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篇介紹某著名企業家成功的故事,文中提到父母對其的培養教育及身體力行的影響,隨後一張多年前在天安門拍的全家福插圖讓我突然有一種特別的感觸,倒不是照片拍的有多好,也不是照片上人如何,其實之前類似照片閱過無數均無感,而此時此刻讓我想起去年回國兩次去天安門的經曆....
去年金秋回國趕上國慶,那時北京天安門廣場擺上了花籃,我知道老媽一向對時事上心,就建議要不要到那去走一走,她想想說,挺遠的地方跑一趟要大半天還要查身份證挺麻煩,有點猶豫,我說我人在,很多地方您幾十年都沒去過了,我陪你四處看看多好, 而且現在打個車去很方便。看她遊移不定, 後來就想了個主意, 幹脆我們坐北京大一路公交,從公主墳上車沿長安街看看街景,順道過天安門。老媽聽了就點頭同意。第二天我們按計劃出發,一路走馬觀花,路過天安門時把腦袋伸長睜大雙眼,從廣場西側看到東側,誰知趕上“十一”車上人多,視角受限,看的景致有點“支離破碎”.....天安門還是那個天安門,多了不少水泥鐵柱圍欄,東西兩側安檢查身份之口擁擠不堪。老媽後來告知現在天安門每天晚上9點30收工,10點30 清場。
( 照片取自網上)
十一月中,我們即將返程的前兩個禮拜孩子飛來北京與我們匯合,主要是要探望 grandma and grandpa。 期間問他有什麽計劃, 孩子說想去看看天安門,根據與老媽走一遭的經驗,我建議還是坐 bus 車巡一下即可。次日一早我們出發,那時節遊客少, 車上人人有座,此行可以細細觀看天安門的四麵八方。車一進入天安西長安街口,看到不少持槍的武警和走來走去的保安,還有幾輛一直發動準備時刻啟動的警車,見此讓人一下“緊張”不已。車緩緩駛過天安門,一切盡收眼簾,廣場上遊人稀鬆,大多是外地遊客少有閑散的市民,想來城隍根下百姓誌趣無事“不登三寶殿”。我們在天安門長安街東口下車,主要想讓孩子近距離再瞭望一下,因事先沒打算進廣場都沒帶護照,之後我們就反向前往王府井,到了南池子路口,發現進入居然還要查身份證,噢噢,好在我們坐公交提前下車,否則沒有證件根本無法靠近天安門。
曾幾何在我們成長的年代,去天安門無需任何手續,想去一天24 小時前往如履平地。上小學中學,常常我們唱著 “我愛北京天安門”, 參加學校組織去那裏搞的傳統教育活動,以至我們後來走過路過天安門很無感,隻覺得是長安街的一部分。 不過對北京以外的人來說,這裏還是滿神聖的,能到此一遊,全家拍張合影,幸福的不要不要的。翻看一下我們這一代人及父母一代,不少與家人及朋友和同學的照片都是在天安門。
七六年天安門“四五運動”,我隨著父母懵懵懂懂去廣場,走近紀念碑前看到周邊擺滿花圈,有勇者還往上爬,花圈越摞越高,上麵還掛了不少詩詞。人們如此忙活,咱年幼根本搞不清楚為何, 隻覺得挺熱鬧,時而跟周邊人學著抄了些詩。離開天安門沿西長安街騎車回家路上又見到不少前赴後繼往廣場送花圈的隊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首鋼工人焊了一個巨大的花圈,相當拉風。事件過後,天安門有了不同的意義與政治運動漸漸掛鉤。
記得文革結束“四人幫”倒台後的一次國慶遊行。學校組織我們在電視觀看,期間瞧見大學生在天安門前遊行隊伍突然打出“小平你好”的條幅,讓人看了備受鼓舞, 此行為沒有被幹涉反而倍受點讚。那是一個多麽有希望的年代,同時也預示中國政治舞台開始發生轉變...隨著時間推移進入八九年,“六四”期間我再去天安門一點也不懵懂心裏明明白白人們的訴求,前後去過幾次,體會到運動初期的澎湃及看到後期廣場上大學生搭帳篷安營紮寨一片狼藉,也聞到四處散發的酸臭味道,此刻天安門廣場看上去確實有點不堪。就是大學生讚美的“你好小平”最後不得不動用部隊將大學生一一清出廣場,隨後一直戒嚴近大半年。正可謂“以暴力革命打下江山,也要以暴力革命穩定江山” -:)
自此天安門名震世界,遐邇聞名。我出國的初期,遇有好奇的老外都會提起這三個字,知其有特殊的含義。到江澤民時代, 有法輪功人士在天安門玩自焚,鬧得不亦樂乎。百姓也是有樣學樣,什麽上訪的或受領導不公對待的軍人都紛紛到那裏造勢以期名聲大震。如此隔三差五來一遭,天安門廣場無安寧之日,於是乎周邊就有了現如今的“銅牆鐵壁”, 百姓隻能憑“良民證”擇時進出。
過去對天安門三字沒有細細琢磨其有什麽內涵,大體知它是北京中軸線上一個城池之門,如同永定門和正陽門一般。網查天安門方曉得還有“外垵內和,長治久安“之意, 其實將三字拆開就是“天"下平“安”之門, 可現“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