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不正宗,上海的同誌們不要拍磚啊!
我不是上海人,對生煎卻莫名的喜歡。家裏包餃子的話,必然有一大半是做了生煎餃子。同名為生煎的還有生煎包子,也稱生煎饅頭。記得《今生今世之民國女子》裏提到張愛玲有一次在上海街頭遇到癟三搶她手裏的生煎饅頭,一半落地,另一半她還是連紙包一道“緊緊的”搶了回來。
在網上搜了搜生煎的故事,轉載一個寫的比較有意思的:
生煎,全稱生煎饅頭,是上海的一種市井小吃。我每每聽見提到這四個字,眼前便立刻幻現出祖母捉著我和表妹的手,排在點心店等候的情景,似乎那香味和溫度也蒸著我一般。
古龍在小說裏寫到,胡鐵花坐在小茶館裏等楚留香,一次能吃下兩籠蟹粉湯包,二十個生煎饅頭,"又就著一碟麻糖喝了兩壺茶",純屬小說家言,而且是男小說家言。較為"在地"而市井的小說家言,終究還得看張愛玲的。《十八春》裏寫到做舞女的曼璐"是有吃宵夜的習慣的",一天深夜回家後正吃著翻熱過的生煎饅頭,忽然聽見樓上的母親還沒有睡,"當時就端著一碟子生煎饅頭,披著一件黑緞子繡著黃龍的浴衣上樓來了。""曼璐讓她母親吃生煎饅頭,她自己在一隻饅頭上咬了一口,忽然懷疑地在燈下左看右看,那肉餡子紅紅的。她說:'該死!這肉還是生的!'再看看,連那白色的麵皮子也染紅了,方才知道是她嘴上的唇膏。"
張愛玲筆下的紅色,肉感而不祥,市井而荒涼,華美而蚤子。除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以及胸膛上的一顆朱砂痣,張迷們可能還未發現這染紅了生煎饅頭的肉餡和麵皮的唇膏。在根據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半生緣》裏麵,梅豔芳扮演的女二號曼璐真真切切地表演過吃生煎饅頭。(文章來源:http://www.126blog.com/wap/default.asp?q=showlog&logid=129356&classid=10&lpage=2 )
這樣的美食,不吃,豈不是人生一大遺憾?
可惜,在美國找不到真正的生煎,沒關係,吃不到正宗的,咱最擅長的不就是做假冒產品嗎?
包好的包子,看看哪些是我包的,哪些是小凱包的?後麵的群眾演員分別為意大利甜醋和俺家的油瓶子。
我用麵包機發的麵,詳細程序看這裏:
麵包機不失敗版---大餡豆腐素包子補充一點,圖片裏麵的酵母是7克,大約兩茶勺,其實多一點少一點沒有太大關係,多一點就發的快,少一點發的慢一點。
餡是豬肉香菇,香菇是老媽給寄來的野生香菇,非常香。不弄皮凍湯了,太麻煩。
下油鍋
之後,煎到底部稍硬,加小半杯水,蓋上蓋子,水燒幹了後煎到底部金黃就好了。
這一盤是小凱的
這一盤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