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摩蘇爾,經過兩道伊拉克的軍事關卡,第三道軍事關卡是庫爾德特區的入口,這是有他們的海關辦公室,所有的外國護照詳情被記入電腦,不過並不在護照上做任何紀錄。離開海關行駛一段路後,還得再經過一道軍事關卡,有軍人再看一遍護照,問一些從哪裏來,來幹什麽之類不痛不癢的問題,然後揮手放行。伊拉克的每一個城市出入口,所有曆史遺址入口都有好幾道的軍事關卡,當地人揮一下自己的身份證就能通過,外國護照則被特別關照,總有人不厭其煩地將其登記在案。不得不說伊拉克人還是很有禮貌,我們在伊拉克縱貫南北,經過那麽多關卡,軍警們人人和顏悅色,個個口說歡迎,他們隻是盡著自己的責任,浪費著彼此的時間。
一個半小時之後,抵達庫爾德特區首府埃爾比勒(Erbil),這是我們在伊拉克的最後一站。庫爾德人是西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是中東僅次於阿拉伯、突厥和波斯的第四大民族。耶路撒冷的征服者薩拉丁就是庫爾德人,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軍事素養,在史書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無論是在中東還是歐洲人的眼裏,薩拉丁都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庫爾德人有著悠久的曆史,在阿拉伯帝國後期曾建立過幾個小公國,但從未建立過統一 的國家。庫爾德人主要聚集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交界處,曆史上稱為庫爾德斯坦, 麵積約四十萬平方公裏,人口約三千兩百萬。
20世紀早期, 一部分庫爾德人希望建立一個國家,叫庫爾德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跟奧托曼帝國在1920年的塞夫爾條約中納入了庫爾德立國這一條,但1923年的洛桑條約把庫爾德立國的希望徹底摧毀了。洛桑條約就現代國家土耳其的疆界作了規定,沒有庫爾德斯坦國的地方,之後的八十年裏,庫爾德人任何涉及獨立建國的嚐試都遭到無情鎮壓。
美國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後, 扶植庫爾德人在伊拉克北部三省實行高度自治,培養了不少管理人才,也積累了許多從政經驗,成為與什葉派、 遜尼派聯合管理國家的主要力量。庫爾德人大部分屬遜尼派,與阿拉伯遜尼派和什葉派都有著良好關係,能在三派中發揮重要平衡作用。庫爾德人在對付恐怖暴力活動、恢複國家安全穩定方麵與什葉派有共同利益,但不希望什葉派力量過於強大。
埃爾比勒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該地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根據考古發掘公元前兩千四百年這裏就有城市生活。埃爾比勒來自阿拉米語,意思是“四個神”,亞述時期它是女神伊什塔爾的聖地。多個世紀中埃爾比勒屬波斯帝國。傳說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馬其頓帝國亞曆山大大帝在此戰勝大流士三世而使波斯帝國解體,實際上這場戰役在離艾比勒100多公裏的高加美拉爆發。帕提亞王國和薩珊王朝建國後艾比勒在此後數世紀中又成為波斯的領地。中世紀時埃爾比勒是巴格達和摩蘇爾間的一個重要貿易中心。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交通要道,重要的公路和鐵路在此相交,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口,許多亞洲和歐美石油企業也選擇在當地設立營運中心,掌管周邊巨大的石油儲量。
庫爾德特區從1991年開始實質自治。2017年6月7日晚,伊拉克庫爾德特區政府發表聲明宣布,2017年9月25日將在伊拉克庫爾德特區以及轄區外的庫爾德地區舉行獨立公投,此項公投立刻遭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堅決反對,最後無疾而終。這個占地八萬平方公裏,五百萬人口的年輕小邦,在群敵環伺的中東地區能夠走多遠,那就隻有天知道。
在旅館放下行李,我們直奔位於市中心的埃爾比勒城堡。這座土黃色的圓形城堡雄踞在一個小高地之上,於201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沿著古老城牆外的坡道,走上高地俯瞰埃爾比勒市容,噴泉廣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片和平繁榮的景象。穿過厚實的城門洞,城牆之內大部分的房屋已經翻新,有古董店、小賣部、茶館、小劇場和幾個還在裝修內部的博物館,我們參觀了庫爾德民俗博物館,裏麵陳列庫爾德民族服裝,羊毛地毯和一些老舊木製家具。民族服裝看起來和土耳其人相差不大,畢竟他們相鄰而居了好幾千年。地毯則比較粗糙,其質量、顏色和花紋圖案均遠遠不及波斯地毯。
城堡所在的小山坡下,散布著大大小小的茶館,許多當地人悠閑地坐在一起,他們或喝茶,或抽阿拉伯水煙,或聊天或發呆。在他們身邊慢慢地走過,感覺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很難區分。如果一定要找出他們的不同,似乎庫爾德人的膚色相對白一些,鼻梁窄和高一些,眼睛多為深色和粽色,而阿拉伯人的鼻子要寬大一些,眼睛黑色居多。在街心綠地旁的一條長凳上,坐著兩個年輕的姑娘,一個頭巾加麵罩捂得嚴嚴實實,一個西式服飾甚至頭巾都不帶,兩個人的形成強烈的對照。我走上去想給她們拍個合影,誰知那個穿西式服裝的姑娘象觸了電一般地跳起來,躲閃到了一邊,堅決不讓我拍她;而那個唔得隻露出兩個眼睛的姑娘,卻扭扭捏捏地擺出姿勢讓我拍照。女人心海底針,想不到外貌打扮和內心思維完全不同。
相比伊拉克的其它省份,庫爾德特區有著更寬闊流暢的道路,更多嶄新的樓房,更為西化和商業化,物價明顯要高許多。對一些店家來說,對利潤的追求已經壓倒好客的傳統,這在一些高檔飯店表現的尤為突出。我們在一家茶館喝茶,茶水還沒有到,他們先端上礦泉水和一些果仁,以虛高的價錢出售,而且我們沒有拒絕的權利。走進店裏就得全盤接受這樣一個套餐,喝茶吃些果仁還說得過去,但是硬性搭配瓶裝水就完全沒有道理,店家這種急吼吼掙錢的樣子,實在讓人反感。倒是在小巷深處當地居民用餐的飯店,依然可以感受到熱忱待客的古風。孔子曾言:“禮失而求諸野”,看來老夫子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啊。
在埃爾比勒我們結束了伊拉克之旅,13天的時間裏,我們行進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南北貫穿了伊拉克全境,自由地探索這個古老的國家。盡管沿途有著數不勝數的軍事檢查站、普遍缺乏旅遊基礎設施、我們完全不具備阿拉伯語技能、而美國人多年的軍事占領並沒有教會幾個人當地人英語。但這一切沒有妨礙我們迷失在一個接一個史前文明的廢墟之中,領略大名鼎鼎的美索不達米亞風情。最讓人拍案驚奇的自然是蘇美爾文明,他們仿佛從天而降,幾乎發明了構成人類文明的所有要素。有蘇美爾文明的珠玉在前,讓以後的古希臘、古埃及、古羅馬、甚至華夏文明都遜色許多。西方的文明其實有些短,充其量隻有三千多年曆史,於是他們很想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也包括進去。不過這個地方現在戰亂頻繁貧困交加,西方人實在不好意思認這個窮祖宗,於是說起話來常常吞吞吐吐,這其中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隻有來過西亞這片土地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伊拉克古老的文明遺址固然令人驚歎,對伊斯蘭教也有了新的認識, 旅行中伊拉克人告訴我們,默罕默德留給後人一句名言:“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 受世界主流媒體長期負麵宣傳的影響,今天人們很難想象伊斯蘭教也有這樣浪漫的情懷。當然讓我們留下最美好記憶的還是這裏的人民。有史以來,伊斯蘭國家一向治安良好,人民好善樂施。伊拉克是沒有旅遊者涉足過的地方,這是一塊還沒有被“文明世界”汙染的處女地。他們顯然比土耳其和伊朗人更窮,卻更淳樸率真,熱情友好,充滿人情味。在整個行程中,除了遇到一個想占點小便宜的警察,所有的人都對我們露出真誠的笑臉,盡情表達他們令人暖心的善意,有人請我們喝茶,有人請我們吃飯,有人送我們物品 - - - 。伊拉克充分顯示了一個前現代化國家的無窮魅力,提醒我們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已經丟失,卻往往沒有認識到的那些寶貴東西。
埃爾比勒城堡
庫爾德民俗博物館
俯瞰噴泉廣場
茶館內外
身著民族服裝的庫爾德漢子
熱情的茶館小哥
來茶館談戀愛的兩口子
穿黑袍也講究顏色搭配
交談的老漢
上一次美國人口普查,(忘記是2021年還是2022年了),調查表已經將中東各國去的移民人口統統納入white一欄。西人可以不認中東地區文明,但卻認他們的人,哈哈,逗樂吧。我記得人口普查表上的分類還有黑人,原住民和亞裔。奇怪的是,人口普查表竟然把亞裔分成很多分支,包括Chinese等等。我拒絕劃出,在表上我寫明:這是種族歧視,如果細分,請把white也細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