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城隨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正文

國旗

(2025-05-26 07:43:03) 下一個

早上出去散步,看到各家門前都插上了星條旗。旗幟在微風中微微顫動,一排排、一片片,整齊而安靜。

這一幕我不是第一次看見,但每次看到,都會稍稍駐足。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它不說話,卻被賦予了許多含義。它是顏色,是布料,是形狀,是排列的星星與條紋;但它也被許多人視作信仰的象征、身份的標誌、情感的焦點。

對我來說,它首先是一種提醒——它提醒我,我也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

我是一名歸化的美國公民。我曾舉起右手宣誓,承認這個國家的憲法與製度,承諾守法納稅,盡公民之責。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去思考“國家”這個詞的含義。它太大,太遙遠,也太沉默。在多數時候,它不出現在我們眼前。它藏在規則之中,藏在道路中、水電煤氣中。它並不向我發聲,但它一直在我生活的背後,像一個不曾出場的係統。

直到我注視並思考眼前飄動的國旗。

國家是什麽?

在我心中,它不是民族,不是疆界,不是某種必然存在的權力結構,而是一個由自由的個人通過契約組成的共同體。它不是一個階層統治另一個階層的機器,而是一種協作平台,一套我們共同建造、共同使用、共同管理的製度。

就像我所住的社區:我們一起製定規範、維護公園、管理預算、處理衝突。國家應當是放大版的社區,它不該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而是藏在每個個體背後的組織結構,一種服務的存在。它的光,不應來自它自身,而應來自它所承載的公民。

網上有許多關於愛國的爭議。我理解的“愛國”,不是情緒化的口號,也不是毫無批判的效忠,而是具體的、瑣碎的、日常的執行。是守法,是納稅,是參與公共事務,是在有人被傷害時願意出聲,是在不公發生時不選擇沉默,是在街道、學校、醫院和圖書館中持久而微弱的建設。

如果說國旗有什麽意義,那它不應是灼熱的圖騰,而應是提醒我們彼此平等的符號。

我可以不在每個節日插旗,但我希望這個國家在需要時能為我亮燈、出聲、保護、回應。就像我也願意為這個社區在某些關鍵時刻做點什麽。不是為了榮耀,而是出於一種共同體意識。

散步歸來,我看著路邊一排排旗幟在風中輕輕擺動。有幾麵已被風吹歪,杆子微斜。它們是這座城市景色的一部分,就像門前的草坪和路邊的信箱。

它們是我們這個共同體的記號。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