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一以貫之”,曾參說是“忠恕而已”。我不這麽認為。如果是的話,孔子就不會對子貢再說一遍了。
對上“忠”,對下“恕”,上下貫通就是“忠恕而已”,曾參的理解隻在應用層麵,是淺薄的,而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與“恕”為二而非一,顯然不對。孔子不予說破,是不想打擊他的積極性,但說“參也魯”,而且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莽撞,這四人放在一起說,顯然對曾參評價不高。
曾參隻知個人修德,不知其用,知下不知上,學而不用,豈不遲鈍乎?
子貢,“貨殖焉,億則屢中。”出使齊國,解魯之危。但其才雜多,故孔子希望他專一,一貫。
一以貫之,“一”我認為指的是“德”,個人修德以成君子,此為下;終極目標是“為政以德”,此為上;下學而上達,上下貫通關鍵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