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驢看戲

把你當人看,不要學狗叫。
正文

習近平關於中國經濟的“破”與“立”

(2015-12-22 18:31:45) 下一個
圖為:2016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圖為:2016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嫻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規律,抓住機遇,處理好中國經濟的“破”與“立”,為“十三五”開好局,為推進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提供理論指導。不破不立。尋求經濟發展新動力,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經濟發展新機製,都需正確處理“破”與“立”的辯證關係。習近平在7月24日召開黨內人士座談會上指出:“改革既要勇於‘破’,又要善於‘立’。”

  一、破悲情 立信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就是信心經濟,信心是支撐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資金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信心引領的。習近平主席深知信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要求幹部和群眾要增強信心。他在吉林調研時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在今年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他指出:“我想強調的是,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當前,悲觀情緒和唱衰論調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敵人,一些人以傳統的GDP論英雄,以舊理念看待經濟新常態,見到經濟增速放緩就對中國經濟悲觀失望;更有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在趁機唱衰中國經濟。習近平主席用四個“沒有變”在世界範圍內為中國經濟鼓勁,同時也有力還擊了唱衰中國論。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麵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餘地大。”

  中國經濟的信心並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堅實物質和政策基礎之上的。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所說:“我們的信心,來自於全麵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決心和行動,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他強調:“我們的信心,來自於全麵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製的決心和行動。”“我們的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

  二、破舊思維 立新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指南,是引領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因。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破除舊思維,樹立新理念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5年8月21日習近平在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時指出:“建議稿分析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並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落實這些發展理念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要直接奔著當下的問題去,體現出鮮明的問題導向,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好道、領好航。”習近平明確反對以GDP論英雄的陳舊發展理念,他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三、破梗阻 立新規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必須全麵深化改革,必須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是破局行動,要打破原有格局,特別是要讓一些原有的利益格局傷筋動骨,重新組合甚至直接取締。在改革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種“梗阻”現象,一種是“中梗阻”,一種是“腸梗阻”。習近平指出:“對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結構支撐作用的改革,要抓緊出台細化實施方案,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對已經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隊督察,及時跟蹤、及時檢查、及時評估、及時整改,重在發現問題。”

  改革中的“中梗阻”指中間機構或人員(多指幹部)在執行改革方案過程中居關設卡有意讓改革的政令不暢、執行不力、效能低下等現象。這種“梗阻”主要來自執行改革方案的係統或組織機構自身兩個方麵,與個體的辦事人員的自身私利沒有直接關係。來自本組織內部的“梗阻”我們可以稱之為“梗阻”,來自非本組織、但為本係統或本係統其他單位的“梗阻”我們可以稱之為“被梗阻”。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研究會推出的《中國行政體製改革報告(2014-2015)》顯示,部門利益成為地方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特別是在簡政放權、激活市場和社會活力方麵,尤其如此。一些部門和地方在落實中央有關改革的決策部署中,囿於部門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顧大局,搞選擇性落實、象征性執行。這兩種類型的“梗阻”,在改革中的破壞性較大,有時還顯得十分冠冕堂皇;因為,它有時表現為製度性的、體製性的或結構性的,既難以找到“梗阻物”,又難以找到“梗阻物”的載體(具體人),所以進行係統性、結構性分析才能讓這種“梗阻”現原形,然後除之。

  “腸梗阻”本意是指任何引起的人或動物腸內容物通過的障礙。改革過程中的“腸梗阻”是指出自從事改革人的自身阻礙。這種“梗阻”純粹產生於個體人自身,“學習中國”小編認為有兩種原因產生“腸梗阻”,一是價值觀層麵原因,這種人的價值觀與時代主流價值觀相背,因而阻礙改革;另一方麵是因改革傷及其私利,動了他個人的奶酪或“夜草”,所以阻礙改革。“腸梗阻”的爆發點雖然容易找到,但是,“腸梗阻”卻有可能發生在改革全過程的任何一點中,爆發的頻率可能遠高於“中梗阻”。我們可以簡單將“中梗阻”理解為改革的係統性阻力,將“腸梗阻”理解為改革的個人方麵的阻力。有些幹部不願改革、不思改革、不善改革、不敢改革,要麽表麵響應、暗中抵製,要麽碌碌無為、唯恐擔責,要麽亂改一頓、貽害無窮。清除“腸梗阻”一是做政治思想工作,二是用對人。習近平強調:“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高度重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進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有的放矢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用好人是最主要的,要用改革促進派,要用改革實幹家,要將“反對派”和“拖拉派”清除出場。習近平指出:“要把‘三嚴三實’要求貫穿改革全過程,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大力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幹家。”

  廢舊立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僅需要破舊,還需要立新規。必須創建與國內外經濟形式和五大發展理念相適應的體製機製,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保障和助力。

  四、破舊格局 立新結構

  以前,“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但是,由於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持續疲軟的影響,這“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和出口已經動力不足,中國經濟過去粗放型的發展模型和格局,已經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了,必須抓緊時機進行結構性改革,打破落後的、產能過剩的產業結構,建立與五大發展理念相適應的新型經濟結構。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現實中有一種經濟現象大家很熟悉:一方麵作為製造大國的中國產能大量過剩,另一方麵國人出國瘋狂搶購,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在國內買不到想要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經濟結構存在較大問題。早在今年3月28日的博鼇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中國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紮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麵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

  圖為:2014年11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調研。這是1日上午,習近平在宸鴻科技(平潭)有限公司會見部分台資企業負責人,並同他們座談。

  五、破陷阱 立遠景

中國目前正處於西方經濟理論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階段,所以,有少數不懷好意的人正在等著中國“掉進這個陷阱”。據“學習中國”小編梳理,近代以來,西方一些所謂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好像沒有幾個理論在中國成功過,倒是變成了某些“經濟專家”混飯吃的工具或唱衰中國經濟的“依據”。我們堅信且自信,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人有智慧躍過“中等收入陷阱”,也同樣有智慧和能力越過個別西方國家“精心”為我們設計的各種“陷阱”。我們不僅能夠越過這些“陷阱”,而且還有更高的目標,我們定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2014年,習近平在APEC領導人同工商谘詢理事會代表會上指出:“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麽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後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已經吹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衝鋒號, 明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們一定會快速跨過這些“陷阱”,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大破大立,除舊布新。習近平主席以“破”“立”辯證法指導我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為中國經濟擘畫未來,我們堅信,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奇跡正在誕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