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四年多前第一次帶著女兒到同源中文學校小岩校上課的情景:來日本許多年從沒一下子見到這麽多的中國小朋友,感覺很親切。最小的同學還不到五歲,從家長們期許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人對子女教育極大的熱忱。讓孩子中日文雙通、讓孩子有一條美麗的人生路、讓孩子領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父母的心中滿是望子成龍的希望。那一堂課家長也可試聽,有的小朋友就像從國內剛來不久,頭上紮兩個羊角辮,衣著、形象都給人一種親切感,很像中國小學裏的中隊委,當老師說道:“起立、坐下”時,我仿佛一瞬間回到了自己上小學的光景,那種氛圍與感覺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
不知不覺中已經過去了四年多,每到周日背著書包去小岩學中文也成了一種習慣。從學會拚音、到組詞造句、寫出簡短的日記,再到不太費力地寫出一些短文。看到她的每一點進步,我真的覺得當初上周末中文班是我對她所作出的並不太多的選擇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確的一個。記得那時幾個好友都反對,說學中文自己在家裏教不是一樣嗎?還真是不一樣,不知道老師用了什麽方法,有些看似不太容易理解的內容也基本都掌握了。前幾天她在念詩,當背到“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時,我覺得“窮”字有必要解釋一下,她說老師已經講過了,是“盡頭”的意思,她又用日語解釋一遍,理解得真的很準確。
雖說每周隻有一天的時間去學中文,可每周都有這樣一次機會去感受中國,課文裏學著“北京的立交橋”、“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刻舟求劍”、“掩耳盜鈴”這些和中國有關的內容;老師的教學方法也盡量和日本學校有所區別,比如引入一點點競爭的意識,考試得了第一名還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品,在日本學校裏,連分數都是不公開的;小朋友之間的交往和日本同學也大不相同,她自己體會到日本的同學喜歡建立小集團,都不願意太突出,學習太好有時也會成為缺點。她會自然地在兩種文化的對比中增長知識,知道這個世界上並不都是同一樣的生活、同一樣的人。我覺得就好象提供了另外一種小的社會環境,而這些或許比多學了幾個生字的意義更大。
去年回國有機會乘坐國內的臥鋪列車,下鋪是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女孩,她們自然地玩到了一起。一路上,兩人又說又唱,還玩起了大概在國內小朋友中很流行的拍手遊戲,一開始她不會玩,小女孩有些驚訝,大概覺得怎麽還會有人不會玩那種遊戲,但很快兩人就玩了起來,十幾個小時的旅途,到分手時我說女兒是從國外回來的,她們就更驚訝了,說居然一點也沒聽出來,我想這真的是一種最好的表揚了。
在海外的每一天依舊重複著過去,忙忙碌碌、緊緊張張,為工作、為生活、更多的是圍著孩子轉。當聽到她能準確地用中文唱出“同一首歌”,當中文電視裏“超級女生”出現時,她告訴我哪個是她喜歡的黃雅麗,哪個是被譽為“海豚公主”的張亮穎時,我感覺到她離中國更近了,同步地感受到了國內小朋友一樣的快樂。四年級上了學塾以後時間有些緊張,她對我說:“你把其它的課外學習都停掉,也不要停我的中文班。”快樂著學習,喜歡中文,每一次都興高采烈地盼望著上中文課,這也許就是最大的收獲。(來源/日本新華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