之苦,他們心靈未成熟,看在眼中,心中烙印.人自小心靈受摧殘,傷痕尤深,終身要帶著受罪.天下固然有很多好父母,然而天下確也有不少不是之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話,在民間連沒多少文化的也會說,當老子教訓兒子,常拿這一句便頂萬句,有時怒火中燒,大有“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的氣焰.即使不出手痛打,親子關係也隻有更僵,子女順從,隻會在表麵,口服心不服.這句話本出自宋儒羅仲素,原句是“隻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略與今語不同.“底”字等於現代白話的“的”;前麵加“隻為”,有“隻是因為”的意思,所以這句原不完整,還應該有前話,如不把話說全了,真正的意思,便難以明白.
朱熹在他《孟子集註》“離婁章句上”裡,引用羅仲素此言,主題是講舜的孝親之道.我們都知道,舜是瞽瞍的兒子.這父親是瞎老頭,頑固不講理,娶了個後室,聽信她搬弄舜的是非,幾次合謀要殺舜未果.但瞽瞍有事,使喚舜去做,舜不失孝行,一定侍候在側,忠心完成.孟子說,舜因為能盡事親之道,而瞽瞍最終也高興了,變得和善了,不止於此,天下的風俗由此得以轉移,父子倫常於是就確定了,舜是大孝!--朱子為這話作按語,他說,舜雖與頑父囂母相處,仍能柔順和諧,自己潔身自愛,不流於邪惡,終以孝行美德感化父母.所以天下之為子者,應知天下無不可事之親,我輩今所事之親,再不濟也不至像舜的父母.隻要我們肯勉力孝順,務求令父母高興,那麽天下的父親,都是慈父,這叫感化.子孝,父慈,這樣父子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天下太平.昔舜以身作則,垂法天下,作為後世典範,非止他一身一家之孝,而是大孝.舜之所以能感化父親,竭盡子職,事親至孝,乃因在他自己的眼中,不見父母之非而已.羅仲素也說:“隻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這話說得實在太好了,因唯如此,天下父子之倫常,才得以確立.世有弑君殺父的,常是因為從頭便不把長上看在眼裡,以對方什麽都不是,結果心狠手辣,隨便開殺誡.
所以“隻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原話,是以舜為榜樣,勸人盡孝道,即使見父母有不是,什至大過大非,眼裡頭也沒有不是之父母,仍以父母是父母,絕不容是與非橫梗親子情之中間,心中唯存一事,以父母之尊待之.朱子認同羅仲素,隻因為心有這無不是之孝思,才能做到不計較老人的對錯,真的孝順.孝有以感天,也有以感父母,始終是骨肉至親,你的孝心,應是會得到共鳴的,頑囂之親,也有以感化!
王陽明曾經道:“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兒子,瞽瞍是世間最慈祥的父親”,乍聽起來,也給嚇一跳,他是儒家,何以言此?話常不能隻聽一半,陽明有他的說法和觧釋.他是說,舜總以為自己大不孝,故更加能盡力去孝.而瞽瞍自以慈父,我自幼養育你,何以你這個兒子越大越你做你的,和我不一樣,無以討我歡心?陽明這段話,本是在講做人的修養,對己要知非,對人要知是.若整天找人的不是,而自以為是,並不能觧決問題.肯找自己的缺失,而還他人以應得的恭敬,問題便可得不觧而化,這非觧決,而是化觧.
理智強的朋友或會說,他父母明明有不是,怎能視而不見,當作無不是?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匪夷所思.其實我們看父子之親的感情,不一定要非理性,而是可以情理皆備.試想想,天下多少父母心,都是“天下無不是的子女”,即使孩子錯,走了歪路,在父母心中,他們仍是天使.他們不成熟,犯錯是事實,但骨肉仍然是骨肉,錯在子女身上,痛在父母心裡,看他們的錯,總是一時的,那完美的乖兒乖女,卻是永遠的!這是骨肉相連的親子之理,亦親子之情!父母對子女如此,子女之對恩親,何更不當如此?子女的錯,不應讚同,然而我的子女是子女,卻沒有是與不是的糾纏,子女對我來說,永遠不變,這是情,也是理,沒有錯之可說.如把子女之錯也當好事,加以嗬護,這是溺愛,不值得鼓勵.但愛子女之情無改,以不變的至愛感化他,難道不該?反過來想,子女看待父母,要超越父母之過犯,還他個真爹真娘,不需斤斤於其是其非.即使他們過去有錯,或現在老糊塗了,仍隻以其當得之至孝還之,所謂“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豈是無理?
當然舜為聖人,他做到的,我們凡夫俗子,未必做到,但應希賢希聖,雖未必至,心響往焉.原話是以聖人境界為勉勵,不是教條,後人斷章取義,誤會誤用,乃成大謬,這不是大孝本謬.聖人之事,隻能自願,相勉自勵,不曲觧,不強迫.不過如今人已不會做聖人的粉絲,隻會做明星的粉絲,聖人做他的,我做我的,我決定誰是偶像,偶像不必人給,舜之大孝,老土不時髦了.然若有人不跟紅頂白,真以從古人那裡可學到東西,仍不免疑問:聖人之境界,果可至否?聖人舜大孝,無不是的父母,舜與瞽瞍,確為感人的故事,然可是真能實現的倫理實踐?很多年前,在電視看過一出記錄片,講一位才十七八歲的美國少女,母親吸毒,她非隻自己出汙泥而不染,還幫助媽媽戒毒,婁敗婁試,期間遭到受毒品影響心智非正常的母親無理對待,在所難免,但她仍不離不棄,終把母親救出生天.故我仍信在親情裡,有一種理性,確可超越一般是非!而這種如理之情,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曆史久了,文化裡有很多東西,確實變成了渣滓,像通俗意義的“天下無不是的子女”,絕對應早早丟棄.可是它的原生觀念裡,那“隻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為大孝,有大智,成大德,我們如無成見,仍是值得深思取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