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8-03-12 08:04:09)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什麽是“道”?孔子未說,後儒爛用。道家幹脆說,“道可道非常道。” 儒道和起來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文化:大家都在說,又誰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麽。 為保護幼崽,公牛敢頂獅子。這是生存本能,這就是自然之道,否則物種就會滅亡。道是有的——個體的生存;“義”是有的——種族延續;為了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1 05:29:1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堯觀舜,“聽其言觀其行”,經過一定時間試用,才算了解。 觀過,易偏,例如:樊遲問稼,孔子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遲走了。孔子說人家是小人。如此輕率評價,是不對的。 後儒之過,在於自小開始識字,學的就儒家的東西,遂自認是儒黨,不敢言孔子之過矣。孔子教人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10 07:05:03)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仁者”相當於人中龍鳳,必然罕見,可是不見“好仁者”,這就成了大問題,因為仁者隻可能從“好仁者”裏出,十個“好仁者”也未必出一個真仁者,不“好仁&rdqu[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9 07:04:1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儒家的“君子”是理想的人,“至善”是理想的人格。孔子的思想核心即是教人如何成為君子,他目的在於治世。然而,君子跟“治世”沒有直接關係。君子可能被餓死&mdas[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8 06:38:17)
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一般把這句話理解為:有誌於仁的人不會去幹壞事。老師這麽講,學生這麽記。 但談到管仲的時候,孔子的看法有所變化。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7 06:55:5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我們都願意愛好人,恨壞人,可是理想的事,並非一定能實現。從聖人的一生來看,他吃虧就吃在“過於理想化”,以致仕途受挫,被排擠出魯國政壇,之後躊躇滿誌地滿世界找工作,人家對他一般都敬而遠之,遇上不敬的,慘到連飯都吃不上。最後明白了,理想不能當飯吃,還得回歸實際,當老師收學費,而且“束脩&rdqu[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6 06:35:35)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這句話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有關聯,孔門弟子編輯《論語》,卻將它們分開來,真可謂“仁者見人,智者見智”也。 首先,承認富貴人之所欲,貧賤人之所惡,乃人之本性,則“不以其道得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5 06:08:34)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擇不處仁”非所願,錢不足也。我希望住好區,但房租還是主要因素。 誰都願意住安全的地方,好的環境,是以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而不投奔穆斯林兄弟國家。周敦頤自誇說“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不得已,非自然選擇也。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4 05:40:24)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看不下去,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又曰“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說些氣話,還是得忍氣吞聲。 中華文化中的“忍”傳之孔子。空言無行,亦傳自孔子。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8-03-03 07:36:47)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因愛其人而及其樂,這種愛屋及烏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首先,韶、武非舜非武所作;其次,樂師水平不一,或可說某人某次演奏某樂盡善盡美,換個時間地點,演奏效果很難一樣。孔子覺得盡善盡美,大師可能覺得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三者,個人癖好不同,所喜歡的音樂也不同。孔子喜歡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1]
[42]
[43]
[44]
[4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