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從中國到外國,所有的老師,所有的書報,都重複著一個聲音:“知識就是力量。”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就好像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在全世界都沒有例外。200年多年來,隨著科學的突飛猛進,社會的急劇變化。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無數的教科書被推倒重寫,幾乎所有的社會倫理被人們重新審視,唯獨“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始終被[
閱讀全文]

接到朋友發來有關伊朗美女的微信帖子,讓我想起2014年在伊朗旅行的美好回憶。原來以為這是一個有著強烈宗教氣氛,令人壓抑的國家,實際的感受完全出乎意料。在2個星期的時間裏,根本沒有覺得任何來自宗教,或者政府的壓迫感,隻有當地人熱情的笑臉和無私的幫助。麵對相機的鏡頭,就連渾身黑袍的女生,也自然大方地和我們互動。
波斯美女名不虛傳,伊朗和世[
閱讀全文]

最近閱讀澳洲曆史,書中寫道:“1856年,墨爾本的石匠們為八小時工作日而鬥爭,即每天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消遣娛樂八小時。”這件事情20多年前就在別處讀到過,澳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現8小時工作製的地方。當時想想一百多年後的自己還一天幹10多個小時,不免對這些洋人的鬥爭精神十分敬仰,覺得到底是洋人境界高太多,自己心甘情願為五鬥米折腰,實在猥[
閱讀全文]

最近前往位於悉尼東北部的巴林頓山國家公園(BarringtonTopsNationalPark)越野徒步,進山前的那座小鎮叫格洛斯特(Gloucester)。小鎮坐落在被稱為巴克特(TheBucketts)的一係列山丘下的山穀中,是一座沿格洛斯特河而建的迷人的山間小鎮。如今,格洛斯特不僅是前往巴林頓山國家公園的門戶,還是以畜牧業、乳製品、葡萄園和釀酒聞名的主要城鎮。到了小鎮我們先去遊客信息處拿[
閱讀全文]

時間過得真快,想不到俄烏戰爭已經打了兩年多了。最近閑居在家,看著電視新聞中戰爭留下的殘垣斷壁,突然想起俄國旅友阿列克謝夫妻,心血來潮給他們去信問候一番,順便了解一下俄國內部的情況。那還是在2017年11月份,我們在菲律賓宿務浮潛,機緣巧合與一對來自俄羅斯的中年夫妻合租一條小船,一起玩了一天。當時這對夫妻年近花甲,丈夫阿列克謝是一位IT工程師,[
閱讀全文]

在市圖書館的書架上,一本書背頁上短短的三句話吸引了我,“這未知的星期六,這沒有保證的等待,就是我們的曆史。”為什麽是星期六,什麽是沒有保證的等待?……
將書借回家仔細閱讀,這是美國文學批評家、散文家、哲學家、小說家和教育家喬治·斯坦納GeorgeSteiner(1929年4月23日—2020年2月4日)的訪談錄。這位猶太裔知識分子曾就讀於[
閱讀全文]

悉尼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美麗城市,近在咫尺的藍山山脈有著高聳入雲的懸崖、浩瀚幽深的峽穀、飛流而下的瀑布和鬱鬱蔥蔥的史前雨林,是大自然愛好者的天堂。和大部分蜻蜓點水的遊客不同,20多年前我們全家曾背負帳篷和食品,花了3天時間爬山涉水走完“六英尺步道”(SixFootTrack)46公裏全程。離開文明世界,投身於狂野的大自然中令人陶醉。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閱讀全文]

小小菜園,
生機盎然,
花開香飄,
鳥鳴蜂舞。
方寸之地,
翻土播種,
施肥澆水,
不亦樂乎。
各式蔬果,
掛滿枝頭,
量雖不多,
摘採尤喜。
對視蜥蜴,
守拙寒齋,
欲言忘詞,
心素家閑。
日出日落,
雲高氣爽,
秋光無限,
瓜老味濃。
[
閱讀全文]

最近在新南威爾士藝術館展出的康定斯基專題畫展,讓我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這位抽象畫派的開山鼻祖。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年出生於莫斯科,其父親是茶商。幼年時期與父母居住在羅馬和佛羅倫薩,後來回到敖德薩。作為富商子弟,康定斯基從小收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開始畫畫、寫詩、彈鋼琴、拉大提琴。他擁有社會科學和法律學的博士學位[
閱讀全文]

傍晚9點多鍾,天已完全暗了下來。雖然時逢夏季,海拔1300米的山穀中涼爽宜人,嘰嘰喳喳的鳥鳴聲漸漸地靜了下來,兔子,狐狸和袋熊大概都躲進自己的窩裏安居不動了,隻有袋鼠和蜥蜴還在四處覓食。彎島野營地(IslandBend)一片寧靜,隻有風還在輕輕地吹拂,吹過山峰,吹過樹梢,柔軟的好像羽毛般地掠過我們的帳篷。躺在自己溫暖的睡袋裏,呼吸著山野清新的空氣,回[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