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東北工程課題論文選登:關於長白山地區曆史上的歸屬問題研究
(2007-02-15 06:56:12)
下一個
長白山考——關於長白山地區曆史上的歸屬問題研究
東北師範大學東北邊疆民族研究所所長 劉厚生
《長白山文化論叢》論文集 2003年7月
關於長白山的界定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狹義的,一種為廣義的。 狹義的是指長白山的主脈——長白山脈。這就是北界位於北緯42°5′;南界位於北緯41°15′;西界位於東經127°15′;東界位於東經129°00′。其範圍大致北至我國吉林省安圖縣的鬆江鎮,西至撫鬆縣,東至朝鮮境內的西頭水(江流名),南達蓋馬高原的甲山、白岩一帶。南北長約310公裏,東西寬約200公裏,總麵積近7萬平方公裏。
??
??廣義的長白山是指以長白山山脈為中心的外延地區,即西起遼河與千山山脈相連;南瀕黃海、蓋馬高原,鴨綠、圖們兩江從其腹地穿過;北達鬆嫩平原,鬆花、嫩江合流並進;東至牡丹江流域和日本海,完達山為其餘脈。總麵積超過40萬平方公裏。
??
??在幾千年前的我國曆史典籍中,就已經對長白山有過記載。長白山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誌書《山海經》中稱作“不鹹山”。據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1]。足見,西漢以前,不鹹山就遐邇聞名,並與我國東北的古民族肅慎人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漢魏時期,長白山又稱蓋馬大山。《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條下曰: “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蓋馬山為西漢蓋馬縣境之山,與今日長白山的地域相合。南北朝時期,長白山又稱“徒太山”、“從太山”、 “太皇山”;隋唐時代稱“太白山”。遼金時,長白山之名稱開始被普遍使用,《金史》載:“黑水靺鞨居古肅慎之地,有山曰白山,蓋長白山。”同樣的記載亦見諸於其他史籍之中。長白山之名稱從此延續至今。
??
??長白山的命名,已有970餘年的曆史了。長白山稱謂的變化和來曆,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對長白山的認識,以及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它的領屬關係。
??
??站在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長白山巔,俯視蒼茫的林海、莽莽的大地和蜿蜒曲折的鬆花江,浩浩蕩蕩,滾滾向北流去,對這塊神奇的大地和它的曆史懷有無限的向往。
??
??一、長白山地區是哺育我國古人類的搖籃之一
??自七八十萬年前的大姑冰川後期始,包括長白山的整個東北地區的氣候逐漸轉向溫暖濕潤,雨水充沛,水草豐茂,林木蔥鬱,野豬、虎、豹、狼、熊等等各種野獸,出沒於山林之間;草原上奔跑著野牛、山羊和麋鹿獐麅,江河湖泊中各種魚類在自由嬉戲,這種自然條件十分適合原始人類的生活,他們逐水草、捕獵野獸,不斷擴大著自己的生活領地,在東北大地上繁衍生息。
??
??據考古發現,原始人類的足跡遍布東北大地,而長白山地區是我國古人類生長和發展的搖籃。
??
??迄今為止,我國東北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是生活在坐落於長白山地區東部的遼寧省本溪市湯河河畔的山城子廟後山,這是與“中國猿人”同時代的古人類。
??
??1978年至1980年,在廟後山的南麓兩處天然洞穴中,發現了大批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和人工打製的石器、骨器以及一些燒灰和燒骨等。同時發現了一顆殘缺一角的古人類牙齒化石,結合同層位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分析,確定其地質年代為更新世中期,距今約四五十萬年,應屬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晚期猿人(直立人),命名為“廟後山人”。
??
??繼“廟後山人”之後,在東北的南部地區,還陸續發現了另外的古人類遺址。
??
??1984年,在遼寧省營口市西南八公裏的金牛山洞穴中,發現了大批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這些人類化石屬於一個成年男性的個體,其頭蓋骨與中國猿人的頭蓋骨很相似,經測試其年代距今28萬年左右,命名為“金牛山人”。
??
??1973年至1976年,在位於遼寧省喀左縣大淩河右岸的洞穴中,出土了一顆相當完整的小孩第二下前臼齒,依據同層位出土的動物化石種屬推斷,距今約15萬年左右,命名為“鴿子洞人”。
??
??以上三處古人類遺址屬於舊石器早、中期的文化遺存,目前還沒有新的發現,而舊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在長白山地區可謂是星羅棋布了。
??
??在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境內的長白山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也非常豐富。
??“榆樹人”。1951年至1957年,在吉林省榆樹縣周家油坊附近的鬆花江和拉林河之間的黃土台地上,發現了古人類頭骨、脛骨化石和許多動物化石及石器、骨器,距今約7至4萬年。
??
??“安圖人”。1974年,在古林省安圖縣明月溝石門山村附近的布爾哈通河畔,發現了一批動物化石,同時出土了一枚古人類牙齒,其年代距今3至2萬年左右。
??
??“哈爾濱人”。1982年,在哈爾濱市西郊25公裏處的閆家崗磚廠,發現了豐富的動物化石和9件打製石器,同時出土了一塊人類頭骨化石殘片。經測試距今2萬年左右。
??
??從出土的文物表明,“廟後山人”生活的能力還很低下,他們使用的石器多為石片,以刮削器和砍砸器為主,他們以天然洞穴為家,集體獵取野獸,用火燒烤而食。他們已經有了人類社會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即血緣家族。在各個血緣家族內,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隻有同輩男女之間才允許發生婚姻關係。這些古人類已經完全擺脫了“原始群”的形態,進入了氏族社會。
??
??“金牛山人”、“鴿子洞人”屬於早期智人階段,他們製作的石器要比“廟後山人”有較大的進步。他們還學會了人工取火,增強了他們與自然鬥爭的能力。在社會結構上,他們已經由血緣家族公社發展到原始公社母係氏族萌芽時期,在婚姻上由族外婚取代族內同輩間的群婚製。
??
??“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等,均屬於晚期智人階段,他們的體質與智能已經接近現代人了。他們使用的勞動工具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他們的生活領域進一步擴大了。這個時期母係氏族社會得到了確立和發展,由幾個女兒氏族組成胞族,由幾個氏族和胞族組成部落,部落內部各氏族彼此通婚,實行部落內婚製和氏族外婚製相結合的婚姻製度。
??
??大約在1萬年左右,東北古人類進入到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古人類從舊石器晚期的智人階段進入到新石器初期的新人時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已經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了。在東北由於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的不同,新石器時代原始居民的分布和發展水平是有差異的。東南部和沿海地區發展快一點,另外就是屬於長白山地區的遼河流域是一個氏族社會發達的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是新樂下層文化和紅山文化。
??鬆花江和嫩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吉林、長春地區的文化遺存是突出的代表。這裏的文化遺存與新樂下層文化、紅山文化有相似之處,然而其經濟生活是原始農業與漁獵相結合。
??
??長白山地區東部的牡丹江流域,以位於寧安縣鏡泊湖東岸的鶯歌嶺下層文化為典型。這個地區的文化年代較晚,他們從事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兼事漁獵。
??
??不同的原始文化和生活萬式,反映不同時期和不同族群的分布狀況,這就為以後東北曆史上幾大族係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
??二、夏商時期長白山諸部族的發展
??
??據考古發現證明,大約在六七千年左右東北的古人類進入母係氏族的繁榮時期。
??
??大約在4000年左右,東北地區的古人類開始進入父係氏族社會。
??
??公元前21世紀,東北地區與中原內地同步跨入了青銅時代。中原地區的夏、商、周是這一時期最強大的部族,在夏商周的外圍還有許多族體,春秋戰國時,人們把他們統稱為 “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由於雜居、通婚以及文化的交融,夏商周與戎、狄、蠻、夷的許多部落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華夏族。
??
??東夷是先秦時期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環渤海彎而居住的一個種族群體。到了戰國時期,燕占領了遼西以及遼東的地區,並滅了東夷諸部。東夷諸部以後逐漸融入燕人和秦人之中。與東夷毗鄰的東北西部地區,包括長白山地區當時居住著許多部族,以後逐漸形成了三大族係。這就是東胡族係、濊貊族係、肅慎族係。東胡族係分布於長白山地區的遼河流域;濊貊族係分布於長白山地區的鬆花江嫩江流域;肅慎族係分布於長白山地區的牡丹江流域。
??
??早在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一些勢力強大的部族,已經把東北地區作為他的活動範圍了。傳說中的唐堯時代,曾派羲仲作為管理東方各部族的首領,東北已和中原地區建立了某些經濟和文化的聯係。
?
??傳說大禹把全國分成“九州”,其中“九州”的“冀州”,包括了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包括了今遼寧南部地區。後來又有12州之說,無論是“九州”還是“十二州”,州的管轄範圍,包括了今天東北地區的一部分。這種劃分說明當時已經把包括東北在內的中國廣大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這就為以後商周時期正式劃分行政區域奠定了基礎。
??
??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政權——夏王朝。夏代把居住在東方的各個氏族統稱為“夷”,夷有九種,其中有一部分生活在東北地區。夏朝向他們發號施令,相傳夷人不堪忍受他們的壓迫,紛紛起來反抗,“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說明夏王朝已經開始統治這個地區,但還沒有建立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
??
??把東北地區正式納人中央王朝的統治範圍之內,是從商朝開始的。
??
??商朝是殷人建立的,殷人是東夷的一支,據考古發現,殷人起源於遼河流域。殷人不斷向南擴張勢力,不斷向南遷移,同時進一步接受夏文化的影響,至商湯時,殷人進入夏的故地並取而代之,建立了商王朝。
??
??商王朝建立,標誌著殷人與夏族的融合,他們成為華夏族的主體。當時,在東北的西南部,還遺留許多殷人的近親部落,商王在那裏建立了許多封國。見於文獻記載的主要有孤竹、令支、箕等。同時,加強對東北東部地區一些部落的聯係,據曆史記載:“成湯卒受天命,……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氏、羌來服”[2]。肅慎、北發均生活於今天的長白山地區。
??
??北發又稱發、發人。在甲骨文、金文中,“發”字是一的象形文字,表現一個人在持投槍和拉弓箭的形態。由此可知,發人是一個狩獵的部族。發人生活在長白山地區北部的嫩江流域,後來有一部分族類遷徙到黑龍江和烏蘇裏江一代。
??
??據考古資料證實,肅慎是東北古代著名的族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活動在白山黑水之間,是當地的土著部落。肅慎與中原舜部落聯盟的來往十分密切,從而有利於促進中原文化在東北的傳播,史書記載虞舜之時“納肅慎,為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3]
??
??周武王時,封召公於燕、封箕子於朝鮮,這是兩個與東北有密切關係的封國。
??
??燕國自周初到戰國末,曆經九百餘年,在東北地區的西南部和南部先後建立了長期的開拓和經營,使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擴大了華夏文化的傳播。
??
??商朝末年,箕族的首領箕子,他反對殷紂王的暴政,周武王滅商後,封箕子為朝鮮國王,這時才有朝鮮國號,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名曰朝鮮侯國。朝鮮侯國的勢力範圍,最初在長白山、鴨綠江以南的地區及朝鮮半島的北部。朝鮮侯國的民族組成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箕子帶來的殷人的一支;另一方麵是當地的良夷,兩個部族融合而成,建立了箕氏朝鮮。
??
??箕氏朝鮮作為封國,隸屬於西周王朝。箕氏朝鮮傳四十餘世,曾經勢力很強大,越過滿潘汗(今大定江下遊)欲向西發展。到戰國時候,箕氏朝鮮開始衰落,至漢初為燕人衛滿的衛氏朝鮮所滅,取而代之。
??
??東北地區的行政建製,始於中原王朝在這一地區所采取的分封製,以及命該地區的部落納貢的間接管理。文獻記載殷湯封孤竹、周武封箕子於朝鮮,這些記載都表明了中央王朝對東北地區的行政管理,這些封國應該是東北最早的行政建置。
??然而這種分封製,中央對他的管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象征性的。作為完備的行政建製真正代表中央對地方實行管轄權力的機構,從文獻上可知,在我國應是郡縣製。
??
??我國曆史上的郡縣製,應始於春秋晚期,正式確定於戰國時代。東北地區的郡縣製,要晚於中原地區。
??
??春秋時代,郡多設於邊地,縣多設於內地。東北地區郡縣的設置,是從戰國燕開始的。據《史記•匈奴傳》記載:“……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裏……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4]這段記載很清楚地表明,燕國設郡完全出於軍事目的。為了抗禦東胡,加強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利於燕國的集中統治。
??
??燕國設五郡,其中遼東郡的管轄範圍,西起遼河流域,東至朝鮮半島北部,這正是長白山地區。郡治首府在襄平(今遼陽市舊城區),下轄十八個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為軍事長官,一般由武官充任。
??
??燕國所設遼東郡的東界,至“滿潘汗”,其地在沛水即今鴨綠江以東的大定江流域。這表明遼東郡的管轄範圍已經到達了鴨綠江以東的地區。當然,燕國隻能說是東北地區郡縣製的初創時期。秦國繼承燕國的地方行政建製即郡縣兩級製,並在這個基礎之上把戰國初創的郡縣兩級製定型化了。
??
??秦統一全國以後,把郡縣製度推廣到全國,全國先後共設四十六個郡。東北地區仍保留燕國的行政建置,保留了右北平、遼西郡和遼東郡,仍達到朝鮮半島北部,據曆史記載:“秦既並天下,東絕沛水並滅朝鮮”。沛水即浿水(今朝鮮半島之清川江)。由此可知朝鮮半島北部,也就是長白山地區,隸屬於秦國是不成問題的。
??
??秦時郡之下確已置縣,遼西、遼東兩郡擁有縣二十九個。郡設郡守,以治民;郡尉領兵;郡監即禦史負責監督官吏和百姓。縣之長為縣令;縣下有鄉,鄉有三老;鄉下有亭,亭有亭長,這是一套既完備又嚴密的地方行政管理製度,對鞏固中央政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秦朝推行全國統一的法令、文字、度量衡、車軌、曆法等等,這些法令和措施同樣在東北地區加以實行。據曆史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5]
??
??燕秦時期東北的南部是發達地區,這裏居住的是燕人。東部地區和北部地區比較落後,居住著很多少數民族。大體上西部草原地區為東胡人的居地,鬆嫩平原以及鬆花江南至遼河上遊為穢人居住的地區,鴨綠江上遊地區為貊人居住的地區,東北部白山黑水之間,居住的是肅慎人。籠統地講,這些民族居處在今天的長白山地區。這些民族中,穢人比較先進,其中有一部分已經會用鐵器從事農耕生產。其他民族比較落後,多數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階段,他們從事漁獵生產,使用的是石器工具。
??
??
??漢朝建立以後,為了加強對東北的統治,在秦朝政治製度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加強。首先是郡縣製得到了鞏固發展,西漢王朝在東北地區先後設置了遼東、遼西、右北平、滄海、樂浪、玄菟、真番、臨屯等八郡,借以管理東北地區的廣大的少數民族和一部分漢人。
??
??西漢時期東北的少數民族很多,有的逐漸形成了民族共同體,有的還處在部族階段或部落階段,發展不平衡。其中在曆史文獻中經常出現民族共同體,如烏桓、鮮卑、夫餘、高句麗等等,還有一些尚未形成民族的分散的部族,如穢貊、真番以及肅慎的各個部族。
??
??西漢時期繼承秦朝的遼東郡。漢武帝消除了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割據勢力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於公元前108年在那裏實行地方行政區域改革,把諸侯國製改為已在全國普遍推行的郡縣製,設置了樂浪(在今朝鮮平安南道)、玄菟(在今朝鮮鹹鏡道)、真番(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其下各轄若幹縣。“漢四郡”存在的時間不長,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並於樂浪郡。於是在從前箕氏朝鮮和燕兩個諸侯國管轄過的遼東地方,從燕、秦和初所置的遼東郡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東漢安帝年間,由於高句麗的日益強大和對外擴張,玄菟郡原有所轄地域漸被蠶食,玄菟郡被迫二次內遷,遷於遼東郡的東北,郡治仍名高句麗(今遼寧省鐵嶺南唐王營古城),並將原屬遼東郡之高顯(今遼寧省撫順境內)、侯城(今沈陽境內)、遼陽(今遼中境內)三縣轉隸於玄菟郡。長白山地區此時主要轄於玄菟郡,同時也包括樂浪郡的東部。
??自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範圍內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當時的郡城在紇升骨(今桓仁縣一帶),史書稱為高句麗國。實質上是在漢玄菟郡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
??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高句麗王國的疆域向西擴展到了遼河,向北推進到的鬆花江流域,向南伸展到朝鮮半島漢江以北,將原來漢代所設遼東郡、玄菟、樂浪等郡轄區和帶方郡的北部納入版圖。由於高句麗不斷向外擴張,造成與中央王朝的矛盾越來越深,從東漢到曹魏時期,高句麗不斷進攻玄菟郡和遼東郡,漢、魏則出動玄菟郡、遼東郡乃至幽州的兵力予以打擊,其結果高句麗王遣使朝貢,“求屬玄菟”,始終為隸屬於中央王朝的東北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
??由於高句麗勢力的日益強大,待到南北朝末期便從以前在中原王朝地方政權縣轄和郡轄下的王國發展為與中原割據王朝並立的少數民族地方割據王朝。甚至在泉蓋蘇文掌權時期實際上已經成為割據遼海地區的分立王朝。隋朝統一中國以及唐朝,當然不能容忍高句麗將渤海地區從中原王朝管轄下分離出去,必定要堅定地經略本屬中原王朝管轄的遼海地區,因而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太宗、唐高宗多次進行征討高句麗的統一戰爭,終於消滅了高句麗分立政權,將遼海地區收歸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公元581年,北周權臣楊堅建立隋朝,589年實現了南北統一大業。隋朝建國後,東北地區各民族紛紛歸附隋朝,以平原王為首的高句麗族,首先遣使入隋朝貢,接受隋文帝對他的冊封,同中原政權保持隸屬關係。
??
??隋文帝先封高句麗王高元為“遼東郡公”,後來由於高元請求加封,才封他為“遼東郡王”。高句麗王表麵服從隋朝,但暗地“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企圖阻撓隋朝對東北的直接管轄。並不斷出兵遼西,肆意對抗,不服隋朝的約束,於是矛盾公開化了。隋朝大臣裴矩說:“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世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列乎?”[6]這就是說,高句麗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統一之大業也包括他在內。裴钜主張收複高句麗占據的遼東地區。隋煬帝采取了他的建議,繼隋文帝之後,對高句麗又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
??十分清楚,終隋之世,高句麗基本上是隋代建製的一個部分,屬於自治性最大的藩國之製。開皇十八年(598年)因高句麗王元侵遼西,一度發生戰爭,當年即止隋煬帝與高句麗發生了連續的戰爭,但加起來戰爭的時間也僅5年,在隋代三十八年中,還是暫短的一個時期。隋代高句麗王國的管轄範圍,基本上是屬於長白山地區的遼寧省東部、吉林省東南部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其都城仍在朝鮮的大同江流域。隋朝統一東北的計劃,因遭到高句麗的反抗未能如願,隻能留給後世去完成了。 唐朝取代隋朝以後,太宗李世民決心收複遼東之地。他說:“遼東故中國地”,“今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強盛,謀臣尋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天,不遺後世憂也”。由是於貞觀十九年(645年)開始親征遼東,收複了遼河以西的郡縣。
??
??唐太宗去世以後,由唐高宗完成了未竟之業。總章元年(668年)終於消滅了高句麗政權,收複了遼東之地。高句麗政權被討平以後,分其地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
??
??起初,安東都護府所轄地域為高句麗舊疆之全境,其北起第二鬆花江,南達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東臨大海,西接遼河,方圓數千裏。可見,安東都護府所轄的地域大部分屬長白山地區。
??
??唐太宗當政期間實行民族平等的政策,他力求改革“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政策,對少數民族不過分歧視。唐朝統治者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延用西漢以來的羈縻政策,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即民族自治政府。唐政府先後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了19個都督府,在邊遠民族聚居地區設置了6個大都護府,總攬民族地區羈縻府州有關軍政事務,以保衛邊疆安定。安東都護府的性質應屬於“羈縻府州”。
??
??安東都護府與其他五個大都護府有所不同,唐朝政府更是關心這一地區的統治。本來羈縻府州實行的是“以夷治夷”的政策,主要任少數民族的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該地區的事務。然而在安東都護府內,任命都督、刺史時,除了任用少數民族頭人有功者之外,還任華人參治,即采用華夷兼治的辦法。這可能是由於高句麗剛剛被滅掉,這個地區還很不安定,另外遼東地區居住許多漢人,故唐朝要派漢族官員直接統治這個地區。據曆史記載,總章元年(668年)“十二月,剖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百。複置安東都護,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與華官參治,仁貴為都護,總兵鎮之。”
??
??高句麗滅亡以後,遼東地區又興起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即渤海族,並於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由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創建了渤海政權。渤海政權臣服於唐朝,是中央王朝統轄下的東北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唐朝政府在渤海地區設立忽汗州都督府,又稱渤海都督府,以統領渤海政權自治的府州。渤海國曆代國王的傳襲,都要得到唐中央政府的確認頒詔冊封。先後隸屬於安東都護府、平盧節度使管轄,朝廷許多官吏曾充任押渤海經略使。唐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郎將崔忻以鴻臚卿銜前往震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返回時在旅順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刻石為記,其文曰:“敕持節宣勞靺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唐朝滅亡以後,渤海國與後梁繼續保持隸屬關係,仍然履行忽汗州都督職責。渤海國於926年滅亡,曆時214年,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一體的關係,忽汗州始終未脫離中原王朝,成為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渤海國的疆域,大部分在長白山地區。早期的渤海國,以舊國(今吉林省敦化市)為中心,“地方兩千裏”;到渤海全盛時,則以上京“(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為中心,”“地方五千裏”。渤海國的存在,進一步證明了長白山地區是唐朝直接管轄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
??
??遼朝是由契丹貴族聯合其他民族統治者所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它繼承了唐在東北的版圖,並在黑龍江、烏蘇裏江等流域,廣泛地設製官府,進行有效的管轄。
??
??
??契丹族善於接受中原漢族上層分子的幫助,善於把中原的製度用於其統治下的不同地區和不同的部族、部落中去。這對鞏固中國東北疆域,加強東北各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聯係,以及對後來全國範圍大統一的政治局麵的出現都是有利的。
??
??遼朝在東北的行政建製,比以前各朝都要完備,這不僅有利於鞏固我國東北疆域,而且也為以後各朝的行政協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金、元以後各朝的設置,基本上是在遼代製度的基礎上加以調整、擴大、發展起來的。
??
??金朝是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在抗遼鬥爭中建立起來的。金在滅遼之後,繼續向南發展。金朝占有當時中國半壁江山,它一方麵繼承了唐宋以來中原的統治製度,並在遼代府州縣建製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充實和擴大,把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均納入路府管轄之下,另一方麵還保留了女真本族固有的猛安謀克製度,並在各地普遍推行,從而成為金代地方行政製度一個顯著的特點。
??
??金朝對東北疆域的統治,主要是沿襲遼宋的州縣製度,在遼代州縣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和擴大,並且把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南北兩岸也都納入州縣,烏蘇裏江以東沿海地區則繼續設置恤品路,這些邊陲地區均由上京路直轄,這體現了金代對邊陲地區的重視。此外,金朝還將女真族固有的猛安謀克調往各地屯駐,說明金代的地方管理製度比遼代又發展的一步。
??
??金代女真始終把長白山地區視作該民族的肇興之地,如《大金國誌》載:“女真世居長白山之東,南臨高麗,北接室韋,西界渤海,東瀕海。”
??
??金代的疆界從貝加爾湖東部的巴爾古律河流域,經外興安嶺,直抵鄂霍次克海,這乃是金代東北疆城北界的走向。東北達庫頁島,東濱大海(日本海)。金朝在這廣大領土上設立各級官府,進行有效的管轄。
??
??元朝中國版圖遠遠超過了漢唐,東北疆域也是漢唐盛世之際所不及。唐朝所謂羈縻之州,在元代“皆賦役之,比於內地”。元朝對東北領土的統治更加鞏固。
??
??蒙古人起初稱臣於金朝,1214年,成吉思汗統領大軍入居庸關,而令他的大將木華黎所屬部隊向東進攻遼西,所向披靡,金朝守將紛紛投降。金朝大將蒲鮮萬奴,於1215年十月,在東北自稱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1216年,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之下,蒲鮮萬奴兵敗,被迫東逃海上。此時遼西和遼東諸郡縣均在蒙古軍控製之下。
??
??1218年,蒲鮮萬奴由海島回到曷懶路,並建都南京(今延吉市城子山),改國號為“東夏”。是年,蒲鮮萬奴之子鐵哥攻占金上京“今阿城縣白城”。由於此時木華黎移師中原,所以萬奴在此東半部的統治暫時得以安定,當時“東夏”在東部建製有南京“延吉城子山”、率賓“雙城子”和開元“今依蘭附近”三路。控製了東至日本海,北抵鬆花江,西接遼寧的大片領土。
??
??1233年,窩闊台命皇子貴由率軍進攻東夏“師至開元、恤品,東土悉平”。蒲鮮萬奴被俘,東夏滅亡。蒙古進一步統一了鬆花江、烏蘇裏江、綏芬河和圖們江流域即長白山地區。
??
??為了加強對東北的統治,元世祖初年,在東北設置了遼陽行省。遼陽行省東濱日本海,東北達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北越外興安嶺,西北接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管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另有驛站一百二十處。省府設在遼陽路(今遼陽市)。其管轄的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路均在長白山地區。
??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統治。明朝依然是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繼承了以前曆代統一中央集權封建國家遺留下來的舊疆域。
??明朝廢除的元朝的行省製度,在內地設置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在邊疆地區設置了許多都司,衛所屬部。於東北地區,廢除的元朝的遼陽行省,設置了遼東都司,奴爾幹都司及其若幹屬部,並設置了總管東北地區的官員和機構。
??
??長白山,明代屬奴爾幹都司管轄下的女真地區。它的東部由圖們江口起至北海,其南部為今日本海,其東北部達庫頁島。
??
??奴爾幹都司在永樂七年時,設立了一百三十四衛。到正統十二年(1447年),增加一百八十四衛、二十所萬曆年間(1573—1619年)增加到三百八十四個衛、二十四所。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極為重視。
??
明朝初年,已經著手在長白山下駐軍和開發。
??
??永樂十五年(1417年)正月十九日,明朝派內官張信(張童兒)率領軍卒1500名,從遼東出發,三月二十九日到達所河江(今二道江)畔的羅延(今安圖縣城),在這裏置木柵、造倉庫,輸入糧料。並有千戶石脫裏率軍500,耕牛160隻在羅延安下大營,從事屯田開發。同時,還“差委土官頭目石脫裏等四員管領旗軍五百名前去弗朱江並分春河(今琿春河)上下山場采捕”。
??
??永樂十五年四月,張信二又率軍1000餘名,從羅延出發來到南羅耳砍木材,建造長白山寺。南羅耳是今長白山北唯一的平原上的古城遺址即寶馬城。力圖用佛教思想柔化當地女真人,以便鞏固其統治。
??
??宣德六年(1431年),派遣“內官昌盛、尹鳳、張童兒、張安定等,在朝鮮官員的陪同前往朝鮮鹹吉道吉州、慶源、甲山等處采捕海東青、土豹等,並赴京進獻”。
??
??明朝十分重視恢複和建立東北水陸交通驛站,在元朝的基礎上又擴大了驛站的交通範圍,其中經過長白山地區的交通驛站有兩條。一條是“開原東陸路至朝鮮後門”;另一條是“納丹府東北陸路”。前者是明初通往建州衛,和建州衛通往明朝的朝貢道。後者是明初通往毛憐衛的路線,是明初毛憐衛等衛的朝貢道。明代對長白山地區及其當地少數民族的統治,要比元朝更加嚴密和卓有成效。
??
??清代滿族統治者,把白山黑水視作發祥地,所以對長白山地區的管轄有其特殊的意義和手段。
??
??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花費了33年的時間,統一了整個東北地區,並於1636年建立大清國,對整個東北實行了有效的管轄。並以此為基礎,入主中原,統一了全國。
??
??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遷都北京,以盛京為留都。為了有效地統治東北地區,采取了與關內不同的統治辦法,先後設置了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長白山地區主要受吉林將軍的管轄。
??
??順治十年(1653年),清朝將寧古塔駐防官改為昂邦章京,與盛京昂邦章京同為鎮守一方之最高官員。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駐吉林烏拉城,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改稱鎮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
??
??康熙五十三年(1814年),在琿春河地方設琿春協領(隸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長白山地區,這是清朝在延邊圖們江流域設關的開始。琿春為滿語,邊地之義。琿春協領的轄境是:“南至海一百一十裏,北至佛思恒山一百二十裏寧古塔界,東至海二百八十裏,西至圖們江二十裏朝鮮界。左環滄海,右帶門江(圖們江),外控高麗,內屏重鎮,是琿春之形勝也”[7]。
??
??在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以前,無邊患之憂,無邊防之設,因此,軍隊很少,琿春協領之下,僅設三個佐領。
??
??清初,長白山和圖們江流域列為封禁區。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築柳條邊開始封禁,其後又不斷下令禁止漢人流入。封禁地區,主要是禁捕采東珠、人參、貂、狐、熊、鹿、虎、豹等特產,每年由烏拉總管和吉林將軍派人采捕。直到鹹豐十年(1860年)以後,為了移民實邊,封禁漸弛,今延邊圖們江流域,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終於廢除禁山圍場之舊製,設招墾局招民開荒。共封禁了200餘年。
??
??康熙認為“長白山乃祖宗發祥之地,今無確知之人”,因此,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派內大臣覺羅武默納、一等侍衛耀色等四人奉旨調查長白山。武默納親往探查,所寫的奏書,是長白山真實麵貌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
??康熙二十三年,“複遣駐防協領勒輒等”,前往長白山進行調查。
??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五月,打牲烏拉總管穆克登奉旨查邊。清廷並谘告朝鮮國王派官照管,朝鮮派接伴使樸權、觀察使李善溥接應。穆克登與朝鮮軍官李義複、趙台相等登上長白山, “審視鴨綠、土門兩江之源,俱發軔於分水嶺。嶺之西為鴨綠江之源,嶺之東為土門江之源,故於嶺上立碑。”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第一次中朝邊界的勘測活動。
?
??1880年和1907年,清朝政府先後派遣吳大澄和吳祿貞到東北督辦吉林邊務,擔當籌劃邊防建設和邊界談判的重任。他們為東北的邊防建設和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清宣統六年(1909年)九月四日,中日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該約第一條規定:“中日兩國政府彼此聲明,以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為界。”鴨綠江以源出長白山東南三奇峰南麓的暖江為上源,長白山成為中朝兩國的界山,長白山主峰及其天池仍屬中國所有。十一月九日,朝鮮內閣總理大臣李完用代表朝鮮政府宣布準允此約。
??
??中華民國時期的東北,其行政建製沿襲清朝,我國境內長白山區各縣,於民國3年(1914)6月隸屬於吉林、奉天兩省。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我國境內長白山區在建國初期一度分屬吉林、遼寧省。1954年以後,長白山區全部隸屬於吉林省。
??
??中國的曆朝曆代從未間斷過對長白山地區的管轄,行政設置十分完備,對那裏的統治和管理是卓有成效的。
??
??四、滿族及其先世把長白山視作本民族的肇興之地,稱為聖山
??
??據文字所載,滿族的先世可上溯到周代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的肅慎人,漢唐以降文獻上相繼稱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他們對長白山的崇拜由來已久,據《魏書•勿吉傳》中載:“勿吉國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徑山者,以物盛去。”《北史•靺鞨傳》中亦有相雷同的記述:“國南有從太山考,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溲汙,行徑山者,以物盛去。上有熊羆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殺……”上述史料是滿族先世把長白山披上神秘麵紗崇為神山頂禮膜拜的最早文獻記錄,“俗甚敬畏之”表明了這種對大自然的崇拜已經滲透了原始宗教意識,從畏懼自然的威懾力到尊崇企盼自然神祇對民族的庇護與助佑,當是滿族先世產生薩滿教信仰之源起。
??
??金代女真人出現過一次民族勃興,最終建立起統治中國半壁河山的金王朝,隨著女真人統治階級社會地位的提高,長白山進一步被神化,女真人把金王朝的建立歸功於長白山所賜之福祉,故認定長白山為“興王之地”的聖山,“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金大定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冊儀物、每年春秋二仲擇日致祭。金明昌四年十月“複冊為開天弘聖帝”。
??
??迨至清代,滿族承繼了先世女真人視長白山為祖宗發祥地的觀念,“感天佑而仰祖功”。清太宗皇太極把在女真人中廣為傳誦的關於三仙女沐浴長白山布兒瑚裏湖的神話,當作滿洲源流載入正史之中。康熙十七年(1678年)“詔封長白山神,秩祀五嶽,自是歲時望祭無闕。”康熙還撰文考證泰山龍脈發端於長白山,闡明長白山是祖國東北的第一名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玄燁首次東巡吉林,專程拜祭長白山神。鑒於長白山路途遙遠,交通阻遏,難於至達,隻好行望祭禮。
??
??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禎命盛京工部在吉林西南溫德亨山(即小白山)修建望祭殿,每年春秋,將軍、副都統率官員代皇帝在此望祭長白山神。
??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八月,弘曆巡幸吉林,親臨望祭殿祭祀長白山神。乾隆以後的幾位清代皇帝雖未到過吉林,然而著派吉林將軍代皇帝祭祀長白山神的祖製一直延續到清末,“歲歲致祭,崇報特隆”,始終為國家之重要祀典。
??
??在民間,廣大滿族家家在正屋西山牆上供奉祖宗板和祖宗匣,即父係祖先神的尊位,稱之為“撮哈占爺”、“白山祖爺”——長白山神的化身,是滿族共同祖先神的崇拜偶像。
??綜上所述,無論從國家行政對長白山的有效管轄,還是從民族信仰對長白山的尊崇,我國曆史最悠久,建製最完備,信仰最典型,表現最充分,故長白山自周秦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當為不爭之事實。
??
??
??
??
??[1] 《山海經•大荒北經》
??
??[2] 《大戴禮記》卷十一
??
??[3] 《淮南子》卷一
??
??[4] 《史記》卷一一○
??
??[5]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
??[6] 《隋書》卷六十七《裴矩傳》
??
??[7] 《吉林外記》
----
作者簡介: 劉厚生(1941.2- ) 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民語係滿語文專業,現任東北師範大學東北邊疆民族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地區曆史與社會研究東北工作站常務副站長,吉林省長白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等其它學術職位, 劉老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清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 負責主持大型科研項目如:
長白山地區曆史與文化及其歸屬問題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北邊疆曆史與現狀係列研究工程” 2002年
簡明滿漢詞典 國家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委員會 1986年
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吉林省委宣傳部 1999年
東北疆域沿革史研究國家中華社科基金 2001年
國家清史工程·民族誌·滿族及東北其他少數民族篇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 2004年
主要著述有《高句麗史話》,《渤海國史話》,《大遼國史話》,《大金國史話》等,並主編《中國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黑土地的古代文明》
邀請您來討論(多年前寫過的, 正在寫的, 將要要寫的)博士論文....! w w w.m ydiss.net/c n.html
Dissertation Networking offers graduate students the possibility to enjoy exchanging ideas and opinions worldwide independently of time and place!
Dissertation Networking versucht die Möglichkeiten zu schaffen, dass zukünftige, aktuelle und bereits fertige Dokoranden, sich weltweit unabhängig von Zeit und Ort austauschen können!
Dissertation Networking veut offrir aux étudiants et doctorants du monde entier la possibilité d'échanger leurs idées et opinions.
Dissertation Networking busca ofrecer la posibilidad a las personas que desean escribirn, escriben o han escrito su tesis de doctorado intercambiar ideas independiente del tiempo y el lugar!
Dissertation Networking försöker möjliggöra utbyte mellan framtida, nuvarande och färdiga doktorander, oavhängigt av tid och plats!
박사학위논문 네트워크는 학위 논문에 관한 아이디어와 의견들을 시간과 장소에 구애 받지 않고 교환할 수 있는 기회를 제공합니다!
http://www.m ydiss.net/CS/ForumCS/viewtopic.php?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