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個人資料
博文
(2023-04-17 12:19:29)

如果華人朋友出門旅遊,我會留言:一路順風,玩的盡興。如果是洋人朋友,則會說:Enjoyyourholiday.這兩段話粗看好像沒有區別,細細品味之下,卻又各異其趣。
Enjoy這個字,一般的中文翻譯是享受。但是仔細考究的話,中文享受並不能真正體現英文Enjoy的涵義。今天的中國人說起享受,更多地是想到揮金如土般的瘋狂購物,在海鮮自助餐館裏胡吃海喝,在六星級豪華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黎巴嫩和基督教有著深厚的淵源,遠在世紀初年,基督教徒受到羅馬皇帝的殘酷迫害,很多基督徒逃進了黎巴嫩的深山老林之中,他們利用山穀中的山洞和石窟修建起了房舍、修道院和教堂,其中最出名的地方是流淌著卡迪沙河的卡迪沙山穀(QadishaValley)。卡迪沙河發源於雪鬆森林下方的卡迪什洞穴,全長超過35公裏,但從庫斯巴(Kousba)開始,它更名為布阿裏(BouAli)。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的黎波裏(Tripoli)是黎巴嫩第二大城市,位於首都貝魯特以北八十五公裏,沿海的高速公路連接兩地,交通非常便利。許多行程匆忙的遊客,將的黎波裏作為從貝魯特出發一日遊的目的地。這是一個和利比亞首都同名的城市。一個由於連年戰亂,看上去破破爛爛的城市。百孔千瘡的老房子從山坡伸展到海邊,這些房子經曆了太多飛馳的流彈,也見證了如河水般流淌的血液。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離開貝魯特,翻越高高的大雪山,來到貝卡穀地(BeqaaValley)。貝卡穀地位於首都貝魯特以東30公裏的黎巴嫩山脈之間,長一百二十公裏,寬約十六公裏,黎巴嫩近一半的農作物產於此地。公元前1400年,居住在這裏的腓尼基人將貝卡穀地稱為“上帝之所”。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大舉入侵,貝卡穀地落入羅馬帝國之手。至今,這塊土地上還留有許多曆史遺跡。因此,貝卡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7)

今天提起黎巴嫩,世人眼前浮現的是摧毀許多街區的港口大爆炸,以及炮彈橫飛的血腥戰爭-巴勒斯坦打長槍黨,長槍黨打哈馬斯,哈馬斯打真主黨,真主黨打巴勒斯坦---,千瘡百孔的街頭廢墟和臭氣熏天的難民營。所以孤獨星球上介紹黎巴嫩的開篇這樣說:”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擁擠不堪,沒有秩序和文化衝突的國家(tiny,chaotic,culturallycollidingcountrylikenootheronearth)”。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離開摩蘇爾,經過兩道伊拉克的軍事關卡,第三道軍事關卡是庫爾德特區的入口,這是有他們的海關辦公室,所有的外國護照詳情被記入電腦,不過並不在護照上做任何紀錄。離開海關行駛一段路後,還得再經過一道軍事關卡,有軍人再看一遍護照,問一些從哪裏來,來幹什麽之類不痛不癢的問題,然後揮手放行。伊拉克的每一個城市出入口,所有曆史遺址入口都有好幾道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離開哈特拉古城,繼續向北約160公裏,我們抵達北方重鎮摩蘇爾。這座城市坐落在底格裏斯河西岸,有著“北方明珠”之美譽。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世紀,它被亞述人統治了13個世紀,一時間成為一座比巴比倫更加宏偉壯觀的城市。那時,這座城市的名字叫尼尼微(Nineveh),和位於摩蘇爾東南40公裏處的尼姆魯德(Nimrud)一樣,都是亞述帝國位於兩河流域–美索[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從南方重鎮巴士拉回到巴格達後,我們雇了一輛車向北進發。司機阿裏是一位年約四十的中年人,留著絡腮胡子,身材壯碩,說話卻低聲細語。他曾給美軍工作過六年,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能講一口不錯的英語。他一邊開車,一邊介紹當地和自己的一些情況。作為美軍雇員,在美軍撤離時,他可以跟著移民美國,但是他受夠了傲慢美國人的氣,對美國沒有好感。同時他離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遊完烏爾王陵遺址,繼續南下兩百公裏來到南方重鎮巴士拉。一路上看見不少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設備,巴士拉是伊拉克的主要石油生產基地之一。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城市以北七十五公裏處交匯,兩河匯合而成阿拉伯河。阿拉伯河流經巴士拉市區,是連接波斯灣和內河水係的樞紐。河流再南下約一百公裏形成兩伊之間的界河,在法奧以北注入波斯灣。巴士拉人口約一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伊拉克每座城市的公路入口,都設有安全檢查站。通常會用兩輛裝甲車停在路旁,脫去炮衣的重機槍虎視眈眈地對著大路。全副武裝的士兵和警察會檢查所有過往車輛和人員的證件。像我們這樣拿外國護照的人,會被有禮貌地請到檢查站的最高負責人那裏,他們一般坐在一件小小的臨時板房裏,不厭其煩地將我們護照和簽證內容抄寫到自己的本子上。這樣的檢查站還設立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