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教育雜感
(2006-07-02 20:37:07)
下一個
洪芳菲
我在倫敦培英華文學校教了四年中文,學生小的隻有六歲,年長的都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了。這四年是積累經驗的四年,也是探索總結的四年,更是挑戰自我的四年。而教學經驗也在一點一滴之中慢慢積累成河,在此希望可以用拙筆闡述一二,以饗讀者。
簡而言之, 在英國教學與在國內教學相比,我個人體會有三大不同:
其一: 學習目的和態度上
其二: 教學方式上
其三: 思想模式上
英國華裔送他們的子女們來華文學校學習漢語都抱有各種各樣的心態和目的。大陸子女來學中文是因為父母仍希望他們保留中國傳統和文化, 大多數華僑讓子女們來學中文多半是因為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和中文的急需性,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國際友人出於興趣也來學習中文。由此可見,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並不是出於自願來學習中文。由於每次上課都是星期六下午,彌漫在教室裏的抵觸心理在一開始的時候時常使得我無法進行正常教學。且不說我隻是業餘教中文的老師不可以使用強硬教學措施,即使是可以使用,威逼下調教出來的學生也不能算是好學生。
經過多次的碰壁,我總結出一條解決方案,就是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上課的時候我是他們的中文老師,而下課的時候我就變成他們的大姐姐,一個可以講悄悄話的知心朋友,有時還是一同打籃球的隊友。因此我對我的學生們來學中文的原因大體上是了解的, 然後再針對個別情況對症下藥。 比如,教十幾歲的大陸子女時,要求他們在家盡量與父母講中文,多看中文電視,電影,聽中文流行歌曲,每次放假回來還要用中文表達回國的經曆以及因語言問題遇到的困難和笑話。而教年紀小的大陸子女時, 廣泛的使用中文兒歌和遊戲,我還發現遊戲不僅可以育學於樂,還可以延長學生們的注意力和持久性。而對華僑子女,則通過英國本地的新聞報道來向他們顯示中國日益富強的事實,以及中文即將成為主流語言的趨勢。事實勝於雄辯,經過他們自己的分析之後,學習態度上也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甚至是積極主動。
我曾自以為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自小就說中文,上學又學中文,也對自己的中文水平感覺良好,但自從開始教中文後,我才不得不承認實在是所知有限。更何況在教低年級時,英語才是主要的教學語言,怎樣才能把中國慣有的名詞語句用恰當和正確的英語表達出來,實屬不易。因此當我不知道怎樣回答學生們的問題時,或是不知如何解釋時, 我都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並不知道,需要請教他人或是查找資料,決不誤人子弟。 欣慰的是我的誠懇反而打動了學生們, 他們經常和我一起討論問題,試圖用中式或英式的方法來求證令人信服的答案。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忱還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學方式上,不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方式,而逐漸轉變成我與學生們互相學習、交流、促進和鼓勵的多元化教學方式。
思想模式的轉變恐怕是最難攻克的一關。那些我們在中國學習時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英國卻是要巧費心思才可以解釋清楚, 甚至有的時候還解釋不清楚呢!比如說量詞的應用。一個人,兩隻貓,三匹馬,四頭豬,五張紙, 六架橋。這些千變萬化的量詞對於在中文環境下長大的人來說,是順其自然的接受下來, 也很少會有人問個為什麽。而對於剛剛開始建立中文基礎的海外學生而言, 是非常難以理解的。 如有一次,我讓學生們造一個有量詞的句子。一位四歲時就舉家移民英國的七歲男孩一馬當先說: “星期天爸爸媽媽和我去公園玩,在路上看到一張兔子”。我馬上糾正他說,不是一張兔子, 而是一隻兔子。不料, 他一本正經地回答道,Miss, 是一張兔子,兔子被車壓得像一張紙, 所以是一張兔子!我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對於我們而言,兔子永遠是論隻算的, 無論變成了何種形式。那又為什麽有薯條,薯片之分呢?不就是因為形狀上的變化嗎?直到現在,我仍然在尋求令人滿意的答案。如果您知道的話,還請不吝賜教。
以上隻是我個人的一點教中文的體會和感觸,真誠的期待大家的指正和交流。 總而言之,希望能為海外中文教育盡一份薄力。
Praise this child first for being thoughtful even though he gave an grammatically irregular answer. Rules are set, but language is dynamic, here emotion is added: sorry for the rabbit for becoming as flat as a sheet of paper, a lost life!
keep up with the good job of teaching Chinese to our children!
I wish I could send my kids to your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