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烹飪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所麵臨的是小人乍富的局麵,而中國式烹飪顯然不適應這種局麵,因此才會快速地走向垃圾化。
垃圾食物這個概念出現在1972年,指的是沒有什麽營養的食物、或者有營養但常規吃就不健康的食物、或者從健康的角度根本就不應該吃的食物。到了今天,垃圾食物指的是那些高脂肪、高糖類食物,在美國,大多數快餐屬於垃圾食物。
高脂肪從何而來?
主要從食物中的肉和烹調用的食用油而來。在垃圾食物這個概念剛剛問世的時候,中餐或者說在中國大陸的人吃的餐和垃圾食物絲毫不沾邊,那時候我們的日常飲食中既沒有多少肉,更沒有多少油,小時候母親對我的烹飪培養就是如何用最少的油把菜炒出來,因為食用油是有定量的,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都憧憬過能夠不受限製吃肉、不受限製用油的哪一天。
沒相當,這一天很快實現了,於是中餐就不再是原來的中餐了。
中餐的特長在於煎炒,其實就是用食用油上,食用油裏麵主要是植物脂肪。人喜歡吃脂肪,從生理上是因為脂肪含熱量高,用不著吃太多就能夠滿足身體的需要,從心理上是因為脂肪入口能夠產生一種很美妙的感覺,這是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好東西自然讓你吃得高興。從人類出現到數百年前,人類一直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脂肪入口的妙感就是為了讓人們多吃高熱量的食物。但是一旦出現今天這種營養過剩的狀態,吃太多的脂肪就會導致一方麵卡路裏攝入太多,另一方麵很多必需的營養攝入不足,使得本來很健康的食物成為垃圾食物。
西餐中的脂肪是以動物脂肪為主,肉、黃油、奶酪和奶製品等,中餐中的脂肪卻是以植物脂肪為主,因為中餐自古以來是偏素的,中國這片土地,一直養活著超負荷的人口,如果以吃肉喝奶為主是堅持不下去的,可是脂肪也要吃,這樣一來植物脂肪在中餐中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過去三十年,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肉大大地多了,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也大大地多了,於是就由健康食物搖身一變成了垃圾食物。
美國的快餐食物就是這樣,在肉食之外,用大量的油炸,通過入口的妙感來吸引食客。處於高度競爭中的中餐走的就是洋快餐之路,以大量的脂肪來招攬生意。在此之上,由於中餐的煎炒會產生有毒有害成分,導致當代中餐比洋快餐更加垃圾。
在健康革命的大潮下,洋快餐紛紛在一定程度上改輒更張,掛出健康的招牌,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糾正,但中餐卻做不到這一點,原因在於中國食品行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