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在北京所住的地區靠近各軍區大院,因而從小學到高中,先後認識不少來自部隊的子弟,有些是同學有些是朋友。當初一起玩耍,沒有什麽特別的感覺,都是能鬧的孩子,混一起耍,與機關大院的孩子沒什麽兩樣。當時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們身上的國防綠軍裝/帽子/軍挎,那絕對是其父母的特權,文革後期,以藍色為基調的服飾為主之年代,軍服在孩子眼裏非常拉風,因為大[
閱讀全文]

【都挺好】引出了無數家長裏短的話題,也引起人們重新思考家庭關係中的各種矛盾。不同於以往家庭倫理的故事,這部電視劇顛覆了家長與孩子的角色,愛恨交換,父母之奇葩之招人“厭”,給孩子們埋下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以至親情不在,親情相殺。就如戲中起始,明玉去接美國回來奔喪大哥時,心不在焉拿著手機說著其母的去世,讓大哥驚訝的是“妹妹說母親的死[
閱讀全文]

回國前,有哥們分享過足浴的愉快感受,還推薦趕緊去享受一下。那年咱住在老丈人家,出門看到樓下“情色”十足的按摩服務,如何是君子涉足之地。咱將這感受跟太太家人分享,丈母娘一聽就說,這簡單,小區樓下靠門房就有一家服務中老年人的足浴,他們跟小區物業掛鉤,不敢造次....
有了尚方寶劍,第二天咱就壯著“膽”直奔小區的理療店。進門一看,[
閱讀全文]

【都挺好】,大家說的多多,評論多多,博客多多......其中都是關乎這出戲之子女“親情走到無情,友情反至真情...."
以血緣為基礎的親情,是沒有選擇餘也是世界上最無法割舍的感情。在各種利益交互中,人基於本能自然而然傾向與自己有親人關係的一方,血濃於水嘛。親情有層次,如長輩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同輩兄弟姐妹,晚輩孩子和孫輩,因而複雜難解,有時[
閱讀全文]

孩子去上大學眼看就快兩年了,之前說過這小子除了學習生活有了不少長進,還忙裏偷閑,入學不久談了女朋友。感情起起伏伏,時至今日,兩人還是不鹹不淡地牽手。孩子說經過了熱戀期,彼此知道學習的輕重,所以每周定期約會,至少沒有天天粘在一起愛情至上....
去年暑期,我到一朋友開的按摩診所,去安撫一下冰肩,哥們一邊上下齊手還一邊扯閑,之中說起孩子上學[
閱讀全文]

去年前往威尼斯,在那裏遊玩兩天然後登遊輪去欣賞愛琴海的風光。水城威尼斯,景色別致,讓人流連忘返。第一天時至午餐,肚子咕咕叫,於是一行找餐廳進食。在馬可廣場周邊到處都是吃的,還有像模像樣的中餐,既然來到異國它鄉,咱一定要品嚐一下本地的特色。大夥選好一個餐廳,看看裏麵人氣挺旺,就進去就坐,拿著菜單看不出個所以然,其中一個哥們就問Waiter,人[
閱讀全文]

【都挺好】火的不得了,近兩個星期朋友碰在一起,聊得最多的也是這部劇,如果誰沒及時追劇,就完全out,一頭霧水不說,還會不知所雲。咱之前在看一部兩三年前的【男大當婚】,後來也是被【都挺好】燒到了,結果趕緊收劇切換頻道-:)有趣的是【都挺好】火起來的蘇家最能鬧的老二郭京飛在【男大當婚】出演一個玩世不恭的上進青年,之前也看過他的幾部戲,演技可圈[
閱讀全文]

從小生活在北京,本應對其吃喝玩樂的文化多有了解,不幸趕上文化大革命,傳統文化痕跡的東東都差不多“革”掉了,剩下的是文化沙漠,此外住在大院區,難有機會了解“胡同文化”,剩下在那裏僅有的北京文化之痕跡也接觸不到。咱印象中北京人以吃饅頭為主,菜很少炒,多是熬著吃,最多的了解就是來自機關大院的食堂,下館子對那時人來說簡直是天方夜[
閱讀全文]

上周末看到央視四台的一期經典回顧--達式常,一個久違而又熟悉的名字。在我們成長的年代,電影稀缺,如此之火的他,沒人不曉,從【年輕的一代】到【春苗】,【人到中年】到【難忘的戰鬥】,文革前後至改革開放的影片中,常有他的身影,角色從稚嫩到成熟,在經典回顧片段中看的清清楚楚。
現在重新審視這些片子,尤其主演,確實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及不同的審美視角[
閱讀全文]

今日中午休息,走出公司到周邊一個Mall去溜達,看到在走廊上擺滿了由各種罐頭搭製的藝術品,很有創意。這些“美味”在超市的貨架上擺放,不顯山露水,可一旦被有心人,通過巧妙的構思,居然打造出如此佳作,遊船,高樓大廈,魔鬼城......
咱邊走邊看邊手拍,晃到一個攤位前,拿起flyer仔細一讀,才知是慈善機構組織的活動,他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帶動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