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咋地印度人印象,到一點點對中、印知識分子的反省
(2007-06-24 19:15:34)
下一個
對印度知識分子的稱道,從不同途徑,已多次讀過說他們當中有些人如何工餘作義工,以專業回饋社會,甚至上山下鄉,不辭勞苦.以前這些文字出自洋人,但回看西方的印度知識分子群體,大多數不咋地,隻見殊例一二,以為讚譽或屬洋人的一種異國風情偏好.現今中印交往頻繁,國人到印度工作及居留的多了,觀察漸漸深入,也開始親身發覺到他們讀書人中的特殊素質.前天走廊便貼了一篇《中國知識分子vs印度知識分子》,再次印證了這方麵的情形.
印度知識分子的這種素質,與印度的宗教文化,實不無一定關係.印度教把人生共分成四階段:學習、在家、出家、捨離.虔誠的教徒依此守四行期製度,一般人中即使非一定是教徒的知識分子,也多少受精神感染,更何況是教徒的知識分子有很多.按印度傳統,一期二期為人生上半,是入道學習與事業家庭的階段;人生下半的三期四期,進入出家隱居與朝聖捨離的階段.人的下半生固然專注個人求道,同時也是在回饋社會.即使是第二行期,雖在職在家,仍有更高的追求,不光為今生之事勞勞碌碌.得道有多門,德行、財富、快樂、修行,不分凡俗,無一不是進路.就算是財富、快樂,憑之一樣能夠入道,與德行、修行並不相左.有職業有家室,非必是負累,以在家身份,仍可幹出家事業.所以我們聽到他們的專業人士,不隻埋頭搞專業,還不忘獻身服務社會,其中不無宗教捨離的精神在!吠陀的信仰展示,業為人不得迴避的義務本分,虔誠修行與顧家忠職一樣,都是做人的本分,出世與入世,當中絕沒有任何矛盾.因此我們又看到,他們即使幹專業,也肯孜孜不倦,謹守崗位.他們專業精神中貫徹著宗教精神,故多心無旁騖,不慣打著學術旗號,又顧左右跑去搞東搞西.可以說,印度的優秀知識分子之中,長久以來具一種“又橙又專”的精神傳統!橙色是他們的一種僧袍色,乃為他們專業精神之所寄.
我們的傳統,對讀書人要求士行,士誌於道,濟世為懷.“知識分子”是西方傳來的詞匯,我們雖沒有這種說法,但傳統的“士”,也是具知識更富道義承擔及願獻身公益的人,這與知識分子的理念,可以相比.事實上在我們的歷史裡,確也曾出現過很多仁人誌士,以天下為己任,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值得敬仰學習.隻可惜明清以來,社會上隻望仕途,而忘士行,私底下心中放亮的,是“仕”而不再是“士”.濟世不再是個人獨立自覺的濟世,而隻為加入權力結構中忙於從事治世.結果書生鄉宦,自覺或不自覺,皆成了專製的工具,甘心做權力的幫閒,甚至變成極權的幫兇,天下之病民者,反而最常是所謂士人,浪得虛名,其實不算是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