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宗教,與「文人」有何幹涉?

(2007-04-02 18:05:34) 下一個

中國皇帝不隻是人中龍,做人上人治人之外,更為龍中龍,隨時欽點神明。明清後的全民信仰,進口的龍王,土產的關帝,都經皇帝品題。皇帝在家家戶戶敬天祭祖的神桌上,非僅形式上與天地親師同受膜拜,在現實的政治文化生活裡,皇帝順天應人,作民之君同作臣之師,他實際更包攬「天地君親師」於一身!西洋皇帝是人,犯過可找上帝治他。東洋天皇是神,一無神驗便隻好改回老老實實做人。中國大皇帝最難纏,雖道是人,但隨時可以神之又神。皇帝在位原則上不預聞政事,不想做或做不到就仍像個人,然皇權並無約束,要想做到的他便成神。華夏皇帝,忽人忽神,永遠是對的,因為隻有他一個人的自由,政治沒自由,宗教也都沒了自由。儒釋道對自由一事,本有極之深刻的體會,良知無昧,般若無滯,自然無為,主體的道德、心體、身體,可大自在大自由,無奈在皇帝麵前,通通自由不起來。儒生如欲維持人格獨立身心自由,唯一途徑是出世,做隱士遁入空門或上山學仙,與世隔絕,清者自清。否則傲世,遊離於社會,狂狷任俠,落拓不羈,輕死重義,敢以真性情反叛假道學,這樣或得賞音。唯氣機鼓蕩過後又復舊觀,和歸隱山林者一樣,毫無爭衡力量。儒生入世,若堅持認真承擔理想,不與強權腐敗同流,隻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硜硜自守不忘士行,時仍難免浮雲翳日,有求全之毀。奮起抵抗,更常成殺身之禍,此史不絕書。多數的讀書人,唯不與世爭,忍氣吞聲,徒自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終為犬儒。自唐代儒生之路,學而優則仕,精英傳統教育下之士人,自視甚高,唯不具獨立職業身分,生存之道看人眉睫,欽此欽遵。明清八股製義,實為愚民,知識精英墮落,舉目朝野,幾盡南郭先生而為小人儒,低首下心,奴顏婢膝,仰麵求人,趨炎附勢。數百年來,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麵貌,實際變化多少?這可以連繫到為甚麼小說中的儒俠形象,居然風靡兩岸三地,乃至放洋學子,也帶入實驗室圖書館作精神食糧。近代知識階層,思維難與三教相契,那類避世傾向的東西當然免談,然對入世同流合汙者,初見或也深惡,結果投射出的理想,便成遊走江湖的儒俠,濟世為懷,崇仁尚武合一,瀟灑於出世與入世之間。

大皇帝按所需隨時排佛斥老抑儒,欲其政權萬世一統,我們因乃學統衰,道統喪!空有偌大的官僚體係,苛政起來,隨時猛於虎。士人政府由集體到個人,未止無法製約極權,反由幫閒變幫兇,為虎作倀,更常乘機狐假虎威!天子他「餘一人」,能作龍吟虎嘯,張牙舞爪,如無爪牙助威,可真那麼神武?兩漢以來,本於皇權無抗禮尚有製衡的宰相權,朝削代減,行事皆視上之臉色,小人因而當道,助紂為虐。明清科舉六百年,篩選人材,實消磨人材,讀書不是做學問學做人,而是求做官,真能做官與否尚未可知,但先把讀書人改造成考試奴才。科考有考前考,叫童試,分縣府院三級,清代竟幾次出現百歲童生趕赴院試,屢試屢敗仍未獲入學資格!三關皆過,才為生員,俗稱秀才,進入士大夫階層,算有功名,明清擁有這種初級考試功名者總共上百萬。正式科考,再又分三級,鄉試取舉人,會試取貢士,殿試取進士,最後之一關,全由皇帝出題主持,親定金榜,所有進士都稱「天子門生」。鄉試每三年一大比,要考三場,每場三天,中舉雖具做官資格,但需考更艱難的兩試,方能有機會授官,儕身中高層做其「清流」。未進士和不及格的秀才,隻好擔任吏胥,進入「濁流」。宋代以後門閥不再,職官空缺確需經科舉管道予以填補,可惜國家重選材少育材,考試製度日嚴,競爭功名者繼續湧至,通過考核者多於官缺。明清科試命題刁鑽,皆出四書五經,答案悉以理學程朱學派註釋為準,考生不得自生新論,毫無獨立思考機會之餘,連答問文體,都要依足八股文陳義。能有本事過五關斬六將從這等甄選方式冒出頭來的,到哪天幸獲一官半職,思及此差事之來非易,任內該怎樣好自為之,箝口結舌,束手斂足,便也自自然然了。

國人普遍重視下一代教育,可是俗謂「百無一用是書生」,豈不很矛盾?寒窗苦讀,本望學而優則仕,然到頭來竟是宦途充斥,士十於官。明清共取進士四萬三千人,他們何止是天子門生,更是天之驕子。然而即使幸得功名,仍要坎坷仕途,宦海浮沉,太多無力感。明中葉後官吏兩途,更累積了逾五十萬官運不濟無法進入主流的新儒生。那些無緣清流但尚與功名沾邊的,皇帝在原則上仍許以特權,使成社會基層可舉足輕重的一輩人。秀才人尊稱相公,舉人俗奉為老爺,遇知縣不必下跪,不能隨便加之以刑,並且豁免差徭田賦,準許畜養奴婢。所謂的士大夫階層,薄有功名,多少具些社會優勢,故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考狂熱隻會有增無減。他們如善於結交官宦,投資族田,甚至肯棄本從末趨營商務,仍可興家立業,光宗耀祖。讀書人常因此貴為地方縉紳,於村民與官府間作橋樑,指導公共事務,修訂族譜,編纂方誌,架橋補路,濟貧興學,通溝築堤,賑災團練,為延續家道之餘,貢獻宗族村鎮福利,表率群倫,肩負著代言家禮、族規、鄉約、皇法之重任。然而讀書人畢竟僅僅是流動於社會上下的士夫階層,無論在朝在野,始終非真有實力的固定階級,全無獨立事業保障。人浮於事,明清之末,社會動盪,地位更岌岌可危。部分書生唯寄情詩詞書畫棋琴彈唱聊以自遣,謀取精神出路,又樂施積善,祈望會有吉神為之嗬護,圍繞箕壇四周,跟仙翁仙姑結緣的,正不乏此輩徬徨仕途患得患失者。民間宗教之所以形成,當不可忘記,還有好些這樣的讀書人!

讀書之人,飛黃騰達,仕途亨通,相信此乃天保九如,要他支持官方名門聖教,當不成疑問。然士子夙興夜寐,黃卷青燈求學,孜孜兀兀做人,依然落得仕途蹭蹬,慨嘆天不從人,但求心安,暗投一些希奇民間教派也未足為怪了。例如扶箕,本屬巫覡占術,卻因書生熱衷信仰而流行民間。扶箕又名扶鸞或扶乩,本占卜者請神明降示,察筲箕動靜,伺仙人乘駕鸞鳳來去以斷吉凶。後來改裝丁字形木架,繫錐其縱端,分由二人扶持橫端,臨沙盤之上,延神降至,錐尖自動畫沙成符。再經發展改懸柳筆,呈現疑似的字跡,逕由乩者把天書口述筆寫譯出。士人參與扶箕,初見科舉製度完善的宋代,而大行於科舉熱潮鼎沸的明清,尤其文風昌盛省分江浙一帶,無論城鄉都箕壇處處。正因懂得舞文弄墨者求神問卜漸多,壇前乩語也文謅謅了。明清筆記載錄好些這類降筆,當中不乏舉子問試題、問功名,問生死、問國祚,更為常事。書生出入祠廟公共場所,研討舉業,切磋課藝,每喜結詩文之社,順便開壇問乩。卜用以決疑,同時乞降唱酬,賦詩對對猜枚射覆,寓學習備試於遣興。降箕的詩仙隨地方傳說而至,常是不見經籍的人物,但也有李白杜甫賞光,關帝君或文昌神顯靈。降壇神明願與文人交,唱和乃至作畫,寫字,下棋,行醫,無不可即興發揮。偶又突然正色,議事論文,談道訓導,戒嫖賭,戒殺生,口吻與《關聖帝君經》《文昌帝君文》的勸世乩示相仿。所以請仙未必一定如臨大祀,肅穆其容,文人所謂「扶鸞之戲」,正如文人畫戲墨,隨手拈來,可以自然簡易。這簡若能是以簡馭繁的簡,易是變易莫測的易,會是意味深長。不過此文人之乩流佈民間,多從下遊,其實不外落得是簡單淺薄的簡,容易俗陋的易。至文人之乩廣為風行,還有上遊者,連皇室也來趕時髦。《關帝聖跡圖誌》載,明崇禎帝設壇請仙,關聖俄降,先行君臣禮,帝亦答拜。問以國運,這手提青龍偃月大刀的伏魔帝君竟答:妖魔太多,不可為矣!旁邊東閣大學士周延儒,忙插嘴問妖魔何在?崇禎突回頭,微笑向他道:你就是妖魔第一!周聞言驚駭不能起。故事中的皇帝與關聖對答輕鬆,周向關帝爺也放言不多顧忌,唯在皇帝麵前,誠惶誠恐。周自幼以神童名,連中會元與狀元,加上善於察顏辨色逢迎諂媚,本深得崇禎賞識。現在他當皇帝的不急,你周某人倒急來幹啥?一生機敏,乖巧過人,這趟卻自找硬壁來碰。崇禎晚年,清大軍壓境,周延儒請纓,督師對抗,誰知帶兵出京,一瞧來勢不妙,無膽迎戰,隻好向皇上虛報軍情,偽造功績,遂東窗事發,遭問吊治罪,但大明江山,也迅速同去。早前關聖帝君固提大刀,仍束手不伏魔,連妖魔誰屬,都未欲指出,反而是末路皇帝,出語靈驗,笑言第一妖魔,正數你這窩囊周某!

文人到了後來,所謂之學問,不過以學投石問路,儒門的仁人義路,早拋九霄雲外,用心隻剩一時之權用,畢生之聞達。因乃文人無行,在朝逢君之惡,枉道事人,在野狗苟蠅營,依草附木。從政則伴食宰相屍位素餐,禍國殃民,拜神則唱和遊戲等同觀劇,害道損教。生死大事,存亡關頭,可以膽破心驚,天子和他天子門生,付之乩鸞,竟為笑談,都當休閒消遣。一味自私自利,唯儌幸其想。巧偷行險也罷,請神慰安也罷,無論得與不得,心底執迷虛怯依舊,無以起正信,難以肇真知。這樣讀書再多,平生心事終欠一淨宅,日日連起碼做個人,也難亭亭當當天地間。

(本文係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並保持完整。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