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為了生存,人們常常要麵對這個問題,估計後者是大多數人的答案,若工作能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快樂之人,應該是幸福之幸福了。見過也聽過周邊不少人抱怨,上班是“亞曆山大", 幹不完的工作,受不完的氣,更主要的是自身價值得不到體現和應有的承認,他們說工作就是為掙那“三瓜倆棗”。當然之中每人情況不同,不好一概而論,但不少人會說, 那工作不是他們想做的,都是不得已而為之。
現實恐怕就是如此殘酷,人的興趣和愛好通常不會成為掙錢的工作,自己的特長就是隻能是一個“玩”字,下了班刷耍一耍而已,或是在朋友圈或論壇或社區展示一下,得些點讚滿足一下虛榮心罷了。大部分人都是靠著後期大學或什麽專業學校學的雜七雜八的技能, 選擇一個社會可提供的崗位,工作掙錢養家,而對於那些堅守自己興趣而活的人,絕大多數是生計難保-:)
孩子七八歲時,在咱的“壓力”下選學了小提琴,為了他能上心且學得有些興趣,就在朋友的推薦下,找到了本地交響樂團的首席做老師。開課那天,我按地址左轉右轉在 downtown 附近找到其住處,一所十分陳舊的小屋,也許是藝術家,室內打理的並不是那麽“藝術”, 進到她書房,看到幾把小提琴還有不少琴譜,而牆的另一側,一個架子上排滿花花綠綠的小瓶子, 不知什麽東東,初來咋打,不好多問。之後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音樂啟蒙,我們讓孩子學也就是希望他全麵發展,從沒想過將來拉琴當“飯”吃......
孩子學了一短時間,在老師的有效指導下,也可表演幾首曲子, 這讓我們家長倍感高興。 有天我們夫婦倆送孩子上課, 順便買點小禮物去麵謝,到她家與這位當首席的老師聊起來, 大家談的挺投機,咱就看著那些小瓶子問那是做什麽用的, 老師說”拉琴是她的生命,也是終身愛好,可演出是合同製,一年下來工作不飽滿, 不得已她早年學習配非處方藥,這是她的另一份工作“, 原來如此.......
我新近認識一個拍戲的朋友,常能在一些有亞洲麵孔的電視劇裏見到其身影,哥們為人隨和,所以每次碰麵都能聊的很開心,慢慢咱了解到,他是本地戲劇科班出身,學的是”莎“劇的表演方式,哥們十分熱愛表演,早年演了不少舞台劇,後來進入影視行業,可是由於有一張亞洲臉, 戲路受限,時常無事可做,生活也受到影響, 不得已後來就兼職開出租,有戲拍戲,無戲開車....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工作愛好亦兼得不易,社會也不能給每個人提供如此寬厚的機會, 因而對芸芸眾生, 都是要先養活自己, 才能談到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