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友之聲

春風何處﹐點點滴滴人間﹔春意何處﹐點點滴滴心裡。-姚雲毅
個人資料
正文

老父,老兒 -------- 冬民

(2006-11-05 18:07:20) 下一個

老父已近九十,老兒四十開外,但這四年中,每年一次的回國探親,每周一次的越洋電話,倒是拉近了父子間的距離,倒使父子間的話題變多了,父子間的情感比以往的任何歲月都濃了。或許,因為都有了年紀, 以往的血性被這歲月磨軟,以往的固執被寬容代替,以往的代溝也被理解填平;或許,因為都經曆了人間滄桑,歲月起伏後,霍然回首,悟透人情,看破炎涼,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來日無多的父子親情,家庭親情;或許,因為再也不是“階級鬥爭為綱”的年月,人際關係不必上綱上線,不必全麵緊張,多了人情味,少了火藥味。

這份遲來的親情雖然以童年的孤獨,少年的困惑,青年的憤怒,中年的歎息為代價,但這濃於水的血緣親情,畢竟有著金錢無法衡量的價值,時空無法隔斷的牽掛,語言無法表達的回味,在這老父的暮年,在這老兒的餘年中閃光。

以前我以為童年挨訓的原因是長得不討人喜歡,因為時至今日,依然有人說,“你爸英俊小生,你媽大家閨秀, 你呀,沒有他們的優點!”又聽說,我父親第一次見到才出生的我時,一個勁地喊我,“小邱,邱吉爾!”而我不知邱吉爾為何物,後來見到叼個雪茄煙,鬥牛犬模樣的邱吉爾漫畫,坐在馬桶上怒目圓瞪的邱吉爾照片,才覺悟不討人喜歡的原因。但上周打電話時,父親說翻出我兩歲時坐在北京台基廠頭條二號的門前,自己玩手指的照片,“大頭大腦的,很是可愛。”又說見到母親抱著才滿月的我,寫著“你看囡囡象誰?”的照片,還有剛到上海時,摟個洋娃娃,牽個小汽車,咬著棒頭糖,站在虹口公園樹下的照片,“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呀。”於是頓感受寵若驚,於是頓感騰雲駕霧,原來我也曾可愛過,也曾是父親的“囡囡”。因為從我記事起,隻見別人的父母“心肝”,“寶貝”,“囡囡”地亂叫自己的兒女,而我與那兩字無緣,隻能跟在保姆身後走開,隻能心中含淚。

父親又告訴我,因為母親生病,我一真是全托的,隻有每個星期天的中午,他帶我外出兩小時,共進午餐。有時他晚到了,即使是下午一點,兩點,我卻依然蹲著,等著,常常是掛著滿臉濕的,幹的眼淚,一見到他便笑著,喊著跑去,抓著不放。每次送我回去,又總是不肯,哭著喊著,“我要爸爸,我要爸爸,我不去,我不去!”父親說,“你那時隻有兩歲多,真慘呀!”又歎息著時至今日,依然會夢見我喊他的聲音,聽到我的哭聲。我卻茫然,缺少父母的童年固然沉重,但畢竟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實在遙遠,仿佛是別人的事,又仿佛童年時已流光了今生的眼淚。

老子看兒子要看到年老時,才可以看出點可愛來,也是悲哀,卻又是個無奈。即使是童年時想要慈父,成年後想當慈父的我,在看到血淋淋,黃糊糊,剛剛剖出來的女兒時,也是愕然,也是恍惚,而後來對女兒的評價也是負麵為主。一會兒說,她有四個下巴,“象個吳法憲!” 一會兒又說她的前世大概是個和尚,喇嘛,頭上“顆粒無收,寸草不長。”想來看自己的下一代,挑刺的多,而看到第三代的父親卻在同樣的照片上看出了許多的可愛。“大眼睛,雙眼皮,大額頭,櫻桃小嘴。” 至於那不高的鼻子也是中國特色,“不要緊,不要緊,以後會長高的。”使我在為女兒慶幸時,更為自己的塌鼻子叫屈,不但父母的高鼻梁一個也沒給我,而且從小便被親戚朋友,鄰家毛毛,加上自己的雙手捏個通紅,失去了高度,更失去了自信。

後來我帶十一個月的女兒第一次回上海探親時,父親不僅興師動眾,要了汽車,請學生陪著,到機場苦等四小時接機,而以後每次出門,更搶著推童車,向門房老伯,菜場阿姨,左鄰右舍,單位同事一一介紹,“孫女兒,美國回來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而害得剛畢業便失業的兒子心裏打鼓,硬擠出個笑臉,編話兒蒙混過去。一次在淮海路上,我正和鄰居說話,偏偏手推車的閘鎖死了,父親又不得要領,情急之下,連孫女帶童車一把抱起,一鞠一躬地走著,把路人看了個發呆。

每次我喂女兒時,老父親總在一邊張嘴使勁,“啊嗚,啊嗚,囝囝吃,多吃好長大呀。”有時他的表情太多,弄得女兒停了下來,一蹦一蹦地看著他笑。而從來沒有換過一片尿片的父親又總是催我去檢查女兒的尿布,“濕了以後小屁股會難過的。”即使我幾次告訴他這是尿不濕的美國尿片,他卻總是忘記,似乎那濕的尿片正貼在他的身上。有時見我二十四小時圍著女兒而轉,讓我出去逛兩個小時街,或者看一場電影,由他陪女兒“玩騎馬”,“開火車”,“辦家家”。我進家門時,常見到老的騎在椅子上“嗚嗚”的學火車叫,小的兩腳四輪的在學步車裏橫行,“嘎克嘎克”地笑;有時素性把小的駝在背上,滿房間的學馬跑,學馬叫,忘了樓下的鄰居會抗議,忘了自己的年齡,似乎我童年沒有的歡樂,他正加倍地給我的女兒,為他自己,也為我早逝的母親。

人生一世,父子一場,有多少人能說清這父子間的情仇愛恨;有多少父子因為個性,因為政治,因為金錢,因為代溝形同陌路,形同水火;有多少父子最終還是無法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相知而不相親。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父親住在一起的時間裏,隻是體會到嚴父的無情,體會到代溝的無奈,體會到特定時代的冷酷。雖然我在文革中不信他是軍統特務,中統特務,CIA特務,不信他是壞人,但感情上依然是不可親的成份居多,認為他嚴厲過頭了。況且看不起他一會兒被人打倒,一會兒又去打倒別人,尤其是嘲笑比他更落魄更慘的人。當然,我曾從垃圾箱裏爬進父親的學校,為了遠遠看看低頭掃地的父親,或者看看排隊從“牛棚”裏走出請罪的父親,而看見紅衛兵打落父親的眼鏡,抽打父親耳光時比打在自己的臉上還火熱,還疼痛。但是,即使是在文革後,還是不能和父親談政治,談文革,談曆史,談人物,因為兩代人截然不同的觀念,截然不同的論點在這社會大變革的時候,常常顯得異常的敵對,異常的矛盾。

然而,最近的十幾年中,父子間的各種觀念卻相近起來,共同的語言卻多了起來。尤其是在我經曆人生挫折,事業困境的艱難時刻,父親處事的沉著,冷靜,有條理有遠見使我受益匪淺。而對名利對金錢的淡泊,對社會腐敗的鄙視,對人生價值的反思,對自己錯誤缺點的反省,倒使我敬重起父親,心靈上走近了父親。我不會忘記,他對我說過,各人的成就有大有小,但人生的追求不可停止,學習不可停止,人生的目標不可缺失。有清晰的人生,才會有充實的生命。一生的意義不是看給自己留下多少,給後代留下多少,而在於給大家留下多少。杭州的百姓忘了比蘇東坡,白居易官大權重錢多的人,但卻沒有忘記給百姓造了堤壩的小小縣令,以白堤,蘇堤來記念他們。又說燈紅酒綠總是一時,紅樓豔夢也有散時,醉生夢死折壽,平平淡淡延年。於是父子間常常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而帶他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林肯記念堂,尼亞加拉大瀑布,更是和我一樣留戀忘返,津津有味,共同欣賞,讚歎,同時又記筆記,又背下英語的詞句,令老兒自歎不如。

今年六月十六日帶女兒回國探親,十七日晚上十點二十抵達家門,卻見門口有個熟悉的身影翹首待望,隻是再也不象往年那樣不停走動,而回家的步子也遲疑了許多,但那神情十分開朗,講話非常清晰。進了家門,看著我女兒直笑,一個勁地說長高了,長高了,象個小大姑娘,隨後又去廚房替我端出一碗稀飯,指著桌上放好的鼎日有福建肉鬆,高郵鹹蛋,茭白炒鱔絲,連連催我快吃,還特地指著一碟豆瓣酥說,那是他三月剝好的蠶豆,放在冰箱裏,專門燒給我吃的。“你出國十九年沒吃到了。”那神情酷似當年每天給我盛飯,等我吃飯的老祖母。而在上海的一個月,他又是請客去北京旅遊,又是請客看各種表演,又是給女兒教育經費,幾乎是他全年工資的十分之一,但他自己卻在沒有空調的小間居住,把空調的大間讓給我們。

父親的人生十分坎坷,青年時祖父八一三抗戰死去,中年時妻子去世,老年時唯一的兒子又在天涯。可是他說,“小時候你每星期天等我,現在我每星期六等你電話,每年等你回去,我們扯平了。”但是我知道,隨著分別的臨近,他越來越頻繁地一個人用麻將攻五關,不知是為我們祈禱,還是安慰他孤寂的心靈。一個月的時間對他來說,總是太少,太短,因為要再等十一個月才會再見,而八十九歲的人又是等不了多少年的。父親為看到十二歲的孫女高興,更希望能看見孫女進大學,我希望他的願望能夠實現,再和他一起,半夜兩點,三點看世界杯足球半決賽,決賽,和他一起,迎來家中第三代的留美大學生。

記得我在失意,失業的時候,看的最多的是父親帶我女兒的錄像帶,女兒說,“阿姨古裏,阿姨古裏,大大大。”父親也說,“阿姨古裏,阿姨古裏,大大大。啊呀。”“大大大大大。”女兒又說,“大大大大大,滑稽呀。”父親接著說,“哈哈哈,嘎嘎嘎。”一老一小同時笑了,弄得看錄像的我也笑了,笑出了滿臉止不住的淚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