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個人資料
南半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浪與風之間 - 法國諾曼底海灘的追憶之旅

(2025-04-11 15:13:40) 下一個

諾曼底,這片土地的名字早已因二戰的“諾曼底登陸”而載入史冊。而當真正踏上它的土地,那些課本中的史詩瞬間有了溫度與重量。

 

我們從勒阿弗爾 (Le Harve)搭乘巴士抵達諾曼底地區的卡昂(Caen),沿途田野起伏,牧場靜臥。諾曼底並不急於展示它的英姿,而是用溫柔的方式將人引入它的懷抱。在火車站租上一輛車,第二天一早駛過鄉間小路,兩側是金黃色的油菜花和低垂的蘋果樹,仿佛進入了法國鄉村畫報的封麵。

 

 

 

 

首先來到阿羅芒什(Arromanches ),這是一個迷人的海濱小鎮,位於諾曼底登陸區的中心。當年那場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打得天昏地暗,居然奇跡般地沒有傷到這個小鎮,今天約600居民依然住在鐵灰色的百年老宅中。早上七點多,陽光還未掙脫海霧的纏繞,法國西北角的諾曼底海岸線已悄然蘇醒。站在空無一人的平坦沙灘上,透過潮濕的晨霧,依然可以看到海中長長人工棧橋的殘骸。近80年前,這裏曾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港。根據盟軍的作戰計劃,阿羅芒什是開辟歐洲戰場的主要補給港口,因此在諾曼底登陸日,這個小鎮沒有受到任何轟炸,也沒有任何軍隊在這裏登陸,這確保了海灘和小鎮得到保護,而沒有受到任何炮火的波及。

 

在諾曼底作戰全麵打響兩天之後,阿羅芒什人工港於1944年6月6日正式開通。截至6月12日,在短短一周多的時間裏,30萬大軍、5萬4千輛軍車和10萬4千噸作戰物資通過這裏登陸,向歐洲深處進發。到9月份,阿羅芒什人工港運作100天時,登陸的數字已經急劇增加到 250萬人、50萬輛軍車和400萬噸補給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盟軍之所以能夠順利擊敗納粹德國,阿羅芒什人工港口可謂功不可沒,它在諾曼底登陸以及整個二戰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接著到達濱海朗格炮台(Longues-sur-Mer ),這是唯一被列為官方曆史古跡的德國海防炮台。巨大的炮台保持完好,厚實的鋼筋水泥掩體看起來似乎依然堅不可摧,黑洞洞的炮口無情地對著前方的大海,仿佛隨時可以噴吐火舌。按照曆史的記載,在D日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和早上,法國和美國的軍艦對該地進行了猛烈轟炸,鋪天蓋地的彈雨和爆炸嚇破了德國守軍的膽。第二天早上,約120名幸存的炮台守軍舉手投降了,想不到20世紀德國炮台的戰績還不如19世紀的清朝天津大沽口炮台,我們應該原諒先人們的失敗,畢竟沒有人能夠抵擋時運的車輪。

 

 

 

再往前我們來到諾曼底美軍公墓(Normandy American Cemetery)。公墓坐落在海邊高地,俯瞰著整個奧馬哈海灘,由於法國政府將這片土地免費給美國永久使用,因此被認為是美國的領土。這裏是 9,387 名美國士兵的最後安息之地,他們中的大多數是D日登陸和隨後戰鬥的受害者。墓地上整齊排列著 9,238 個拉丁十字架、149 個大衛之星和帶有 1,557 名陣亡士兵名字的失蹤之牆。整齊排列的白色十字架與星形標誌,靜靜述說著“自由”的代價。

 

 

 

 

美軍公墓的遊客中心宛如一座戰爭博物館,外觀是現代主義風格,低調而莊嚴。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1944年的那個六月。第一眼就看到的是一麵巨大的照片牆,上麵是那些參戰士兵的影像,有的臉上還帶著青春稚氣,有的已被戰爭刻下滄桑。每一個眼神仿佛都在對你訴說他們的故事。展館采用了極具沉浸感的敘述方式,從戰爭爆發到D日行動,再到後來的犧牲與勝利。沒有看到過多的武器展示,更多的是親筆信件、照片、影像資料與錄音。最讓人動容的是一封士兵寫給母親的信,簡單的幾句,卻讓人瞬間淚目 - 他沒有活著看到這封信寄出。其中一個展廳裏播放著諾曼底戰役的紀錄片,原始影像與幸存者的講述交織在一起,仿佛戰爭的回音仍在牆壁間回蕩。旁邊的電子屏幕可以查看每一位陣亡士兵的資料,有不少人就二十歲出頭。在這個信息快速流動的時代,停下來,讀一封信,看一張舊照片,聽一段回憶,你會真正理解什麽叫“自由不是免費的”。

 

參觀諾曼底美軍公墓,像在人間一樣近距離體驗天堂。毫無疑問,諾曼底美軍公墓是我們去過的最寧靜的地方。這是一個烏雲低沉的陰天,一層薄霧漂浮在墓地上空,微風帶著濕意輕柔地撫過臉龐,柔軟的綠草上點綴著點點白花,成排成列的白色十字架,周遭絕對的寂靜,除了偶爾傳來幾聲的海鳥的鳴叫,讓人體會到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氛。人世間的確有著高尚和低俗之分,隻是我們為了五鬥米折腰,常常視而不見。

 

 

 

 

我們駐足於一塊標明“Here rests in honored glory a comrade in arms known but to God”?的無名墓前,久久不願離去。那些沒有名字的墓碑,仿佛更讓人揪心 - 他們為一個美好的世界而死,卻沒能留下姓名。或許他們並不孤獨,因為這片墓地本身,就是他們永遠的紀念碑。在墓碑前,想起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最後一幕,老人瑞恩來到約翰·H·米勒上尉的墳墓前說:“告訴我,我過著美好的生活。告訴我,我是個好人”。作為華人,我們觸景生情,自然會想起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長輩,我們也會問自己類似的問題:先烈們為我而死 …… 我是好人嗎?我能證明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嗎?他們會為我的生活感到自豪嗎?

 

參觀諾曼底美軍公墓,無疑是法國旅行中最令我們動情的地方,所有的感觸都來自於對這些犧牲士兵的共情,那些長眠於此的年輕靈魂,他們未能看到戰爭的終結,但他們鑄就了後人能自由生活的世界。悲傷是情緒的主旋律,雖然知道這些先烈和他們家人所經曆的一切,而我們卻永遠無法親口對他們說一聲謝謝;剩下的則是無盡的困惑,人類怎麽能用如此殘酷的手段彼此廝殺,千萬年來樂此不疲,今天更是用核子武器互相威脅。

 

 

站在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海風掠過耳畔,混合著潮水的鹹與青草的香,像一支沉默而深情的交響曲,訴說著歲月的故事。眼前是法國雕塑家 Anilore Banon 的“勇敢者”雕塑,三個部分分別代表希望之翼、自由之翼和博愛之翼。看著平靜的海麵,很難想象,這裏曾是戰火紛飛、生死一線的主戰場。1944年6月6日,盟軍在這裏發動了“霸王行動”,這裏是美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日遭受最嚴重打擊的地方,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將生命交給了海浪與炮火。如今,他們的故事靜靜躺在沙灘之下,波濤之中。我們身臨其境,親眼所見,手臂被沙蠅叮咬,卻依然感覺不真實,這裏和二戰電影中血肉橫飛的場景沒有相似之處。

 

 

 

在奧馬哈海灘的一側,我們繞行在一個又一巨大的炮彈坑之間,來到奧克角( Pointe du Hoc)。這是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之間的最高點,在這個30多米高的懸崖之上,可以俯瞰英吉利海峽和平坦的海灘。當時這裏由一堵德國炮台圍牆加固(就像濱海朗格的炮台)。在諾曼底登陸日早上,美軍從登陸艇上的火箭發射器發射抓鉤和繩梯,然後用繩子爬上懸崖。我們站在奧克角的頂部,看著眼前生鏽的鐵刺網,想象著昔日的勇士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力攀登向上的豪情壯誌,這是真正的英雄。

 

諾曼底的五個主登陸點中,奧馬哈隻是其一。我們驅車前往其他幾個海灘,它們各自承擔著不同國家與部隊的記憶:猶他海灘(Utah Beach),是美軍登陸的另一個重要據點。如今設有一座戰爭博物館,陳列著登陸艇、坦克與士兵的日記。博物館外,一位老兵的雕像永遠望向大海,仿佛在等待戰友歸來。朱諾灘(Juno Beach),則銘刻著加拿大士兵的犧牲。這裏有一個加拿大戰爭紀念館,講述他們參與諾曼底戰役的曆史。比起奧馬哈的沉重,朱諾灘更像是敘述者,娓娓道來,而非咆哮呐喊。劍灘(Sword Beach),是英國軍隊的登陸點。如今這裏已經成為了衝浪愛好者的天堂,一邊是浪花翻湧,一邊是曆史的回音。海天之間,時光仿佛被分成兩部分:過去和現在。

 

在諾曼底的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德軍公墓(La Cambe )。這是一片靜默而沉重的土地,與附近盟軍紀念地的莊嚴不同,這裏更像一處低調的曆史遺址,沒有宏偉的雕塑,沒有耀眼的旗幟,隻有無盡的沉默和低矮的墓碑,在訴說著戰爭的另一麵。走進墓園,眼前是一片片規整的墓碑,呈深褐色,低伏在草地之上。與常見的高大墓碑不同,這些墓碑大多隻有膝蓋高,上麵刻著兩名德國士兵的名字。是的,許多墓碑下埋葬著不止一人。他們的名字、軍階、生卒年靜靜鐫刻在那裏,仿佛不願引人注目,也不求銘記,隻是安靜地、徹底地歸於塵土。

 

 

 

 

 

沿著小路走向墓園中央,是一座約5米高的金字塔狀集體墓葬,土堆下麵埋葬著約300名身分不明的德國戰死者。墓葬頂部是一個4米高的黑色玄武岩石十字架,兩側站立著兩個麵色凝重的中年人,代表著在戰爭中失去自己子女,而心痛欲碎的父母。站在那上麵望去,整片墓園一覽無遺——超過21,000名德國士兵就葬在這片靜土中。他們曾經是敵人,是戰爭機器的一部分,而如今,他們隻剩下了“人”的身份,無聲地躺在異國他鄉的土地裏。

 

在墓園的一側,有一麵信息牆,詳細記錄了墓地的曆史。La Cambe 最初由美軍設立,後來美軍將自己的士兵遷至美國或諾曼底美軍公墓,而這片土地則交由德國戰爭墓地保護協會(Volksbund)管理。這裏不僅僅是一處公墓,更是一座反思的紀念地——提醒世人,戰爭沒有真正的勝者,每一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墓園旁還有一個小型的信息展館和紀念園,展示著關於戰俘、士兵與戰爭人性的故事,格外引人深思。在一麵紀念牆上,有成千上萬顆小石子,刻著“和平”的語言,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在此留下他們的祈願。

 

剛剛參觀過的諾曼底美軍公墓潔白、明亮、開闊和美麗,它讓人感到神聖和崇高。德軍公墓卻顯得猥瑣、沉重和黑暗,令人感到困惑和沮喪。不知道德國人來到此地會有什麽感想,我們卻隻有憐憫之情,當時那些20歲上下的德國年輕人,他們又能有多少選擇呢。這些年輕人能夠成為英雄還是炮灰,常常不是他們自己可以決定,而是由命運女神通過安排出生地來裁奪的。相信世界上的每一條生命都值得銘記,不論他們所穿的製服是哪一方。這次造訪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也對“和平”二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或許,正是通過記住這些不再回來的年輕生命,我們才能真正學會珍惜當下的寧靜時光。

 

這趟諾曼底之旅,是一段朝聖之路,是一次與時間和曆史的對話,也讓我們與自己對話。諾曼底不僅是一段曆史的回響,更是一麵鏡子,映照出人類麵對苦難時的堅韌與勇氣。在諾曼底,過去與現在並不衝突,而是如同潮汐一般,來來去去,卻永不消逝。離開時,我們帶不走那片海,也帶不走那段曆史。但我們知道,我們會一生銘記那些白色十字架下的寧靜,那片血染沙灘上的自由回聲,和浪與風之間的諾曼底之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南半球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全球戰略' 的評論 : 謝謝全兄光臨,其實像這樣的德軍公墓,勝利的一方為失敗的敵軍修的墓在世界各地都有。俄羅斯也有德軍公墓,中國的遼寧、山東、雲南等地,都保留有一些日軍墓地,這和人類的惻隱之心有關,不是西方文明的專利。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南兄好文!又開始雲遊遠方啦!美軍公墓在電影 Saving Private Ryan 裏見過。德軍公墓從未見過,真是西方文明的大仁大德!用寶貴的國土,為被擊斃的敵兵修墓,彰顯的隻能是主的大愛,令人感動。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