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早年在北京所住的地區靠近各軍區大院,因而從小學到高中,先後認識不少來自部隊的子弟,有些是同學有些是朋友。當初一起玩耍,沒有什麽特別的感覺,都是能鬧的孩子,混一起耍,與機關大院的孩子沒什麽兩樣。當時最讓人羨慕的是他們身上的國防綠軍裝/帽子/軍挎,那絕對是其父母的特權,文革後期,以藍色為基調的服飾為主之年代,軍服在孩子眼裏非常拉風,因為大街上根本買不到。他們來上學,拉幫結夥,軍綠色,整齊朝氣,十分紮眼。有時之中的朋友送頂軍帽, 咱是感激不盡,更是愛如珍寶-:)
後來走向社會,特別是出國後,又結交了各路朋友,才慢慢發現部隊子弟特質還是十分明顯,隻是起初不覺得或是不在乎罷了 -:)我們考進的高中班裏,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同學是來自周邊部隊大院, 有301/304醫院,空總醫院,總後勤部, 空軍大院、通信兵大院.... 也許父母輩受黨教育“軍民魚水情“,遺傳到他們,那就是自來熟,因而易於交友,也特別愛紮堆。另外周邊大院都是各兵種的總部, 所以不少同學父母都有一定級別,無形中透著“自視清高“, 當然這裏不是指他們高高在上,而是看問題,聊天的話題總是在一個不同的角度, 因為他們的消息的來源不同於咱百姓...
那時結交的同黨,至今還是好友,與他們多年的接觸中,能感受到他們特別仗義,不太斤斤計較, 這也許是過往部隊的供給製高於地方,他們的生活條件一直不錯,不必與我們機關大院的孩子動什麽心眼。此外,由於部隊人員的流動性,部隊孩子特立獨行,做什麽事不必總是拉幫結夥,而是想做就自己做了。我有一個朋友說,他們一家四口,基本都不在家吃飯,父母也不怎麽做飯, 到了飯點, 就各自拿著飯盒到食堂打飯,周末也是如此。
薑文根據王朔的小說拍了個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其中就有部隊大院子弟的影子,那也是較真實反映了文革期間他們生活的一麵。之中反映部隊孩子的優越感的劇情特別真實,他們到那都不在乎,彌漫著"老子天下“的習氣。也許正是他們身上的這些特質, 成人後,到不見得有什麽“大誌“,總體而言,混的應該還不錯, 除了個別靠老子特權圈錢, 自己打出一片天地的不多。這幫人不同於來自小地方或農村的鳳凰子弟,沒有強烈改變命運的動力。
部隊子弟出生成長的經曆"過於"幸福,使得他們相對"平庸",淡於世俗, 但活得有滋有味,到那都有朋友, 很灑脫.........
>>不過北京的大院子弟和其它城市的大院子弟又不一樣。
可能父母的級別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