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一般把這句話理解為:有誌於仁的人不會去幹壞事。老師這麽講,學生這麽記。
但談到管仲的時候,孔子的看法有所變化。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合起來看,就有人這麽理解:誌在大仁,小惡不算惡。
比如秦檜可以說:犧牲嶽飛一人,以保大宋江山社稷,是應該的。
周恩來也用這個邏輯來自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