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張弓射箭方式略談
(2006-08-22 20:36:29)
下一個
轉貼
現在所拍攝的一些反映中國古代戰爭的電視劇中,無論是騎馬還是站立,凡張弓射箭的幾乎是同一種姿勢,即用食指,中指夾住弓弦後拉,這種方式是現代射箭體育運動中的張弓方式,大家已經看習慣了,於是就照貓畫虎,全盤借用了。實際上,古代的中國人根據不同的實戰需要和所使用弓箭的不同類型,拉弓的方式是有許多種的,現在的導演和群眾演員對其不甚了解,造成了笑話。
中古以前世界各國張弓射箭的方式,可以按照勾弦放箭時的手法區分為若幹方式。主要有兩種方式,即“地中海式方式(Mediterranean release)”和“蒙古式方式(Mongolian release)”。前者流行於主要使用單體弓的歐洲大部分地區,其特點是: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相並勾弦,箭杆置於弓弣左側(以右手勾弦為準),現代射箭運動大致采用的就是此種方式。後者流行於普遍使用複合弓的東方世界,其特點是:以拇指勾弦,拉弦時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箭杆置於弓弣右側(以右手勾弦為準)。
不同的張弦方式主要根源於弓的不同特性。由於歐洲單體弓體長而彈性差,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之比低;而中國的複合弓正好相反,弓體較短,但弓的彈性好,弦可以拉得很長,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比甚高,當拉滿弓時手指拉弓處與弓弦形成銳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將會擠壓手指,所以中國拉弓法用一個拇指拉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而歐洲單體弓張滿時,弓弦的角度要大得多,適合用多個手指勾弦。
當用“蒙古式拉弓法”拉弓時,拉弓的力直接作用在拇指上,拇指會受到傷害的,因此必須戴上一個指套來保護拇指,這種裝具就是扳指。
中國複合弓的製造與使用在世界兵器史上有著出類拔箤的貢獻,工藝先進且複雜,製作精良美觀。中國和蒙古在騎射方麵比西方要先進得多,複合弓短小、彈力大,非常適合騎兵使用,縱橫馳騁,矢如雨注,箭若飛蝗,具有獨特的、冷戾的驕傲。而以英國長弓為代表的單體弓隻適合步兵使用,所以西方中世紀的騎兵多采用重甲衝撞的戰鬥方式,而在騎射方麵鮮有發展。
中國古代的騎兵一般使用蒙古式射法,而步兵除“蒙古式射法”外,也有采用“地中海式射法”的例子,根據作戰武器的需要而靈活使用。在宋代兵書中就明確對比過地中海式射法與蒙古式射法的特點。
地中海式射法再可分為拇指、食指拉伸法、拇指、食指、中指拉伸法、三指扣弦拉伸法等三種,第一種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弓弦,指適用於用力較小的小箭,如袖箭、暗箭等;第二種是標準的拉伸法;第三種是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食指和中指夾住箭尾,後兩種方式根據不需要使用。
扳指,古稱韘。 “韘”是“韋”字旁,韋是去毛的熟皮子。也就是說,扳指最初是用去毛的熟皮子製成的,係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於鉤弦開弓。詩經所雲童子佩韘之韘也,貴族多以象、骨、玉著右巨指拘弦,普通的兵卒和獵戶的扳指,是用動物角或酸棗木製成的。
迄今所知出土最早的一件玉扳指是一九七六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年代為公元前13世紀末至公元前12世紀初,從而中國早在商代晚期已經運用所謂的“蒙古式射法”。此器玉料呈青綠色,局部有褐斑。體作圓筒形,下端平齊,上端斜口,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正麵以雙鉤線紋飾以獸形;獸口向下,細長眉,菱形眼,兩耳貼後,有一對尖角,身延伸於兩側且略上豎,尾下垂,短足前屈。獸鼻兩側各有一圓孔,背麵靠下端刻一凹槽(扣弦處)
扳指滿語叫“憨得憨”。曆史上,宋、明重文輕武,扳指隻限於武夫,且僅限於射時用之。及至清朝表麵上亦重文輕武,但此為籠絡漢人之政策,實則尚武,故顯貴重臣皆以武裝而得意,因此清乾隆以後扳指的實用性逐漸喪失,以裝飾性為主,做工越來越精益求精,質料非常講究,出現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銀、銅、鐵、瓷等品種。其中以翡翠為最珍貴。當然這些扳指質脆,根本不能用於挽弓了。由於清代滿族尚騎射習性的影響,男子喜以扳指為飾,用各種美玉材料製作,有的雕飾龍馬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鏤刻細膩。又分兩種,其一為前朝武官之物,上有自然受力之紋理,如遇玉料精良者,以寶視之。其餘凡石,骨等料製所者,淺褐色以有眼的為貴,賞玩而已。近些年來,清宮題材影片不斷,才開始有人收而藏之,佩而帶之。
扳指正式的時候是戴在右手大拇指的,寫字的時後也可以戴在左手大拇指上,但不可以戴在其他指頭上。非正式則怎麽玩都可以。最後,規製的扳指是有一個凸麵和凹麵的,配戴時必需是從凸麵套進大拇指,而非凹麵,因為凸麵正是扳指的扣弦麵。換句話說,正放扳指的時候應該是凹麵朝上而非凸麵朝上。現在大概10個人中有9個人都會搞錯,想配戴扳指玩的朋友們不可不查。
勾弦手法和扳指之凸凹麵,若有圖示,則不勝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