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夜堂

夜晦而淫,吾以玄談掃滅之,彼得堡乎! 吾本青鶴身,落影履凡塵,不與眾色語,果成登西靈。
正文

略談三國史記和新唐書關於新羅謝罪的記載的異同

(2007-07-30 08:42:56) 下一個

新唐書的中的記載:
鹹亨五年,納高麗叛眾,略百濟地守之。帝怒,詔削官爵,以其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仁問為新羅王,自京師歸國。詔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窮討。上元二年二月,仁軌破其眾於七重城,以靺鞨兵浮海略南境,斬獲甚眾。詔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買肖城,三戰,虜皆北。法敏遣使入朝謝罪,貢篚相望,仁問乃還,辭王,詔複法敏官爵。 
  
     文中鹹亨五年是675年,上元二年是676年。新羅被唐征討,一敗於七重城,再敗於買肖城城,最後新羅王謝罪,“貢篚相望”,唐才“詔複法敏官爵”。


再看三國史記:

五年春正月, 以銅鑄百司及州郡印, 頒之. 
二月, 劉仁軌破我兵於七重城。仁軌引兵還, 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鎭撫大使, 以經略之。 王乃遣使, 入貢且謝罪, 帝赦之, 複王官爵。 金仁問中路而還, 改封渤海郡公。契丹、靺鞨兵來侵, 出九軍, 待之。秋九月, 薛仁貴以宿衛學生風訓之父金眞珠, 伏誅於本國, 引風訓為鄕導, 來攻白水城。我將軍文訓等, 逆戰勝之, 斬首一千四百級, 取兵船四十艘。仁貴解圍退走, 得戰馬一千匹。二十九日, 李謹行率兵二十萬, 屯買肖城, 我軍擊走之, 得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 其餘兵仗, 稱是。遣使入唐貢方物。 緣安北河設關、城, 又築鐵關城。 唐兵與契丹、靺鞨兵來, 圍七重城, 不克, 小守儒冬死之。靺鞨又圍赤木城,滅之, 縣令脫起率百姓, 拒之, 力竭俱死。唐兵又圍石峴城, 拔之, 縣令仙伯、悉毛等, 力戰死之。又我兵與唐兵大小十八戰, 皆勝之, 斬首六千四十七級, 得戰馬二百匹。 

 
      文中的五年,則是上元二年,即676年。這段記載,明顯將新羅王謝罪的行為提前了,這就好像是唐軍出兵不正當了。關於買肖城之戰,明顯被篡改了,李謹行所部是契丹兵,按三國史記前文所述,該部唐軍為兩萬,本來是唐軍三戰皆勝,唐軍與靺鞨、契丹兵乘勝攻到原高句麗與新羅的疆界處,邊界要地,全被收複,而文中竟然記載成李部二十萬眾還大敗,喪失戰馬三萬餘匹,倘若真的如此,唐軍何以還有繼續進攻的能力呢?考之,三國史記的記載中,同一時間,新羅軍先是大敗,接著大勝,勝敗有如兒戲,可是最終結果卻是唐軍收複了所有安東都護府的轄土,讀之令人混亂,考之邏輯上不合情理、不合軍事常識。
綜述:
中國史籍關於邊疆戰事的記載往往從簡,但是從史實上來看,保存了事件的骨幹的原貌。三國史記之類的朝鮮史籍出於美化的需要,往往在細節上做些文章,雖然混入了虛假的史料或者顛倒了事情的發生的順序,但是貴在保存了不少關於細節的原始資料。從這段三國史記的這段記載看來,唐軍已經攻到了新羅長期的穩定邊界上,唐羅之戰,新羅一敗塗地,被迫一麵布防,即在安北河設關築城,又增築北部重鎮鐵原城,一麵像唐謝罪,而唐也沒有將新羅滅國的意思,因此接受了新羅王的謝罪,重新將新羅列入藩屬。
這段文字表明,新羅並沒有在唐羅戰爭中獲得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這塊土地在唐羅戰爭結束後仍然在唐朝的手裏。新羅領土向北進入半島北部應該是後世的事,大同江以南的地區在新羅此後、王氏高麗的記載中一直是一片蠻荒之地,這應該是677年,唐朝再次大規模遷徙高句麗民戶的產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