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德”到底是什麽呢?孔子沒有明確定義。朱熹說,“德,謂義理之得於己者。”理前加個“義”字,以強調有別於道家之“德”。道家所言“道、德”可認為是形上之理,“道生之”指普遍之理(general);“德畜之”指具體事物之理(specific);“物形之”指依理成物;“勢成之”指環境影響;可通。朱熹的理學大廈基本上是依以上思路建立起來的。然老子能通,在於他承認天地可以不仁;朱熹不通,在於他不敢說有不善的天理,弄一個“義理”來避免矛盾。可是,“理”豈有“義”與“不義”?
再看孔子,“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屢言“仁”、“德”,卻不說什麽是仁,什麽是德?考慮不成熟的東西,不亂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之偉大正在於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注,“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時之言。”如此,則更說明“予一以貫之。”“一”是指“德”,孔子怕弟子不解,明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