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漢語聽說教學策略與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
李啟潔
在海外學習漢語的學生聽說能力普遍偏低,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自然的語言
環境,同時也跟海外漢語教學的教材編排、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諸方麵有關係。
一.海外漢語教材的編排與學生聽說能力訓練之間的關係。海外的漢語教學
從語言學的角度將無序的語言現象進行統計、分類、排序,並據此編排教材、進
行教學。按照語言結構順序組織的教學呈現出很強的有序性,表麵上看起來是一
種十分高效的教學模式。可是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上有很大的局
限,學生雖然在短期內掌握了大量的語法項目,但是它隻能幫助學生建立語言結
構上的線索,學生在進行聽說時它隻能起到一個語法監控的作用,並不能支持他
們表達意思、獲取信息。因為聽說能力體現在對交際線索的迅速把握上,學生必
須依據交際線索不斷地從頭腦中提取語言知識,從而完成交際任務。
二.海外漢語課程設置與學生聽說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海外的對外漢語教
學課程大都不按語言技能分課型,而是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放在一起訓練。
這樣做有利也有弊。弊端之一在於學生的聽說技能訓練與讀寫技能緊密地聯係在
一起,學生接觸的聽說信息局限在課本的內容之內,學生通過聽接觸的信息量太
小,信息輸入形式也太單一。因為沒有聽說課的設置,學生接觸的漢語語音隻能
來自於老師和課本附帶的錄音,而這兩種語音信息都是按照學生的語言能力精心
剪裁過的,其中不包括對學生來說陌生的語言成分。學生隻能聽懂與課本內容相
關的信息,不具備從大量紛雜的語言信息中跳躍障礙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聽的
輸入量遠遠不足,直接導致說的輸出量更加有限。
不設置聽說課的弊端之二是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適應正常的語速的能力。老
師為了適應學生的語言水平,通常不是按正常語速與學生對話或組織課堂教學。
學生習慣了減慢的語速,在課堂上沒有機會通過大量的聽力練習訓練學生的跳
聽、略聽能力,學生不具備從自然語速的語流中抓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一旦到了
自然的語言環境中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很難應付中國人的正常語速。
學生的語音信息來源過於單一,還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不同談話者談話風格
的機會。對於由談話者個人的語音、語調、語流音變和省略習慣不同,而產生的
差異,也沒有應對的能力。
三.課堂教學這個環節對學生漢語聽說能力的影響。在自然語言環境中,語
境線索十分豐富且具多向性,包括嗅覺線索、聽覺線索、視覺線索、觸覺線索,
學習者的認知能力被全方位地調動起來,他們可以多方感知事物。通過這些語境
的提示第一語言習得者可以把抽象的語言符號與具體生活現象聯係在一起,抽象
的語言符號一旦與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了聯係,學習者就會在以後的生活中無數
次地從記憶庫中反複提取語言信息,並不斷地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使得語言
真正成為思維的工具。
在課堂環境下的第二語言學習與之不同。雖然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都盡量避免
使用翻譯法。但是在海外由於學生的第一語言大多為英語,所以在初級漢語教學
中老師常常用學生的母語進行教學或組織課堂,生詞和課文也都有英文翻譯。學
生得到的大部分是從母語符號到第二語言符號之間的聯係。學習者很難通過課堂
學習建立起語言符號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係。學生常常需要進行從英語到漢語之
間的翻譯,這樣在他們用漢語交際的時候就多了一個步驟,這是為什麽在進行聽
說練習的時候,學生的反應總是太慢。
四.在海外課堂提問、練習和考試能否有效地測評學生漢語聽說能力呢?在
自然語境中,隻要交際是成功的,人們甚至可以忽略交際中出現的語言上的錯誤。
而課堂語言教學的重點在於語言本身,語言形式上的偏誤包括詞匯、語法、語音
上偏誤,反映了第二語言習得者語言形式上的不標準成分,這些偏誤往往會首先
引起老師的注意。課堂教學檢查的手段常常是通過提問和考試檢查學生是否掌握
了課堂學習的生詞和語法內容,而不是考察學生實際的語言交際能力。在課堂語
言環境下學生很容易形成一種心理預期,當老師提問他們的時候,他們極力套用
老師教授的句型,並不斷猜測老師的正確答案。考試的時候,學生隻要牢記了老
師教授的語言知識,就能按照結構上的線索順利地找到答案。所以無論是學生的
當堂表現,還是他們的考試成績,都不能準確反映他們的聽說能力。
對策:
一.如果課時和師資允許,在海外可以開設視聽課。即使條件不允許,也可
以在操練課上進行一些視聽練習。視聽教材可以作為學生讀寫教材之外的補充教
材進行使用,要注意視聽教材中已提供了足夠的視覺和聽覺上的語境線索,目的
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起漢語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係,培養學生從自然語言中獲取信
息的能力。視聽教材可以配合讀寫教材的交際主題選取,但是語法和詞匯難度都
應該超出讀寫教材。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習讀寫課本以外的生詞和語法。
而是加大學生漢語信息的獲取量,拓寬學生漢語信息的來源,幫助學生積累視聽
經驗。選取的語料最好來自於不同身分、年齡、職業、性別的談話者,這樣可以
讓學生多接觸不同談話者的語言習慣。
視聽課可以分四個步驟進行,第一個步驟設置一些與主要信息相關的問題,
培養學生在自然語境中跳聽和略聽的能力。第二個步驟設置細節性問題,更進一
步訓練學生獲取細節性信息的能力。第三個步驟讓學生跟讀錄音,並要求他們盡
量地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糾正學生的語音、語調,並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語
流中的音變現象。第四個步驟讓學生將所看的內容表述出來,不要求學生語表述
的準確性,隻要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就可以了。學生平時學習的語法、語音知識隻
是作為一個監控係統存在。老師可以寬容學生的錯誤,隻要學生有機會多用中文
交流,他們犯的錯誤自然會越來越少。他們學習過的知識也會逐漸由儲備在監控
係統中的死知識,變成活的語言能力。
二.在海外初級漢語教學中,有學生與老師一對一的課程設置,這種設置的
目的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將學生一對一的對象換成其他的漢語交談者,效果會更
好。語伴不是老師,所以學生也不受心理預期的影響。學生雖然不可能聽懂語伴
的每句話,但是隻要雙方能進行交流,就說明交際是成功的。如果雙方的交流出
現了困難,鼓勵他們利用實物、體態語言以及別的語境線索進行溝通,不鼓勵他
們用英語解決問題。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在學生中間輪換語伴,這樣學生就有更
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自然語言形式,學會更多的交際策略。
三.如果經費許可,還可以定期請一些不同身分漢語交談者與學生進行語言
交流,可以是在美的訪問學者、留學生,也可以是中餐館的廚師、服務員等。目
的還是為學生提供接觸更多的不同自然語言的機會。如果經費緊張,就隻能考慮
收集多種形式的視聽材料,給學生作為補充。
參考文獻:
1. Muriel Saville-Troike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Lisa Delpit Other People’ Children
3. Silberma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Education Week 12/9/1991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