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瞬間】第77期
安靜的書桌
邵帥1000
最近這段時間寫論文,總是敲著敲著就刷起了微博,一直覺得效率不高。想找個沒網的地方專心敲文章,卻發現美國大學裏遍地WiFi,自己反倒懷念起科大沒網的日子了。
科大當時不光宿舍沒網,一些教學樓也沒網。尤其是五教,不僅沒網,連電源插口都沒有,加之五教位置偏僻,所以去五教自習的人一向不多,通常三四百人的[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第76期8313校友
【編者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在中國銀幕上長相英俊、氣質儒雅的男電影演員屈指可數,馮喆是其中一位。盡管馮喆出演的不少是帶著時代特色的角色,但他依然能夠以不俗的演技和寬廣的戲路,為觀眾們留下獨具魅力的印象。如果不是曆史的原因,馮喆豐神如玉的生命不會在四十九歲那年戛然而止,那麽我們一定會欣賞到他更多引人矚[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第75期|謝繼東776
【科大瞬間一副刊】
創刊公告
《科大瞬間》在科大六十華誕之際創刊,其宗旨是從科大人的校園瞬間記憶去多角度、多維度記錄科大曆史。創刊一年多裏,我們收到的投稿內容遠遠超出了校園經曆,不少是校友們離開科大後繼續求學、工作以及人生探索的感悟。為了給科大作者們更大的寫作空間,我們增加《科大瞬間一副刊》,推送科大[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74期|李尚誌651
【導讀】
長兄如父,大哥李尚誌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1965年夏天,大哥考上科大,我正好出生。16年後,我也上了科大的同一個係。在此之前的某個暑假,受他傳了一招韋達定理,憑此拿了初中數學競賽冠軍。上高二文理科分班,在北大中文係和科大數學係兩個少時理想中舉棋不定之時,又是大哥用胡風被整的例子勸我選了理科。幾十年後[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73期|傅一民8212【導讀】八十年代中期,科大出現的第一份女生自創報刊《四方》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有二。其一,學生自創報刊的出現,猶如石板下頑強生長出的小草,是那個年代從壓製逐漸走向開放的象征,尤其在一個男女學生比例懸殊的校園裏,女生挑戰時代的聲音令人倍感清新。其二,當時每份《四方》報售價二分錢,可以用菜票買。帶一毛錢去[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71期|作者:向虹816
【導讀】多年後回望大學校園生活,鮮有人提及當年的學習經曆,而生活中的軼事通常是普世話題,“少男鍾情,少女懷春”更是人們熱衷的花絮,甚至是伴隨許多人一生的回憶。都說歲月無情,但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很可能會有些吃驚—當一個人的靈魂注入了追求夢想的勇氣和自我實現的精神後,生命會煥發出抵禦歲月侵蝕的勃勃[
閱讀全文]

第72期|王芷科技史83碩
編者按:
本刊65期推送的《我科奇人張秉倫》一文展示了張老師神奇的望診和看相能力,受到讀者們的熱烈追捧。本期我們繼續刊登8324碩王芷校友懷念張老師的文章,介紹他秉承科大“學生至上”的優良傳統、對學生關懷備至的仁厚一麵,以饗讀者。
學生至上的張秉倫老師
王芷科技史83碩
科大老師對學生嗬護有加,從我還未踏進校門就[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從眼鏡湖的荷花說起
原創:蔣家平第70期
從眼鏡湖的荷花說起
蔣家平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的黨委書記林克傑先生來科大,住在專家樓。我陪他出來散步,問他對科大的印象。他說:“很舒服,恬靜。特別是眼鏡湖附近,環境非常好。”又問他有什麽不足,他說:“湖裏的荷花品種一般。我們可以合作,給科大建個名貴品種的荷園。”
當然[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第69期
在上期《80年代我們怎樣讀大學--訪科大著名校友朱學良|熊衛民訪談》中,朱學良研究員回憶了在科大勤勉讀書、篳路藍縷做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歲月。在接下來這部分談話中,他回顧了自己後來留學美國又毅然歸國,先在大學然後在研究所從事科研和管理分析了中美的科研文化、科研主力等,對限製中國科學進一步成長的瓶頸作了深入反思。
受訪人|朱[
閱讀全文]

【科大瞬間】第68期|熊衛民
高考成績出來了,數百萬莘莘學子將踏入大學校門。迎接他們的將是什麽校園、哪些師生、何種文化?他們該采取何種態度,才能不辜負這段黃金時光?八十年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的精神風貌和選擇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參照。
受訪人:朱學良
訪談人:熊衛民
整理人:任安波、熊衛民[1]
訪談時間:2017年12月28日
訪談地點:中國科學[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