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論語新得68

(2018-03-09 07:04:12) 下一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儒家的“君子”是理想的人,“至善”是理想的人格。孔子的思想核心即是教人如何成為君子,他目的在於治世。然而,君子跟“治世”沒有直接關係。君子可能被餓死——如伯夷叔齊;子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君子出現,殷商該亡還是亡。

君子與事功不在努力的同一方向上,這就是儒家思想的矛盾。孟子為解決此矛盾,發明“仁者無敵”——自欺欺人之夢想。後來儒學正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向外異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向內挖掘,“正心、誠意、致知、格物。”貫通內修身,外治世之儒家經世體係。

然而,這是異想天開。試想,聖人自己尚未完成“治國、平天下”;亞聖大言不慚,“舍我其誰也?”可是,一問治國安邦之道,便隻會用“浩然之氣”吹牛。餘者還有誰行?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而所謂“修誌平”實乃自欺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