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4)
2019 (6)
2022 (1)
鬼節拾遺
在中國沒有鬼節、也不過鬼節,到美國念書,第一次見到小孩扮作大頭鬼、燎牙鬼、骷髏鬼時,雖然心驚,但聽見那甜甜的童音從那鬼麵後透出,倒也是心裏一樂,那藏了一年的歡喜,激活了我心底的童心。要知道,即使在戶戶緊挨的學生區,一家家要下來,也夠那雙小腳走的,龍其是接近要糖的尾聲,那拖著枕套的腳步常是凝滯的,那要糖的聲音也是透支了的,更有些騎在父親背上的小孩多半是睡著了。每逢這時,總是多送上些糖,看著那拖尾巴,提燈籠的背影消失於夜幕中,心裏也感染了一份歡欣。
有了女兒之後,便想帶她去見世麵。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入鄉不易,TOFEL、GRE的濫考、領館外輪流出汗,而要隨俗則更不易,進不了主流社會,解不開的中國結,對於生在此地的女兒,總不想讓她受“二茬罪”於是剛十個月時,便把她裝成個“金錢豹”,冒著寒風細雨,開車出去。
女兒雖小,但一見到成群結隊、妖形怪狀的小人時,眼睛立刻瞪圓,雙腳亂蹬,雙手亂指,車一減速,立刻用含混的上海話說:“看看,看看”。有時見到好看的打扮,一個勁地回頭笑,而見到恐怖的,又眉毛變紅,嘴角下拉,一副要哭的樣子。雖然隻開了四十分鍾車,要了幾十塊小糖,但女兒看著五顏六色的糖果,抓得滿手都是。
隨後幾年,無論是在密州還是在佛羅裏達,女兒總是提個籃子,或裝成艾斯米拉達,或裝成小兔,或裝成大南瓜,由父母跟著,要一次等一年,等一年要一次。轉眼間,六個寒暑過去,我們南征北戰,到了密西根的安娜堡,那年是下午四點便可以要糖了,凡是門口貼南瓜的商店,都可以進去。女兒那次是穿了個“木蘭妝”,在家裏試穿時,倒也英姿颯爽,不會有金發碧眼高鼻的困惑。但開車出來時,女兒是寧死不穿,說是太招搖了,不舒服。到了停車場,已見牛頭馬麵四處遊蕩,早來的幾個已是滿載而歸了。女兒頓時急了眼,顧不上貼花黃,也不巧梳粧,三把兩把套上“木蘭妝”後衣袖一捲,長發一盤,到有點草莽之氣,見了一家書店後鑽進去,櫃台小姐立刻給了她兩顆糖,但這“花將軍”一點也不豪爽,蚊子般地謝了聲,轉身便跑。到了第二家,因為已有幾個小孩等著,女兒混在其中放聲一喊,倒也嘹亮,隨後倒拿出“花將軍”的派頭,一勒籃頭,一個轉身,腳下一點,箭般地竄了去。要了幾家後,女兒天性畢露,又喊又笑又叫,把中國女子的矜持,笑不露齒的祖訓,全扔進太平洋去了。
人是曆史的產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幾代人之間的差距常常是無奈的,更何況從中國到美國的巨大變遷,談戀愛時絕對想不到下一代會滿嘴英文,講點中文都如此困難。
要糖要到五點時,來到一家即提供免費晚餐、又有抽獎的飯店,四周早已擠滿了人群,有印度人、中東人、東歐人、墨西哥人,當然多數是美國人,中國人隻是我們父女兩個,怪不得遇見熟人時,脫口而出“中國人還要糖呀!”似乎把我看成異類。不過這一群群的小牛鬼蛇神倒成了鬼節的服裝表演,一個個花枝招展,爭芳奪豔。有如花似玉的白雪公主,有人見人愛的小天使,有皮靴佩假槍,稚氣中透著慓悍的牛兒子,也有個穿著“金錢豹”裝的十個月嬰兒,一個勁地對我傻笑,酷似女兒當年。
女兒對比薩餅、春卷、三明治、水果沙拉的免費晚餐並不感興趣,隻是等著抽獎,五點半抽獎前,又有一段小插曲,有兩個流浪漢背個行李,混在要糖隊伍中拿吃的,偏偏被主持人看見了,於是用麥克風高聲說,“沒帶小孩的,請拿好你的三明治離開此地,抽獎活動立刻要開始了。”眾人的眼睛一齊射向那對男女,那女的脹紅了臉,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男子走開了。在美國混口白食的味道並不好受,無家的人是沒有過節的資格,這便是殘酷的一課。
第一個中獎的正是那十個月的嬰兒,他的母親拿到張二十五元的就餐券,立刻要去飯店撮一頓,算是提前慶祝她的生日。第二個中獎的是位黑人男孩,推一輛嶄新的中國造自行車出來,頓時引起一片喝彩。六點十分,已有四十幾個小孩抽到獎了,有時是全家幾個都拿到了禮品,於是便興高采烈地走了,剩下的三十幾個人無奈地坐在那裏,看著別人大呼小叫,看著玻璃房內的禮品由高山變為丘陵,女兒此時已等得不耐煩了,催我快走,再去要糖罷,我雖然舍不得放棄這二、三十元禮品券的誘惑,但經不住女兒的糾纏,又在這夕陽下奔走起來。
又過了半個小時,街上貼南瓜的店都拜訪過了,女兒還有個鬼節派對等著,那時正宗的歡慶才會開始,於是便鑽進汽車朝家裏開去,晚霞中,不少晚來的兒童還在興高采烈地奔走,不知何時,女兒已經熟睡,車輪飛駛,捲起一路金黃的落葉。
再過幾年,女兒不會去要糖了,她從“小金錢豹”、“艾斯米拉達”、“大南瓜”、“花木蘭”、“小巫婆”、“女王”真的長成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我,也會從“八十年代的新一輩”,變成個會討人嫌的老怪物,和一群同齡人講著過去的話,唱著過時的歌,然而,時間會使人變老變醜,但抱著小“金錢豹”的感覺,拉著柔軟的小手要糖的感覺,卻在記憶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在我今後的餘生中依然會發出溫馨的餘味,伴著生命的小舟緩緩前行,永恒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