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妞

土生土長北京老妞,深愛北京,熟悉北京。
博文

人們曾經看過由馮鞏、倪萍等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那五》,馮鞏在劇中扮演主人公、落魄的八旗子弟那五。劇中有一個鏡頭,即那五一邊吃饅頭,一邊擺八旗子弟好吃懶做的架子,他埋怨老傭人雲奶奶饅頭蒸得不暄,還說有肉末燒餅吃就好了。看了這個鏡頭、聽到肉末燒餅這個字眼,吃過肉末燒餅的老北京人被勾起饞癮;沒吃過的,則打聽“什麽是肉末燒餅”。可見肉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國事無私,政道去邪,法不容情。近日,經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令計劃受賄、非法獲取國家秘密、濫用職權案一審宣判。對這一案件的依法審理,再次展現了我們黨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依法懲治腐敗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有貪必肅、有腐必反,依法懲腐、推進法治,是我們黨秉持的基本理念,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令計劃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07-03 23:10:13)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曆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誌》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6-07-03 23:10:12)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曆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誌》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羊雜碎是由羊的心、肝、肺、胃、腸等原料混合燴製的。製作羊雜碎還講究“三料”、“三湯”、“三味”。   “雜碎三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要問北京城裏有哪家店鋪是幾十年不變的還真說不清,但隆福寺東口的“豐年灌腸館”是一家,幾十年前的老門臉兒,黑乎乎的牆麵兒和那一口煎灌腸的大鐺,就連買灌腸的黃色薄紙小票放在放到窗台上水碗裏的這道程序也是三十多年前的程序。唯一變化的是一疊灌腸由幾毛錢到現在的六元。看著大鐺裏煎的吱吱做響的灌腸,不由得記起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去這家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1)
(2016-06-28 23:18:42)

在老舍先生《駱駝祥子》的年代,老北京人窮的叮當亂響,總想著沾點兒葷腥兒,所以“窮人樂”的吃食便應運而生了。今兒,說的是“羊霜腸”。逢下午,老北京的街邊上、胡同口或是廟會上都有賣“羊霜腸”的,絕技了這麽些年,現在有的回民館兒又有了,這可是與“豆汁”齊名的美食,直到八十年代末也五毛錢一碗。說起“楊霜腸”,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炒肝是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北京炒肝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更常見的說法是,炒肝是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飯莊1900年前後在白湯雜碎的基礎上,去掉豬心、豬肺,並用澱粉勾芡而發明的。據傳,最初的炒肝配料裏是有豬心和豬肺的,隻因食客)的一句“熬心熬肺”令會仙居掌櫃極為不悅,幹脆就去掉了豬心和豬肺,歪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麵茶,作為老北京傳統小吃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清代一詩人所作的《都門竹枝詞》裏就有描寫麵茶的詩句:“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還有一位先人,在詩中也留下描寫麵茶的詩句,即“午夢初醒熱麵茶,幹薑麻醬總須加”。我還記得一位說相聲的老藝人高德明先生曾說過一段相聲《賣麵茶》,在當時受到聽眾熱烈歡迎。可見麵茶作為一種傳統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在北京,扒糕和涼粉都是熱天吃的小吃。扒糕是用蕎麥麵做的,黑蕎和白蕎都行,當然做出來顏色不一樣。製作:將鍋中水燒開,再將蕎麥麵慢慢倒入開水中,邊加熱邊攪和,直至成為糊狀,再加入純開水使蕎麥麵成為團塊。撤火後。手沾涼水直接撈出一塊蕎麥麵團,放在平盤上冷卻,如此反複。帶有顧客來買,用專門的“茶刀”現切成象眼塊,以便於調料滲透,而且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