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Y自然流露Y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19-04-29 08:22:51)

對大多數城市生城市長的人來說,一提到勤勞、淳樸,善良、...往往會不自覺地想到耕耘大地的農民,看看藝術作品,尤其繪畫,一臉皺紋寫滿滄桑歲月的老農,目光堅毅,果敢,善良,再看看村落,山清水秀,豐收的人們透露著簡樸滿足的微笑,還有什麽比這幸福.... 咱也有同樣的一個認知過程,尤其後者,鄉村就是如此簡單。之前說過在咱七八歲時父母去幹校送我們去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2019-04-28 06:42:33)

在公司坐在咱一側的同事是個來自東南亞的華裔,彼此熟悉後聊的話題自然涉及到各個方麵。哥們十八九歲來海外讀書,轉展了不少地方,因而會說的語言不少,如韓語,西班牙語....英語自然不用說,給人的感覺語言能力很強。時間一長就發現,我們這以英語為主的工作生活環境,經過多年的曆練,其英語還是帶有某種口音,他自己到不覺得,還“自以為是”-:)就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最近在CCTV4看了一期多次任春晚總導演黃一鶴的采訪,李穀一作為嘉賓讚許了黃導的豐功偉績的同時,非常感慨當初春晚最火的那些年,有一屆她獨唱加伴唱總共表演了九首歌,按現在的說法是杠杠的霸屏,而現在就完全不同了,熱鬧非凡人山人海的春晚,能九個人唱一首歌就相當不錯,娛樂今夕的變化,讓她也是眼花繚亂,讀不懂看不明..... 這些年中國的巨變改變了人們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父母是南方人,因而從小家裏多以米飯為主,困難時期米麵定量,他們就跟同事交換糧票,這樣保證了南方人的基本生活習慣,當然偶爾也到食堂買饅頭,算是一種調劑吧。由於如此之習慣,上大學搞得咱十分不適應,首先學校米/麵按比例,其次有時老師拖課去食堂晚米飯賣光了,咱隻能“含著淚”啃饅頭。同學們共同的感受是“吃慣大米,吃麵會有餓的感覺,反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常常參與社區活動,因而咱結識不少老外朋友,時間久了有的成為知己,彼此的孩子一起玩耍長大也成了哥們姐們。現在之中不少大學畢業開始工作,甚至有的老外孩子年紀輕輕已步入婚姻的殿堂,相比之下,亞裔的後代也許受父母的影響,步伐慢些,基本是有工作有房有車,才穩穩當當地與情人牽手過日子。 任何事物看來都有法規可循,如“來的快去的也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0)

在做學位論文快結束時,開始著手找工作。有個周末實在無聊就到學校去“努力”順便修改Resume,忙著忙著,有段時間未見的師哥走了進來,於是就一起攀談,說著說去,咱就提到找工一事,哥們一聽就說,他讀大學時所在城市的一個公司正在招我們專業的人。聽此,第二天趕緊忙活....長話短說,經過一番努力最後順利上崗。想來先要感謝師哥不經意的點撥,也慶幸平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8)

朋友中不少夫妻倆是來自國內不同城市和地區,因而回國探望彼此父母或家人要來回跑,費時費腿腳不說,有時人生地不熟,還引發不少有趣之事。愛玩開朗與人自然熟者,到那都不寂寞,與夫妻一方之家打得火熱,還四處跑動,賞光看風景,也是不亦樂乎。而有些性格相反者,加上在國內就不曾一起生活,猛然間湊到一塊,彼此客客氣氣,難免會有些尷尬,一方快樂一方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8)

老爸近來在孩子的鼓勵下,動手撰寫回憶錄,其中的章節涉及到了我們成長的年代,讀來感慨萬分。過去這多年,有些經曆已經模糊,淡忘。要不是老人家心細,將過往的一點一滴記錄下來,也許就永遠忘記了-:)老爸特別開辟了一個章節,記錄了文革時我們十歲左右,發生在自身及與孩子間的一些有趣經曆。那時他由於海外關係,被另類使用,因而革命的熱情極高,工作愈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0)

與人交流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活動,有人很會聊天,跟這些人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一個話題的展開自然天成,可深可淺,彼此交互令人愉快,有無盡的話題可以深入。有時情況正好相反,禍從口出,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來說去,與人說話聊天,絕對一門藝術。在交流過程中,能聊會聊的,一定加有不少的幽默和玩笑以調劑氣氛,以拉近與交流對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2)

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為了生存,人們常常要麵對這個問題,估計後者是大多數人的答案,若工作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快樂之人,應該是幸福之幸福了。見過也聽過周邊不少人抱怨,上班是“亞曆山大",幹不完的工作,受不完的氣,更主要的是自身價值得不到體現和應有的承認,他們說工作就是為掙那“三瓜倆棗”。當然之中每人情況不同,不好一概而論,但不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4)
[<<]
[36]
[37]
[38]
[39]
[4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