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夜堂

夜晦而淫,吾以玄談掃滅之,彼得堡乎! 吾本青鶴身,落影履凡塵,不與眾色語,果成登西靈。
正文

隋唐征伐高句麗之正義性

(2006-08-22 20:36:29) 下一個
隋唐屢次征討屬國高句麗,不惜舉國之力,甚至隋間接因此而滅亡,因而多有所謂"正統史家"或者時至今日某兩個心懷鬼胎,企圖行渾水摸魚之鄰國依舊稱其舉為窮兵犢武,行不義之師,那麽.在對真實曆史進行嚴禁的研究分析之後,隋唐伐高句麗是否果真如其所說,是對外侵略,是非正義的嗎? 事實上,高句麗王降國滅,完全是因為其不切實際的領土野心和戰爭欲望,招致中原政權正義之師的討伐所致。 以下節選自論文《有關高句麗研究的兩個問題》 作者為劉國石,是對此問題的全麵回答 ---- 隋唐時期多次進攻高句麗,對於進攻高句麗的原因及其性質,目前國外學者還存在模糊或歪 曲的認識,在此試做一些分析。高句麗是發源於中國東北境內的一個民族,這一點無論從中國史籍還是朝鮮史籍中都可得到證實(見《史記· 貨殖列傳》、《漢書·地理誌》、《漢書· 王莽傳》、《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現代學者對此也多有論述(楊昭全、孫進已、劉子敏、黃斌、劉厚生等皆有專文、專著論述)。 高句麗建立的政權一直居於中國轄域之內,而且這個政權始終臣服於中原王朝或在中原王朝分裂時期分別臣服於南北各王朝,除個別時期外,幾乎未獨立過。那麽,高句麗政權即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則無異議。 隋唐時期征伐高句麗的戰爭就是在統一的中央政權征討地方政權這個大原則下進行的,對此,隋唐統治者有一致的認識。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告知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這裏將高句麗政權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 唐高祖李淵曾一度要放棄對高句麗的統治關係,他說:“名實之間,理須相副,高麗稱臣於隋,終拒煬帝,此亦何臣之有,何必令其稱臣”侍中裴矩、中書侍郎溫彥博卻堅持說:“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 唐統治者以土地之歸屬為原則,認為在唐統一國家轄境之內的民族或政權,必須服從中央統治,在這方麵不能有任何含糊。接著,溫彥博又指出了放棄中央與地方統治關係的影響,“不使北麵,則四夷何所瞻仰”。意思是說,放棄這種關係,周邊民族及政權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將帶來不利影響。唐太宗對高句麗所據之地認識很明確,他認為,“高麗所居本四郡”。即是說遼東是漢四郡之地,無可爭議。 高句麗所居之地既然為隋唐統一政權管轄,隋唐對其所進行的征伐則無可非議,絕不可視為 侵略戰爭。當時發動戰爭亦不是盲目的,而是在一種必然情況下導致的。這就是隋唐征伐高句麗的原因。 再者,隋唐征高句麗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戰爭,戰爭的緣由皆因高麗而引起。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高句麗嬰陽王“元率革末革曷之眾萬餘騎,寇遼西”。高句麗嬰陽王侵犯遼西,《三國史記》也有記載:“嬰陽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眾萬餘侵遼西”。 當時高麗王非但如此,而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 高句麗侵略遼西,直接帶來隋邊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職貢”,則影響到統一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製。對於這些,隋中央政權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采取相應措施,於是“命將討之”。 隋煬帝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背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 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並沒有予以製裁,隻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 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征高句麗,並未出兵。到了大業七年,新羅真平王三十三年,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請師”,隋“許之”。 第二年才正式出兵征高句麗。隋征高句麗,不僅是高句麗對隋不臣,也是新羅請隋出兵所致。 以上是隋朝征伐高句麗的原因,下麵看一下唐朝征高句麗的原因。 唐高祖武德九年,新羅、百濟派使臣到長安,向唐高祖申訴:高句麗榮留王“閉道,使不得朝,又屢相侵掠”。唐派員外散騎侍郎朱子奢,前往高句麗和解。唐太宗貞觀初年,“高麗、百濟同伐新羅,連年兵不解,新羅告急”,向唐求救。唐又派朱子奢去三國和解。 貞觀十六年,百濟又“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餘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派司農丞相裏玄獎,持詔書“往說諭高麗,令勿攻新羅”。玄獎到高句麗後,“諭以勿侵新羅,蓋蘇文謂玄獎曰:‘我與新羅怨隙已久,往者隋人入寇,新羅乘釁奪我地五百裏,其城邑皆據有之。自非歸我侵地,兵恐未能已’。 玄獎曰:‘既往之事,焉可追論。今遼東諸城,本皆中國郡縣,中國尚且不言,高句麗豈得必求故地?’莫離支竟不從”。 從以上史料可知,當唐玄獎到高句麗,宣唐太宗意旨,讓高句麗寶藏王罷兵,寶藏王以隋時 新羅乘隋伐高句麗而侵占高句麗五百裏地,而不肯停止侵新羅。其實新羅侵占高句麗土地,是由高句麗多次侵犯新羅所致,事後,高句麗為奪回土地而不斷地進攻新羅。唐太宗將高句麗、百濟、新羅皆視為藩屬,在這三國有冒犯唐王朝或三國之間有爭端時,就有權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將采取必要措施,這是正常的。在調解中,玄獎能夠曉之以理,以唐不索求故土遼東來說服寶藏王,讓他不要計較以往之事,否則冤冤相報何時了。唐朝作為大國,麵對小國既能做到寬懷大度,又能盡情盡理。寶藏王卻拒不接受,從而引起唐太宗征伐高句麗。唐高宗永徽六年,新羅派使臣到唐,“訴高麗、革末革曷奪三十六城,惟天子哀救”。新羅文武王六年,新羅再“請兵於唐”。同年,高句麗發生內亂,莫離支男生在其父莫離支蓋蘇文死後,繼其父位,“為其弟(男建)所逐,遣子乞師”。在新羅、高句麗共同求救下,唐出兵,最終攻滅高句麗。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隋唐征伐高句麗是有充分理由的,不僅由於高句麗侵犯了隋唐王朝,而且也是在高句麗、百濟、新羅爭戰不休、新羅屢次求救於唐,唐在不得已情況下才出兵的。 這就是隋唐征伐高麗的根本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