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冒充總理簽名詐騙案(1960) --2

(2006-07-31 14:55:05) 下一個
3月24日下午,公安部副部長楊奇清正在一個會上講話。忽然,他的發言被一個緊急電話打斷了:總理辦公室通知,一個化名“趙全一”的騙子,偽造周恩來總理批示,騙取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20萬元現金……中央負責同誌責成公安部,立即組織力量,迅速破案!

       就在前一天,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計研局王副局長心情沉重地向公安部門報了案。他們本來以為,20萬巨款送達以後,總理辦公室會很快交代如何入賬。可是,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直到第六天頭上,仍然沒有接到總理辦公室的回複。他們再也沉不住氣了,急忙打電話詢問。總理辦公室工作人員莫名其妙,聲稱根本不知此事,要求將“總理批示”和收條送去查對,才發現這是—起偽造總理批示的特大詐騙案。

       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一年。6億人民在挨餓,就是在這樣經濟極端困難的非常時期,騙子竟用偽造的“總理批示”騙去了20萬元人民幣!

       總理聞訊極為震怒,指示限期破案。

       天羅地網迅速鋪開。

       幾乎在同一天,北京市700萬市民全部接受了上級有關的傳達。工人、學生、農民、幹部,滿城爭說“20萬”。老太太上油鹽店打醋,找回鈔票也要把它對著太陽光照照有沒有什麽可疑,小學生上學路上看見一個穿灰大衣的,秘密跟蹤耽誤了上學……穿灰大衣的人不敢再穿灰大衣了,穿藏青中山裝的人也不敢再穿中山裝了。哪位要是同通報的體貌特征相似,這回可倒了黴了,公安局審查不說,街坊鄰居也會背後指指戳戳,見了麵熟人當生人瞅。有幾位更倒黴,被當成嫌疑人讓公安局審查了一溜十三遭,最後排除嫌疑接受賠禮道歉。

       一條條可疑的線索,從四麵八方匯總到公安部門,經過甄別分析、查實,又一條條排除了。雖然“趙全一”還沒有落網,但是卻順帶破獲了許多陳年舊案。

       時間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過去了……

       案子還沒有取得明顯的突破。偵查員們一個個憂心如焚!

       茫茫人海,犯罪分子到底在哪兒呢?

       技術部門通過對“趙全一”留下的罪證——偽造的總理批示、取款介紹信和20萬現款的收款白條的鑒定確認:罪犯所用的牛皮紙信封是真的國務院舊信封,公文用紙是大機關用的15行橫格紙,偽造的“總理辦公室”的小方章是用蠟紙刻後沾紅印油塗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信封上有塗改後寫上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親啟”的字樣。信封上的“密”字與其他字跡不同,並寫有“#3146”字樣。通過儀器檢驗,表明信封上的“總理辦公室”字樣下麵也有塗改的痕跡,並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毛筆字跡。罪犯開具的空白收條上簽的是“趙金一”,而非“趙全一”,估計罪犯可能習慣於寫“金”字。罪犯文化水平較高,熟悉公文格式和用語。

       根據這些情況,偵查人員經過多方麵的追查,了解到犯罪分子開“收據”的用紙是從一種黑皮筆記本上扯下來的。這種本子,原由前門外恒昌文具廠印製,但自1952年3月起就已經停止生產。經細致查對,犯罪分子用的信紙,市麵上並沒有出售過,而是機關內部自製的。為此,專案組人員來到國務院檔案室。

       在檔案室裏,幾十個人在緊張地工作著。

       劉文科長認真地查看著,因為在犯罪分子留下的“收條”上,使他很感興趣的那個“¥”字,今天他想從這裏查到它的出處。因此,他對每一份文件都不輕易放過,但翻閱了上千種文件,還沒有找到這個“¥”字。

       接著,他們又查到,對外貿易部給國務院領導的報告,所用的格紙和犯罪分子所用的信紙,完全一樣。劉文科長認真地翻閱了報告內容,掃興的是裏麵並沒有那個“¥”字。

       但專案組人員還是來到外貿部。很快他們就查出了那個國務院的信封,曾是國務院給外貿部發文用的……

       恰巧這時有個女電車售票員來到外貿部反映:今天上午她在電車上,發現一個可疑的人。這人年齡、相貌都同公布的犯罪分子特征相似,而且情緒很不正常,坐在車上不敢看人,一直長籲短歎。這人下車後,她看著他走進了外貿部……

       “外貿部……”

       “外貿部……”

       外貿部的電話總機,突然忙碌起來,四麵八方都在向這裏要電話,而且一個比一個緊張。

       在辦公廳秘書科,專案人員很快查到了大量的15行橫格紙,原來這是外貿部過去使用的公文紙之一。劉文科長隨手拿過幾份材料,連續找出了好幾個“¥”字。原來,這是外貿部很多人所慣用的“人民幣”三個字的代用符號。犯罪分子就隱藏在外貿部是肯定的了。

       破案線索由千條萬條最後縮小到對外貿易部這一個點上了。一張為數不多的名單擺在桌上,在大家的分析討論中,嫌疑對象由十個很快變作五個、四個、三個、兩個,最後,隻剩下一個人的名字——王倬。

       和王倬同一個辦公室的董林,一開口就肯定無疑地把王倬和“趙全一”連在一起了。

       “我懷疑他好幾天了!”

       “為什麽呢?”專案人員問道。

       “第一條,發案那天下午,王倬請假沒上班,說是帶他母親去積水潭醫院看病去了。經查發現他和他母親並沒有去過該醫院。

       第二條,前幾天我和王倬爭吵了一次。當時辦公室裏幾個同誌在閑聊,說起最近發生的這起大騙案,提到犯罪分子的特征是眼睛很小時,我隨口說老王,你眼睛可不算大呀?本來這是開玩笑的,哪知王倬卻立即站起來,氣衝衝地說:你誣陷好人!並要拉我去找領導。他發這樣大的脾氣,是從來沒有過的。為什麽呢?

       第三條,最近王倬經常不去食堂吃午飯。有一次他將從家裏帶來的飯菜,放在暖氣片上烤。我問他你烤的是什麽?王倬忽然一愣,臉都白了,半天才回答說:我什麽也沒有考慮。他把烤的什麽,誤聽為考慮什麽了,精神十分緊張……“

       王倬的另一位女同事,談了另外一些情況。她說,在業務上,王倬是很熟練的。他的數學很好,腦子反應也快,搞統計數字,從來沒出過什麽差錯。但前幾天,在填一張很簡單的表格時,卻忽然出錯了。

       當時,王倬把蘸水鋼筆扔在桌上,用拳頭猛敲著自己的腦袋說:“怎麽搞的,這麽個簡單數字還寫錯了……該死,真是該死?”

       “什麽數字啊?大驚小怪的?”

       她來到王倬的辦公桌前,側身一看,原來是把千位數寫成了萬位數,便向王倬打趣地說:“我當是多大的出入呢?隻不過是多畫了一個‘0’……”

       “多一個‘0’,千就變成了萬,還算小事兒嗎?”

       “‘萬’怕啥?你也不是沒算過,1萬、2萬……10萬、20萬的……”

       “怎麽?你敢血口噴人!”

       王倬瞪眼質問,女同事不知怎麽回事,連忙解釋說:“我沒講你什麽呀?”

       “什麽沒騙過10萬、20萬……這是誰說的?”

       女同事哈哈大笑,知道他把“算”誤聽為“騙”了,便向他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我說你也不是沒算過?”為使王倬聽清楚,她把“算”字拉得很長。

       “實在對不起,一到春天就上火,我耳朵有毛病了……”

       很快王倬的筆跡被交給了技術鑒定科。不到兩個小時就得出了鑒定結論:王倬的筆跡與詐騙人的筆跡完全相符。從筆跡特征看,文字書寫都很熟練,結構、筆劃搭配、運筆方向、連筆方法,甚至一些微小細節都與偽造信件上的筆跡相同。從語言特征上看,詞匯豐富、文字簡練、標點準確,日期書寫位置相同,編號方法相同。結論是:偽造信件上的筆跡與送來鑒定的樣本係一人所為。

       這時,為“趙全一”畫像的幾位同誌也匆匆趕來,他們拿出幾經修改的犯罪分子的模擬畫像,平平展展鋪在桌上,與王倬的照片一比較,簡直像同一張底片洗出來似的。

       在公安部的小會議室裏,充滿了歡快的氣氛,不時從會議室裏傳出了陣陣的笑聲。

       邢局長和金處長帶著信紙和筆跡鑒定,向楊奇清等匯報了信紙查對經過和筆跡鑒定結論。幾位副部長審閱了信紙和筆跡鑒定後,一致認定:詐騙20萬元巨款的案犯就是這個人——王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