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中國科技大學如何建設一流大學
朱清時
各位同學:
看到今天這麽多同學來聽報告,我很感動,這說明大家對科大的發展都很關心。為了今天的報告會,昨天下午我花了兩個小時去看BBS。大家在BBS上說,不知道校長看不看BBS。現在告訴大家,我經常看BBS;我都是用USTC guest進去看,所以大家可能很少注意我的名字出現在BBS上。但是我知道現在BBS上有幾個熱點。首先,對科大是不是甘當第三的爭論很多,而且有好多人認為科大在往後退,所以,我今天講話的主題,就是科大如何實事求是地計劃自己,以便成為一所一流大學。這個一流大學不隻是國內一流,因為目前在國內我們應該說已經是一流。這一點毫無疑問,我想這是全國公認的。那麽,我想說的一流,是國際上公認的一流。是不是能做到,為什麽能做到,怎麽去做,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
今天的會,也是我們爭取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努力,因為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都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學生,還有老師和學校的幹部,這三部分同樣重要。但是學生要通過畢業之後在工作上的表現為學校贏得榮譽,學生可以說是學校供給社會的產品。一個學校是不是一流,最重要的標誌實際上不是它發表多少篇論文,也不是他得了多少獎,最重要的是他的學生在社會上有多大的威望,比如我們大家一提誰是哈佛畢業的,就油然而生一種崇敬之情,大家知道哈佛畢業的學生一定不錯。現在在國外,很多學生一說起科大的,也有這樣的感覺。當然,還比不上哈佛。因此,就這一點來說,學校辦得好不好,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麵,其中最重要,最需要關注的方麵就是學生。
科大代表團訪美情況
我們是應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邀請去訪問的。我1979年到美國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了幾年,在工作後期,他們就聘我做博士後。所以麻省理工學院一直把我當作校友,我每次到美國也前去訪問。這次他們知道我們準備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首先邀請,所以我們首先訪問了麻省理工學院。我們是18號晚上到的,19號下午校長就會見了我們代表團。麻省理工學院、哈佛、斯坦福這三所學校每個月世界各地有一百二三十個大學代表團到他們那兒訪問,所以他們的校長不是輕易會見來訪的代表團。這次我們在斯坦福時,就有國內另外一所大學的校長、書記訪問,結果一位校長都沒有見到。而斯坦福的校長與我們座談了一個小時。這是因為在這些校長的頭腦中,科大是一個很特殊的學校。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在跟我們座談時就表示他們對科大很了解,因為科大有很多學生在他們那裏讀研究生,還有留校工作的。大家可能知道我們有個校友叫文小剛,77級,考CUSPEA出去的,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當正教授,這是不多見的,很有名氣。在那兒,科大的教師、學生都很多,至少我知道,像物理化學專業,他們的化學係在招生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科大的申請人。由於科大的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無論學習,還是工作,都給他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這次,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很願意跟科大建立一種長期的合作關係,準備派一個高級代表團到中國來訪問。能夠跟科大建立起聯係,他們認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光榮。他們校長對我說,你們有12億人口,科大在各種數據上排名第三,這是一所了不起的學校。美國隻有2億人口,麻省理工學院去年排名第三。當然這是不可比的,但是他們就是這樣認為的。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訪問收獲很大,他們把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材料送給了我們,人事製度方麵怎麽聘教授、怎麽考核教授材料也送給了我們。我們要花時間來研究,結合中國的國情,做好工作。
在美期間,我們訪問了哈佛大學,之後就是康乃爾大學。康乃爾值得好好說一下。康乃爾在一個小城市,叫伊薩卡,從波士頓到那兒要開7個小時的車,小城隻有4萬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康乃爾的教職員工和學生,他們的偏僻程度,比我們科大更甚。我們在合肥已經很偏僻了,但是比起他們來,我們的交通已經很現代化了。在康乃爾我們簽了兩個協議。我們請教了校長諾林斯博士,問他:科大在合肥,不在北京、上海,不在大城市,很多同學認為科大建設一流大學沒有多大希望。我們想了解一下康乃爾大學在一個地理位置比科大更偏僻的地方,怎麽堅持辦一流大學。校長回答得相當好,他說,地理位置不好,確實給學校帶來一些影響,主要影響在於你要想請一個有名的教授來任職的話,他的配偶的工作很難找,因為那裏除了學校之外沒有其他的公司,沒有其他的職業。但是,他說我們並不要求教授終生都呆在這個地方,你隻要把大學辦成一種氣氛很濃烈的地方,讓很多人認為在這個地方最適合中青年人發展,那麽就會有很多人來,來以後他們會工作一段時間,可能後來這些人大部分都走了,但是不斷有中青年人補充進來,動態平衡,康乃爾人才就不缺了。他說,關鍵要把大學辦成讓年輕人覺得在這兒機會很多,在這兒學術上取得成就很容易,在這兒晉升職稱不難,在這兒一個人的發展有很多人關心,就有很多很優秀的中青年人願意來了。另外,康乃爾建校後有著很好的聲譽,凡是在康乃爾工作過的人,他的履曆表中記載著他曾在康乃爾當過講師、副教授、教授,今後無論到哪裏都是一個閃光點,這樣自然就有許多中青年教師願意到這兒來成長一段時間。他的話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我們中國習慣於用一個人,就希望這個人一輩子在這裏,別走了。這種想法實際上既不必要也不現實,我們在加州理工學院訪問的時候,校長對我說,美國的大學教師平均一生要換3到4次工作地方,這樣便於一個人找準位置,也防止教職工思想死板、沉澱,有利於個人位置的優化和教職工隊伍的優化。我想,我們的國家在走向現代化,尤其是大學在創建一流的過程中,應該慢慢樹立起這種思想觀念。總之,康乃爾大學的訪問使我們增強了信心,科大在合肥,地理位置比伊薩卡好多了,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康乃爾之後,我們訪問了普渡大學。普渡不僅是一流大學,也是一所政府辦的大學。我們不僅考察私立大學,也要考察政府大學是怎麽辦的。普渡之後是諾特丹(Notre Dame)大學,這是一所天主教教會辦的大學,也是美國的一所一流大學。去年公布的美國前50多所大學排名,它排名第19,它的名次總在18、19名上徘徊。這所大學的特點就是它是教會的,經費很多,地理位置也很偏僻,他們是如何辦成一流的?
在諾特丹之後,我們又訪問了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這個大學的學生人數是我們訪問的大學中最多的,它有幾萬名學生。對這個學校,我們最想了解的是這麽多學生的大學--它也是政府辦的--它怎麽保持教學、科研、人才一流的。因為時間關係,這些大學就不一一介紹,下麵隻著重介紹加州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
南加州大學是一座完全私立的大學,校長告訴我們,他們沒有從政府得到一分錢的教育經費,他們的錢都來自學費、捐贈和校產利息。訪問加州理工學院之後,我們訪問了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這所學校20年前在美國可能隻排到二流,現在,它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最後我們去訪問伯克利和斯坦福。但是我們從洛杉磯乘飛機到伯克利那天,據說是天氣原因,飛機晚點了8個小時,到舊金山時已經錯過了與他們校長會麵的時間。所以,第二天,我們沒有去伯克利訪問,而是直接去矽穀訪問了斯坦福大學。下麵我簡略地介紹一下訪問加州理工學院和斯坦福的情況。
加州理工學院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學校,這所學校校齡不長,它在1896年建校時隻是一所社區學院。這所學校是由一個有錢人捐贈蓋起來的,是為當地居民提供素質教育服務和就業訓練的。1919年來了一個著名的天文學家,名叫霍爾,霍爾在威爾遜山建立一個天文台,學校聘請他做董事會成員,董事會其他人都是有錢人,就他是一個科學家,懂教育。霍爾這個人非常有主見,他主張要把學校變成一個高科技的學院,他請當時在任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物理化學家諾易斯每年到學校訪問兩三個月,做客座教授。
對於在東北地區生活的人,一年能有兩三個月到充滿陽光的加州工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諾易斯很願意做客座教授。霍爾還邀請了密西根大學的密立根教授--大家可能知道,他測出了電子質量獲得諾貝爾獎--做兼職的客座教授。密立根所住的地方比諾易斯所在的波士頓還冷,他當然也希望每年有一段時間到加州溫暖的陽光下工作。諾易斯和密立根做了差不多10年的客座教授,兩人與霍爾誌同道合,最後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最後決定調到那地方去了。大家想一想,他能把麻省理工學院的前校長和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調到那兒,花了10年時間。當然,資料上沒能告訴我們他付出了什麽代價,比如說提供了多少工資等等,但是總之霍爾把他們吸引去了。霍爾請密立根當校長,自己什麽職位都不要,但是密立根堅決不幹,就擔任了"校務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就他們3人,因此這個主席實質上就是校長。密立根一當就是18年。這期間,他們3人齊心合力,把加州理工學院辦成一個規模很小,水平很高的,始終瞄準科學技術前沿的一所學校。我們去訪問時,他們的校長是戴維·巴爾的摩,他在38歲時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我們對加州理工的訪問很有意思,是由南加州大學協調的,開始聯係時,加州理工說校長不在,由副校長見我們;後來科大的校友找到巴爾的摩,他隻同意在實驗室見我一人;當我們到達洛杉磯時又得到通知,巴爾的摩願意會見我們整個代表團。後來我們知道了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他們對科大較高的評價。
據校友介紹,在加州理工有50多位科大校友,讀研、工作的都有,北大在那兒有40多人,清華有70多人,加州理工目前隻認中國的這3所學校。不久前加州理工的校方對我們3所學校的學生做了一下評估,結果科大學生質量最好。因為加州理工就性質、課程與科大很相似,加州理工的課程中數理課特別多,數學課特別多,所有的專業都要上相同的數學課,就是因為數理基礎打得好,所以能夠在其他高科技領域領先,科大學生到加州理工後可以學得很好。由於加州理工對科大的評價較好,巴爾的摩校長覺得花一個小時與我們會談值得。座談時,我們的提問很集中,就是加州理工學院怎樣在教學、科研、師資和人才方麵建成和保持世界一流的。因為去年他們的排名是全美第一,當然也就是世界第一了。巴爾的摩校長的回答很值得我們國內當大學校長的人想想,他說,一個學校要辦成一流,關鍵的就在於學校的領導人。如果一個學校的領導人都不知道什麽是一流的話,那麽就很難把這個學校辦好。他首先舉了剛才已講的霍爾的例子。為什麽不願將加州理工辦成一所大型學校呢?巴爾的摩校長解釋說,就像生物多樣性一樣,大學應該有多種多樣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學校各有特點,很難說誰好誰不好。最重要的是在自己類型之中保持特色,出類拔萃,那麽你就不難成為一流。最糟糕的就是幾年、十幾年換一個方向,或者換一個校長就換一種做法,那麽什麽特色都形成不了。所以,加州理工學院的每一位校長,都要向董事會保證遵守學校的傳統,就是要把加州理工學院辦成一個小但是水平非常高的學校。加州理工學院這麽小,僅有2000名學生,隻有專業不設係,就6個教學部,怎麽保證大學生能夠跟上學科交叉的潮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巴爾的摩的回答與我們恰好相反,他認為小型是保持學科交叉的最好方式。為什麽呢?因為學校小,教師隻有300來人,每個領域真正帶頭的教授也就幾十個,每次宴會或開會大家很容易見麵,坐在一起交談很方便,所以學科就很容易交叉。他的回答確實出乎我們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他們認為有些學校很大,大到他們的一個係就比加州理工學院還大,這樣的係與係之間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個你看起來很大以為可以交叉綜合,其實不然,不方便反而交叉不起來。加州理工學院雖小,反而很容易學科交叉,更容易注重質量。我想,這是我們訪美所聽到的最受啟發的言論之一。斯坦福大學與加州理工正相反,它很大,有幾萬人,而且他的每一個係都很大,又每一個係都歸屬某一個學院,學科很綜合,那麽斯坦福大學就完全用另一種模式來運行了,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多次介紹加州理工,是因為我們學校有很多方麵和他類似:第一,加州理工學院首先是一個研究機構,做一流的科研項目。他們的噴氣推動實驗室,也就是錢學森工作過的實驗室,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主要基地,美國導彈、火箭、衛星最初的基礎研究都在那裏。又用這些科研機構來培養第一流人才,成為很好的教育機構。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創造力都很強,他們都是在研究機構中培養出來的。第二,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小。我們學校現在的規模比他大,但大不了多少,我們一直希望保持規模適中,這和加州理工學院是相似的。第三,加州理工學院堅持數學、熱力學、牛頓力學、電磁學等最基礎的課程。巴爾的摩校長告訴我們,加州理工學院教學不用VCD、電腦多媒體這些東西。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就是教授寫黑板。他們說最傳統方式,實際上是效果最好的方式。當然這也不一定。最主要的是加州理工學院把全美最聰明的學生都集中到他那裏去了,對於這些學生,無論傳統方法還是現代化手段都能教好。
總之,對這10所大學的訪問給我們增強了信心,明白了我們學校應該怎麽樣發展。第一點,學校的地理位置對於建成一流大學確實有影響,這個影響就在於人才在這裏定居、在這裏工作的困難度比上海、北京要大。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為在今後的世界中不可能一個人一輩子就在一個地方工作。康奈爾大學校長的話很值得深思。我們要通過努力,使中青年人才發現科大是他們成長初期或成長中的某一階段條件最好的地方,最適合他們事業的發展,那麽自然就有人到這裏來了。當然我們還必須為他們提供過得去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如果這裏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太差也不行,但主要是我們科大是不是讓這些中青年覺得到這裏來工作很有希望。而且,我們科大在國際上的聲譽,已經使中青年人才覺得到科大來工作一段時間成為一生中的閃光點。第二,基礎設施對學校是有影響的,但也不是主要的。我們科大的樓房建設基礎設施比起中國的一流大學來講算差的,但很快就要改變。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會理解,就是西南聯大。中國的大學辦得最成功的就是西南聯大。抗戰時到昆明去的,楊振寧、李政道都是那兒的學生。那時候華羅庚先生跟另外一家合住一個房間,用一塊布做簾子隔開。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聯大還辦成國內乃至世界上一流的大學。當然西南聯大的情況很特殊,是用精神的力量在支撐著。那時正是抗戰的時期,大家為了抗戰都願意吃苦,而且凝聚力很強,這種精神力量是無法替代的。我並不是希望科大要像他們那樣吃苦,主要是學習西南聯大的精神。第三,經費對學校建成一流大學毫無疑問是重要的,但是也不是決定性的。我們沒有經費什麽事都作不成,但是經費多了你做不好,也成不了一流,經費要適度。例如印度理工學院,現在已辦成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他的經費不一定比我們多。我看過美國雜誌的介紹,這個學校的學生買不起書,一般進口的教科書二三十個同學傳閱,輪到的人晚上不睡覺,邊看邊把書上的內容都抄下來。這些學生還是讀成了世界一流。那麽建成世界一流,最重要的在於要有一流的學生。如果學生不是一流的話,你學校再好也不行。要有一流的教師,如果教師糊裏糊塗不用心,自己的課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那麽他的學生也不可能有很好的知識結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學校領導和幹部隊伍,有了這些人就可以想辦法把一流的教授請來,還會想方設法招到一流的學生,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且比前者還重要的。最後,就是一個學校一定要有鮮明的特點,要有優良的校風。加州理工就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範例,因為加州理工不大,隻有六個教學部,1100個研究生,900個大學生。現在是公認的毫無疑問的世界一流,他們為自己的規模小而感到自豪。優秀的校風方麵,我們這次訪問中間,哈佛大學的理學院院長給我們講的最多。哈佛有個校風,就是他們的校友互相幫助,哈佛的校友會是全世界校友會中組織最嚴密的。他們的每一位校友無論到哪裏,哈佛大學都設法跟蹤。那麽哈佛的校風是什麽呢?靠校友宣傳學校,靠校友給學校推薦好學生,靠校友給學校推薦好的教師或者吸引好的教師過來,校友和校友互相幫助,所以哈佛的人在社會上能夠身居要職,能夠找到好的工作,這是哈佛在全世界的傳統。
科大的優勢
那麽科大的優勢在什麽地方,差距在什麽地方呢?科大的優勢在於有一流的學生,科大從建校以來就有很好的聲譽,我們以在國內外的聲譽,把各個省的優秀的學生都吸引過來了。哪怕在科大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遷到安徽初期,我們還是吸引到了全國最好的學生。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七八十年代,高考狀元很多都考到科大來了。那個時候,通過CUSPEA考試的有一半是科大的學生,現在科大仍然招到了全國的好學生。當然有人會說,全國的高考狀元都跑到清華去了,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在全國錄取了這麽多的學生,前年是1500,去年是1800。科大每年都要公布高考的平均錄取成績,去年1800人是627.5分,前年是632分。前年的考題比去年難一些。去年的高考平均成績下降了10多分,但是我們的錄取分數線是627,說明我們去年錄取的水平比前年還高。盡管我們沒有什麽冠軍或前幾名,這個不重要。
因為從今後的發展來說,一次多考個5、6分並不重要,這並不能說明這個人能力好多少,差多少。重要的是他的天賦和他刻苦學習的能力。這說明我們學校能夠穩定地招到好的學生,平均分都很高。我每次到教育部開會,開校長會,我都說科技大學的平均錄取分,其他一流大學都不說他們學校的平均錄取分,但聽了我說的都吃驚,你們科大的平均錄取分怎麽這麽高!我想,我們學校招了一批平均來說是全國最好的學生。中國有12億人口,我國青年隻有百分之六至七能夠進正規大學,正規大學有千餘所,千餘所中間也隻有前幾所能夠像科大這樣,也就是千分之幾能夠進科大。這就說明,我們進校學生的素質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都不差。如果有好的校風和好的教學體係,他們就會成才。為什麽我們學校過去這二三十年條件這麽差,我們學生在國際上還有這麽好的聲譽,而且還做的這麽好呢?主要原因我認為,科大自始至終還保持著刻苦學習的校風。我們的學生晚上開夜車,占教室,拚命占學習條件。這種風氣比其他學校都強。不久前,中央辦公廳有一個研究室科教組的組長到我們學校來考察,他沒有張揚,隻是晚上到各個教學樓和教室去看。看完了他跟我們說,在中國的大學中像科技大學這種校風很少。學生並沒有到處去玩,當然也有人玩電子遊戲機的,但是不多,去吃飯館的也有,但是相比起來還不是風氣很盛。總而言之科大校風是在競爭學習好,考試成績好,哪怕是考G、考托的外語成績好,這也體現一種競爭的氣氛。這種校風,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毫無疑問每時每刻都在影響每一個學生。所以,校風好是我們學校能夠保持這麽好的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這不是借口不把我們學校的教學體係改得更好,我們的教學還有很多弊病和缺點,有很多課講得並不好,教學內容也不是很先進,這些都需要改,而且要改得更好。關於科技大學的校風,去年教育部陳至立部長與路甬祥院長會談科大建設一流大學時曾說,學生時代就聽說過“不要命的上科大”這種說法。也就是說科技大學的學生都是刻苦學習的,這種風氣一直保持到現在,這些都是科大建設一流大學的有利條件。一個學校的好聲譽要建立起來是要靠幾代人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好的校風要建立起來也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所以大家不要看表麵現象,不要看有些大學現在表麵上樓蓋得很多,學校變得很大,各種評比的指標都上去了。這個並不意味著就是一流了。最難的是這個學校的校風,這個學校在國內外的聲譽。
關於人生價值
科大的差距究竟在什麽地方?差距是我們真正一流的教師不多,真正明白什麽是一流的幹部很少。如果我們大家齊心協力想辦法,堅持正確的方向,努力去做,用十多年時間這兩點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能夠放開,來去自由,把我們的條件搞得很好,讓年輕人都覺得到科大來工作一段時間是事業發展最有希望的,很多人願意來,那就好了。我們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另外一個差距就是我們的教育體係還很落後,一方麵就是我們學校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講課內容,包括有些老師所講的課實在不盡人意,這些是我們要努力改變的。另外一方麵,我們學校過去的教育比較薄、窄、偏,學生的全麵、綜合的素質培養沒有受到重視。這次我到國外跟我們的校友座談,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科大學生戰略頭腦的訓練比較差,而如果沒有戰略頭腦的話,這樣的學生出去隻能給人家打工,要成為一個帥才就比較難。
什麽是戰略頭腦呢?就是遇到事情時多想幾步,不要隻想眼前的那一點點利益,斤斤計較;另外,遇到事情要想得寬一些。目前,我們的學生在這方麵受的教育不夠,訓練得也比較弱。當然,這個問題不僅在科大,在國內其他一些高校也存在。我們很多在國外的學生顯得比較浮躁、狹隘。先舉一個校內的例子,就是“老鼠頭”的事,請大家原諒,這個例子是從BBS上看來的。BBS有很多同學看,但是我自己數了一下,上麵比較活躍的就是三、四十位,所以並不一定就代表廣大同學。我想老鼠頭這個事我們確實覺得愧對同學,這樣一件事情發生後,我們進行了追究。但是,沒有必要把它鬧那麽大,在BBS上炒了那麽長時間。這至少說明在BBS上炒的人啊,還沒有學會看幾步,沒有學會看全麵一點。另外,最近我們要實行研究生的助教崗位津貼。昨天我看BBS上又開始熱鬧起來了。有人又開始斤斤計較,這個博士生、碩士生都一樣當助教,為什麽待遇不一樣啊?我一看到之後就想,我們這些學生怎麽光在想這個,我們如果要請一個一級廚師來做道菜,再請一個二級廚師來做道菜,那這道菜的價格肯定不一樣,對不對?這並不是說都做同一樣的菜,你就要付完全一樣的價錢,這是很自然的。這就是市場經濟。我再來舉一個國外的科大學生的例子吧,從他們身上,我覺得能看出我們教育上的弊病。學生出國學習本來是件好事,像我們這些人出國都學到了很多東西,知識眼界寬廣多了。但是在出國問題上太盲目了,就不是好事了。這個問題我不展開說,我隻想說現在留在美國的這些科大學生的現狀。我在波士頓見到不下200位科大校友,那天來參加晚會的校友就有300多位。但是因為時間很緊,我接觸到的可能也隻一半,大家隻是圍在一起匆匆忙忙地說話。在此前後,有很多學生來找我。我在向他們問這樣一個問題:這麽多科大校友在這兒,看來在美國工作的都不錯?一般的回答就這樣:你看到的、或者跟你說了話的都是做的不錯的。一般的估計現在大約有20%左右在國外做的不錯,還有70%至80%已經改行了,在各個地方打工。因為在美國他學的專業找不到職業。美國的市場很大的,勞動力市場也很大,對有很好教育的中國人,找到一般的工作還是容易的。這個數字反映的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不久前我在北京開會,遇到一位從美國回來的科大校友,我又向他問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基本上與上麵相同。我不是說歧視打工,其實這是正常的,我覺得不正常的是這些同學的心態。在座談的時候我發現,盡管科大的校友有好多並不像國內認為的那樣在國外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們自己都有種優越感,那怕是打工。在一次座談的時候,有一些校友就對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大意是美國大學吸引人才都是靠高工資,給很好的工作條件。科大的領導有沒有決心像美國這樣用高工資、給好的工作條件,把現在這些在美國的科大學生吸引回去?我認為這代表了他們很多人的一種心態,我當時心裏就很不高興。說話的人站在一種很優越的位置,好像我們現在在美國,你們學校的條件不能夠把我們給吸引回去。第二,我覺得他們的價值觀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現在他們的價值觀已經混亂了。我在洛杉磯、矽穀等許多地方對校長說了下麵同樣的話,就是我們國家包括學校,都需要很多人才回去,但這決不是單方麵的需求,回國工作同樣也是你們應該好好考慮的一種需求。我說,如果你能夠好好考慮下麵我說的這段話,那麽我這次訪問就多了一個收獲,對你們也會有好處。我在1979年出國是當時國內的第一批,1982年回國的時候,當初跟我同時出國的多數人還留在那兒,其中有一位我的同學,是高考狀元,他留在美國重新攻讀博士。其實我那個時候也並沒有什麽很閃光的思想,總覺得要夠意思。因為我覺得當初出國時很不容易,當時青海鹽湖所首先送的是我,我覺得不管今後還能不能夠出國,反正這次我要夠意思,要回到青海鹽湖所去,所以我就回去了。事實上,我回來以後確實比留在美國的那些同學的機遇多。我回國是80年代初,那時候中國正在科技大發展的時候,然後各種各樣的重大基金都得到了,很快又調到大連化物所。中國畢竟是個大國,回來後做了很多事情。94年,在美國的華人成立的"海外華人物理學會",把他們設立的"亞洲成就獎"授給兩個人,一個是在美國的華人學者、科大校友文小剛,國內的授給了我。我去美國領獎後到幾所大學去做報告,遇到了那位好朋友。我們兩人有一番深談,說出來對你們會有一些收獲。他說,唉!真的,你幹得比我們好。我說不敢當啊,看看這棟房子是你的,有兩輛汽車(因為他要上班,還有他夫人小孩上學也必需有汽車),我們怎麽能跟你比呢?他說那些都是虛的,是泡沫,因為都是銀行貸款的,一旦失業全部就給拿走了。所以我現在千萬不能失業。那麽,他現在在做什麽工作呢?我們以前都學核物理的,他現在是一家醫院操作治癌症、腫瘤加速器的工程師,他在那已經幹了好多年,他的感覺就像這一輩子都賣給這個工作。為什麽呢?因為像他這樣有天賦的人,他腦袋裏充滿了很多創造性的思想,想幹很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現在在美國他沒有這種可能。我說,你到大學去找個位置不是很好嗎?唉,他說談何容易啊!像我們這個專業,你要得到一個大學位置,你必須比跟你一起申請的白種人要好得多才行。我說,如果你現在就回國,到國內任何一所大學一定會得到重用的,一定可以實現你想做的事情。他說現在已經不行了,我的兒女在美國這十多年,中文看書都很困難,回去上學更不行。所以現在沒辦法,他們要在這兒上大學,我隻好保住我這個職業掙錢供養他們。那天談話,第一次使我覺得--我82年回來是走對了路。
我說這些隻是想證明,一個人一生要看好多步以後,你才能做出正確決策。有好多事情並不是簡單的眼前利益能夠滿足就對。這件事情我在芝加哥、波士頓都講了,好多同學聽了之後默不作聲了。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很簡單的,你如果光是看眼前的一些小利益,看得很小很近,那麽你這一生說不出什麽地方走錯了,發現時已輸了。這就像下棋一樣,如果一個人拿了棋就開始吃,開始走,那麽走不了幾步肯定就會輸。人生也是一樣,如果你光看眼前在美國工資很高,跟當地白種人、歐洲人相比並不高,但比起國內要高,在美國短期覺得一切都很舒適,但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我再給你們舉第二個例子,80年代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到劍橋大學工作,劍橋大學有一對老夫婦,男的是曾國藩的曾孫子,女的是他同班同學。他們兩個當初在英國的同學是彭桓武、張文裕、程開甲等。他們多數人在英國讀完之後都回國了,特別是像彭桓武、張文裕、程開甲這些人回來後成了我國科學界的開山鼻祖。我到劍橋時這對老夫婦早退休了,每個禮拜二晚上邀請中國的訪問學者到他們家裏聊天,他申明了隻招待清茶一杯。因為這兩位老人生活其實很困難,退休以後的保險金和工資都很少,物價卻上漲很快。我有幾次在超市遇到老太太買東西,她是拿個計算器先把價格算好然後出來交款,交款之後她就對著帳單看跟她算的一樣不一樣,說明她的生活是相當拮據的。老太太每次都跟我打聽彭桓武、張文裕、程開甲這些人在國內的情況,我說,這幾位是國內科學界的太上皇。他很羨慕,又問他們退不退休。我說,他們終生都不退休,隻要健在,在我們學術界就一言九鼎。他們確實很羨慕這些回國的人。我想,從這個例子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一點,就是當初回國的這些人在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上遠遠超過留在美國、英國的一些人。
我在海外的時候,發現有好多科大校友也經常看學校的BBS,他們也看到了BBS上曾經爭論的一件事,就是我在一次會上舉的楊振寧和鄧稼先例子,BBS上爭論朱校長說得對不對。校友就提這個問題問我,我又給他們重述了一遍那次講話的內容。我覺得這個例子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值得思考的。
楊振寧和鄧稼先是小時候的朋友,鄧稼先出生在安徽懷寧,楊振寧也是,他們是北平崇德中學同學,後來又是抗戰時候在西南聯大的同學,然後同時到美國留學,兩個人住一間屋子親如兄弟。50年讀完博士後,鄧稼先就回國了。那時國內實行供給製,沒有工資,每月隻給三百斤稻穀做工資。楊振寧留在芝加哥大學,後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大家都知道楊振寧得了諾貝爾獎。鄧稼先回國不久就組織人員研究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後來還成了我國核武器研究院的院長。因為那時候研究核武器條件很差,也經常出事故,所以鄧稼先62歲時就去世了,是因為輻射得了癌症。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條生活道路了。我那次在水上報告廳說這件事是因為有同學提到這個問題,大家都崇拜楊振寧,認為他要是像鄧稼先那樣回國就沒有得諾貝爾獎的希望了。我那時說,楊振寧得諾貝爾獎給我們爭了氣,確實我們中國人都感謝他。但是鄧稼先回國為中國製造出了原子彈、氫彈,這件事情過去知道的人很少。如果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也就沒有現在的大國地位。我說再過一百年,中華民族會有更多人記住鄧稼先。我現在給大家念一段楊振寧先生懷念鄧稼先的文章。他文章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實際上把他們兩人所走的路作了總結。他說,“假如哪一天哪位導演要攝製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背景音樂采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雙手擎天空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巍巍昆侖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我父親誕生於1896年,那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
楊振寧說這話的意思是,鄧稼先就是這首歌中唱的這樣的中國人,這種奇丈夫。然後他說:“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給鄧稼先夫人發了電報,其中有下麵幾句話:
這就是楊振寧親自為鄧稼先的人生道路所作的總結。當然他們兩人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楊振寧說得很清楚,隻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價值的。我肯定他在寫這句話時心裏想到鄧稼先的貢獻是真正永恒的。
我在國外時就跟學生說,其實你們好多人--中國科大在國外已經超過五千校友--應該好好想想中國人為什麽要在一百年後懷念鄧稼先?就是因為中國人有一個傳統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在中華民族已經維係了幾千年了。你看全世界沒有哪個民族或者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五千年了,沒有分裂,文化沒有大的變化。而且五千年中有很多--比如像蒙古人曾經占領過中國,滿人曾經占領過中國,但是事實上都是他們被同化了,中國文化把他們征服了。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有一個非常強的精神凝聚力,有個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是什麽呢?其實以前我也不懂,現在才漸漸悟出來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經常到唐人街去,到唐人街的飯館商店去看,它們供的像就是關聖帝,他為什麽要把關公的像供在店堂裏呢?大家都知道關公其實是一個失敗的將領,他敗走麥城,被孫權殺了頭,但中華民族就是很崇拜他,把他當作神供著,原因在於他與劉備、張飛三結義振興漢朝。在他被曹操俘虜之後,曹操用高官厚祿想留住他,他不為所動。一旦知道了劉備的去向,他就把他得到的所有金銀財寶都留下,單刀護衛著劉備的夫人,過五關斬六將回去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中國民族是有責任感的講義氣的民族;對講民族大義,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人,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是當作神來崇拜的,幾千年來這種價值觀沒有消失。再過上千年,中華民族隻要存在,這種價值觀就不會消失。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們在輿論導向上有許多偏差,大家把西方國家的事情說得太好,都以為那裏遍地是黃金,什麽都好,很公正,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這次大家看到了科索沃,看到了美國轟炸我們的駐南使館,到過美國的人看看那裏的種族歧視,看看李文和在美國受到的待遇,這些都說明美國或西方國家並不是那樣十全十美。我今天之所以花很多時間說這個,主要是想彌補一下我們過去在教育上比較欠缺的一環,就是學生的素質教育。我是過來人,在國外看到了許多的學生在生活道路上彷徨、徘徊,或者是過得不順利,而國內又這麽需要人才,這兩個很強烈的反差和對比,使我感到要多講、大講一些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看到和感受到的這一切。
我相信,當我們多數的海外校友明白了中國的這個價值觀,也明白了人的需求分幾個層次以後,會有人做出正確選擇的。個人的需求分幾個層次是一種行為科學的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一個人的需求實際上分好多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溫飽,如果沒有溫飽每個人都不會感到幸福;有了溫飽之後,有些人還可以追求財富多,但是很多人需要第二個層次就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包括友誼、愛情,也包括藝術、音樂等等;有了這些之後,人需要的第三個層次就受到社會的尊重。這一點在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人一旦有了足夠的物質生活和比較愉快的精神生活之後,他最大的需求就是需要得到社會尊重;在最高的層次是一個人能夠做些事情影響社會,使社會變好,使文化更豐富,這就是我們學生經常說的“實現自我”。我們每個人物質生活的需求是有限的。從長遠看,精神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實現自我的需求對人生更重要,今後大家一定會體會到。我相信很多人會理解,當你們選擇了回國,為民族,為這個國家服務,是最容易滿足這些更高層次的需求的。
科大發展工作會議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正千方百計地努力使科大在最近幾年上一個更高的台階。那麽為了落實這些,特別是落實科學院對科大的資助,我們剛開了一次發展工作會。在這次發展工作會,路甬祥院長作了一個熱情洋溢的講話,我把路院長關於科大的講話給大家念一下,然後把發展工作會主要得到的結果告訴大家。下麵是路甬祥院長關於科大的這段講話:
“剛才聽了朱校長代表學校黨政領導作的發言,我很振奮,覺得這是一個經過精心準備的報告,比較準確刻畫了科大的現狀和特點,對科大未來的發展也做了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展望和定位,我原則上是讚成的,因為科大的確是我們新中國建立以後,科學院,也是國家辦的一所比較成功的大學,時間雖然不長,但是現在它形成的特色、校風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的聲譽是國內外有目共睹。三代領導人都對科大有充分的肯定,比如小平同誌在對科大的題詞中就說過,這是一所辦得較好的學校,應予扶持,這樣的題詞在其它學校是罕見的;江主席對科大建校四十周年的題詞你們都引用了,他們希望科大辦成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這樣明確提出一流,在他對其它學校的題詞中也是很少見的。我想這都是科大四十多年來辦學成績的反映,領導同誌的題詞當然也反映客觀事實。所以,科大在我們麵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地位和位置是客觀決定的,不以什麽人的意誌為轉移。我們科學院黨組以及我自己都充分認識到科大在中國教育、科研以及未來國家創新體係中的地位。我們科學院有責任支持科大辦得更好,不是說科學院把科大辦得更好,辦好科大還是要靠科大的黨政領導和教職員工,還有科大的全體同學,如果我們忽視了科大的話,我看就是失職,就是對中國教育與科研的發展犯了一個錯誤,是要負曆史責任。所以我們科學院不僅把科大作為知識創新試點當中一個重點,而且也充分地認識到科大是中國麵向二十一世紀建設若幹所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應當給予支持。科大的發展目標我完成支持讚同,科大黨委與行政的意見,所確定的目標是十六個字--"規模適度、質量優異、結構合理、特色鮮明”(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我們跟加州理工學院是很相似的);這個目標刻畫了科大的實際,學校不在於大,當然大有大的用處,但人數不多,規模不大,同樣可以辦成高質量的學校,加州理工就是一個我們可以借鑒的例子,當然不止是它,國際還有一些學校也是很好的,比如比它更小的還有巴黎的物理化學院,它的學院的學科隻是一個二級學科物理化學,它是居裏夫人的母校,它的規模很小,也辦得不錯,校風跟傳統也很優異,但它的學科比較窄一點,我想還可以找到一些實例,所以科大能夠在現在全國普遍追求規模的時候,追求質量、追求結構上的優化,我覺得這是非常可貴的,也說明我們科大領導班子的成熟,說明科大學術帶頭人對教育和研究規律的客觀認識。我們黨組,包括我本人都表示完全讚同和全力支持。"
這是院長對科大方向、定位和建設的評價,院長也明確地表示如果他們做得不好,對不起科大是要負曆史責任的,所以後麵他明確地對科大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中,科學院承諾的3個億怎麽給表了態。首先,院長也明確說了有很多知識創新工作,科大要去競爭經費才行,不撥款給你們,撥給你們的話就懶了,大家就不去爭了,就去坐著分那些經費,這樣效果是消極的,所以要去競爭的這些項目,都是知識創新工程已有的,所以都是增量,這是一部分,這一部分我們學校得到不少,比如我們引進一個就可以得二百萬,引進十個就是二千萬已到了,這些錢是一個很大的量。除了這些,院長又答應再給一個億給我們,去年給二千萬,今年四千萬,明年四千萬。給我們學校作預算,讓我們自己決定怎麽花,這些錢用來發崗位津貼,用來支持重點的新興學科,當然也包括研究生崗位津貼的補貼,因為大家看了研究生崗位津貼計劃其中大部分都是學校補貼的,你們的老板、教授拿出的錢是少部分,大部分是學校補貼的,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博士後的補貼。這些之外,路院長還答應我們從銀行貸款八千萬,院裏貼息,用來做基本建築。我念一下院長關於基本建築這三段話:“擬定的三個基本建設項目都是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尤其是第一個項目(就是我們在東區建一個理化中心大樓,在物理樓的背後建一個有標誌性的大樓,實際上作東區物理科學和教學科研的公共中心),它既支持教育,同時也可以緩解科研用房的壓力,所以應該首先支持;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對於高水平的學校,沒有好的文化活動條件,對學生的全麵發展和成長是不利的,現在看來中國排在前麵的幾所學校最近幾年都相繼建成了學生活動中心,當然有的經費是自籌的,有些是國家投的,我想我們也應該支持;另外一個項目(就是東區建綜合服務樓,事實上是教師和學生都用的一個綜合活動中心或服務中心),當然我覺得不為過,也是應該的。”總之,他說了這件事情請規劃部門來研究安排,特別請馬副秘書長來研究,來安排,因為他主管基建,如果實在經費一時有困難,"我支持朱校長提出的建議,就是我們從銀行首先貸款先建,有困難--無非是這兩年拿不出這麽多錢來--那麽我先貸款後還本付息,納入到科學院後幾年的預算中去,我想也是可以的。"這個意思,他是說現在銀行很願意跟大學貸款,李嵐清同誌也曾經給我們講過大學和研究機構隻要是長遠計劃合理的建築,一時經費周轉不過來,在宏觀總量的控製的前提下先貸款,李嵐清是讚同和支持的。這些我想我就不多說了,今天時間已經超過我原來的計劃,我就不多說了,我隻想給大家講的是,我們現在得到這些財政的支持,科學院的支持,國內外的支持,都是非常好的條件,我個人覺得,我們學校確實有希望建成世界一流,但是這個一流不是那種浮躁或膚淺的,看這個學校的樓蓋得那麽漂亮設施有多好,而是讓我們的學生在全世界的範圍內變得影響越來越大,讓以後全世界的人一說起這個學生是中國科大畢業的--就像我們說解放前的西南聯大,說哈佛--就確實是世界一流了。我就先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4月1日朱清時校長報告會錄音整理,有刪節)
(來源:博客 http://blog.csdn.net/duduhaha/article/details/1393270 2006年11月17日23:27)
《科大瞬間》文學城編輯部
許讚華 803 | 陶李 8112
劉揚 815 | 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 | 陳錦雄812 | 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 | 沈濤 822 | Jay Sun 836
吳鈞 856 | 王 9015 | 林菁 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