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祥禪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博文
三、少室不傳之妙
  中峰禪師為《圜悟心要》題敘曰:“少室不傳之妙,就當人正體上舉揚,無形段可指,無方隅可示,無言說可詮,無道理可陳,虛洞洞,空牢牢,絕毫芒,離朕兆,圓滿湛寂,真正妙明……”所描述的即你的境界。既如上述,又不可以無言,遂有禪語錄、禪文字之出現,或隱、或喻、或直示,總不明說出此心境界。一者慮小根謗法,一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二、正受是心傳或別傳的內涵
  你必須了解,那種離念、離執、離分別而又清楚、明晰的心態,是一切聖者同證的“正受”。那不是可以從冊子上挖掘得出來的,它是心傳或別傳的內涵。即使是大悟、澈悟了的人,也隻是以此心態作為禪與非禪的“試金石”。因為除了這,教內往往認為“惺寂”、“靈明”、“昭昭靈靈”或“空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耕雲解惑錄:《杜漏》會後解惑--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TYxODIw.html
“杜漏”會後解惑~一九八八年七月三十日講於台北市
一、怎樣增加心力
  問:“安祥有漏”是不是無記心?修行的過程總是七上八下、進進退退,是否心力不夠? 師父曾開示“苦行並非究竟”,是否可由勉強走向自然?如何於動中修行較為得力?
答:這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示張生
  一、參與悟
弟問“如何參?”參者,參詳,亦即思惟也。思惟之主題,唯在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原態和永恒相,以及眾生平等、生佛平等之所以然,進而肯決“萬物即我,我即一切”,這便是思惟的課題。長年累月,閑來便思,終必有悟的時刻。
你問“參而悟,何以見得是真悟?”這更簡單。人不能不受身外的幹擾或影響,因此很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七、唯是一心
  吾觀諸人率多知行分裂,解行不相應,形成多重人格,何能完成法的人格化之陶冶、熔鑄?以斯吾雅不欲與彼等浪費時光、虛耗心血耳。
吾人若境界至此,不須拘泥於說法形式。若論實際,唯是“一心”,心外更無少法可言,強言亦是方便而已。
諸子學法迄少進境,咎在輕法。苟能時時自惕自勵,既得傳心,豈有餘事、剩法可再三尋覓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耕雲解惑錄:《牛的禮讚》會後解惑--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wMTY5NDc2.html
“牛的禮讚”會後解惑~一九八九年元月廿二日講於台北市
一、歸依自己就是歸依老師
  問:有兩位會友請求歸依 導師,是否允許?
答:歸依自己呀!歸依自己就是歸依老師,是一樣的。歸依,也沒有什麽形式,就是發心。你念念以我為師,我就活在你心裏;你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六、猛揮慧劍,斬斷孽緣
  人而陷入魔境——以自己的罪惡、錯誤來折磨、懲罰自己,皆由不覺省、不猛省、不遷善所致,他人殊不能為力,亦空有愛莫能助之苦。此乃法界至公之律則,無人能改。昔大覺、大慈佛陀猶不能救提婆達多於生陷地獄,吾儕固不待言矣。
吾人若能猛揮慧劍,斬斷孽緣,而性光湛然,不為境風所搖,誠大丈夫,亦誠堪敬慰也。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五、動上有不動
  人若虔行正法,證得甚深三昧,親到“實際理地”,慶忭何似。人若遭逢家庭勃谿,非常人所能按捺不動時,須安住不動金剛心,持“動上有不動”之真諦。人生無幾,若不能覷破而把定本心,必定為業風所轉,斯則不免“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刹鬼國”矣!若能安然度過,具見定慧力圓,亦可見世、出世間,舍定慧難言解脫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耕雲解惑錄:《淨化自己》會後解惑--視頻鏈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YxMzc5NjM2.html
“淨化自己”會後解惑~一九八八年九月廿八日講於台北市
 一、歸依老師就是歸依自己的心
  問:請求歸依 耕雲老師。
答:所謂“歸依”,就是歸向與依靠。有一天,蘇東坡跟佛印在寺裏散步,走到觀音大悲殿,看到觀世音菩薩拿個念珠,蘇東坡就問佛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十四、後得智
  心中流出,始名“後得智”。“外道”向心外覓法,求知見,實永劫難證解脫也。
究實而言,此等偈句老和尚或能寫出,然分別心產物,不名“後得智”,以伊腳跟未著地故。
當知我宗不叫人看經,而悟理與佛經無殊,亦當知吾不誤人,人自誤耳。今後宜大忘往事,莫思將來,一切順逆、愛憎、好惡通通掃除。尤忌興奮、大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