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城市生城市長的人來說,一提到勤勞、淳樸, 善良、...往往會不自覺地想到耕耘大地的農民,看看藝術作品,尤其繪畫,一臉皺紋寫滿滄桑歲月的老農,目光堅毅,果敢,善良,再看看村落,山清水秀,豐收的人們透露著簡樸滿足的微笑,還有什麽比這幸福....
咱也有同樣的一個認知過程,尤其後者,鄉村就是如此簡單。之前說過在咱七八歲時父母去幹校送我們去外婆住的鄉下,前後生活三年,那會不音事世俗不曉是非,留下的都是美好印象:每到一處鄉民都叫咱北京來的娃,友好和善,雖說那個年代物質匱乏,村民不見得有多大的不滿,集體出工集體收工,相當平凡的生活,沒電靠油燈,沒自來水靠井水,生活簡單淳樸......
八十年代初的一個暑期,剛上大學的咱與堂兄利用假期沿著京滬線遊玩了不少地方,最後一站回到我們的祖地--廣東梅縣,一個客家人群居之地,那裏四麵環山,可耕之地稀少,大部分村落就在山澗之間,遠遠望去灰灰的石頭山遠非青山綠水,見此多少也明白了為什麽我們祖輩由於戰亂流落客居於這“蠻荒”之地,葉劍英的家鄉就離咱老家不遠。
來自北京的我們到了家鄉,絕對稀客,鄉親熱情款待之餘,說起本家族人們的生活,從中了解到,小小村落有兩大姓, 彼此矛盾重重,尤其文革期間,誰當權誰受益,兩姓年輕人通婚不易....而本族人之間,由於家境不同,難免不上牙碰下牙,時常有利益衝突。八十年代初,沒有什麽娛樂,村裏人吃完晚飯,就紮堆東家長西家短,也不避諱遠方來的我們......
如此家鄉走一遭,對最純潔之地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完全顛覆了七八歲時留給咱的鄉村美好。過往的印象或是人們對遙遠地域的認知,都是相信文人騷客藝術化的想象和美化,而實際中它們與現實生活或城裏生活沒有什麽兩樣: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有家的地方就有爭吵
有群的地方就有爭執
有國的地方就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