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德”到底是什麽呢?孔子沒有明確定義。朱熹說,“德,謂義理之得於己者。”理前加個“義”字,以強調有別於道家之“德”。道家所言“道、德”可認為是形上之理,“道生之”指普遍之理(general);“德畜之”指具體事物之理(specific);“物形之”指依理成物;“勢成之”指環[
閱讀全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曾參說是“忠恕而已”。我不這麽認為。如果是的話,孔子就不會對子貢再說一遍了。
對上“忠”,對下“恕”,上下貫通就是“忠恕而已”,曾參的理解隻在應用層麵,是淺薄的,而且子曰,“吾道一以貫[
閱讀全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混到這份上,本來心裏就夠窩火的了,子路又不知好歹,當麵質問。孔子麵子上下不來,情急強辯君子固窮,過後自知話說的太猛,瘦驢拉硬屎之意明顯,所以找個機會又解說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
閱讀全文]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麵試不過,也隻得走了。
當初興興而來——“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而今悻悻而去——“子之迂也!奚其正?”子路一語中的。
後儒解說,治國以禮義為本,軍旅為末。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
閱讀全文]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叛逆、欲速是少年情;用舊眼光看人,拿老禮框人,是老人心。眼見後生可畏,又心知逝者如斯夫,孔子自表:“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以學為樂,“三年有成”之壯心不在矣。
孔子之教雖有進之退之,但總[
閱讀全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在外麵受了委屈,回到家裏跟老婆孩子發脾氣,景不同情似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也是個有七情六欲的人。
季氏八佾舞於庭,三家者以雍徹,比原壤之行無禮百倍,孔子氣得背地裏大呼大叫,卻不敢勸;老朋友稍有一點失禮之處,他就敢打。
軟的欺硬的怕,人如是,動物亦如是,[
閱讀全文]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孔子理想中的風流人物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子多是這個樣子,孔子愛《詩經》,就去模仿君子範兒,“侃侃如也”,“誾誾如也”,[
閱讀全文]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孔子重“禮”,就說禮好。而當時的現實是,周天子再怎麽好禮,諸侯也不會易使了。禮也好,法也好,想要貫徹實施,都需要一定的權勢來強製執行。勢在,能禮卻齊侯;勢不在,就桓魋拔樹。
再比如,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
閱讀全文]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
清至今時隔不長,順治皇帝是出家了?還是為情而死?到今還是個懸案。上古之事,豈可全信?孔子尚禮,故凡是有利於說禮的,堯舜禹之典,他都美化說之。後人迷信孔子,遂有太史公一邊倒都按孔子說法寫《史記》。《[
閱讀全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跟荷蕢者之語是一個意思。關鍵在自己,若自己不在乎,也就沒什麽難的了。問題是,你退,人進,人是群體動物,爭是必然的。孔孟說仁義,老莊講無爭,目的[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