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輿氏有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自真學失傳,儒者皆以破斥因果輪回為誌事。縱有知者,亦不敢出諸口。以是之故,老吾老,幼吾幼,均不得究竟之道,況人老人幼乎哉。所謂老老,在於以道自淑,養親之誌,諭親於道。否則縱能奉養唯謹,不能令親身心究竟安樂,皆不得名為真老吾老。此語且置,姑論幼幼。幼幼在於以身作[
閱讀全文]
人總想要擁有一些財寶,金銀、珍珠、鑽石、房屋、地產、股票等,其實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可能不但不能幫助自己,還會招來橫禍,所以人生寶物應重視下列數點:一、健康: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但自己未來的事業要靠健康的身體,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不僅帶給別人麻煩,自己拖著個患病的臭皮囊,也是累贅。二、正見:人都有思想,都有看法,大[
閱讀全文]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往何處去:吾人自無始來,以一念不覺,趣外馳逐,攀緣塵境。癡妄因緣熏習之力,令心生滅,念起法生,種種顛倒,致全真成妄,障覆妙明。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心境交馳,輾轉相熏。由貪嗔癡煩惱,發於身口意,作諸有漏,起惑造業、因業感果,果複行因,因果旋轉,無有止息。於是生生世世,舍身受身,流轉無期,致漂流業[
閱讀全文]
有一天,一頭迷路的鹿跑進高山寺境內,明惠上人看了連忙說道:哪裏來了一頭鹿,快把它趕出去!他不但召喚弟子們驅除,自己也拿起拐杖趕鹿。
弟子們都感到大惑不解,心想:平時慈悲親切的上人,連一隻螻蟻尚且護念,為什麽今天會這樣嚴厲地鞭杖趕鹿呢?門徒不禁議論紛紛。
明惠上人耳聞此事後,便向弟子說道:我是為了不讓鹿習慣人,所以才趕它出去,如果鹿習[
閱讀全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冤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舍。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
閱讀全文]
一勸貧者施。經濟不寬裕,捉襟見肘,往往貧者難施。但是越貧越要施,因財富從施舍中來。因貧窮故,才要廣種福田,廣行布施。可以先從隨喜讚歎開始,慢慢內心感化,自然隨分隨力,布施一切。二常行布施。不可一次心血來潮,拿出相當多的錢款布施,造成這個月經濟緊張,生活不便,然後又長時間不行布施,一曝十寒。我們既然發心布施,就要做到堅持,每月在不影[
閱讀全文]
佛法把生命的功德分兩種:一種是福德,它可以產生暫時的安樂;第二個是你的正確的思想,它產生永久的解脫。所以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不同的思想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很多人不設定目標,當結果出現的時候,你覺得這個結果不是你要的,所以經常生活在後悔當中。你的生命的突破剛開始先思想突破,否則你不可能踏出第一步的。你[
閱讀全文]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悲智雙運,福慧並修”。這裏,“悲”和“福”體現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體現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脫。“悲智雙運”是的大乘佛教就教義和宗旨來講的,而“福慧並修”則是從修道者的修行方向和方法來談的。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二千[
閱讀全文]
結三世怨 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三世怨 有一般人,不懂佛理,卻自作聰明的阻人學佛。說甚麽隻要多做善事,不昧[
閱讀全文]
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熟識的兩位友人,最近因為市值貶值、股票下跌,跳二十六層的高樓自殺了。他朋友生前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投資股票及房地產,資產有一千多萬,因為近來的金融風波影響所及,導致幣值往下貶跌,現在大概隻剩三百多萬,一時想不開就跳樓自殺了。真是人為財死,何必呢?世上有幾人能擁有三百萬的財產?沒有三百萬而活得很快樂的人卻很多,還是[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