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博文
(2010-03-13 13:44:24)
老是聽說政府要求工作人員之間不要稱官職而是互稱同誌,聯想到一些事。人與人之間的稱呼,原本是個相互辯認的記號,不同社會不同時代不同層次自然有所不同,各自帶著“階級烙印”。這遠的咱就不說了。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也都是些文人,他們相互的稱呼也脫離不了書卷氣:某某兄某某先生等等。進入戰爭年代了,都成了軍人了,打仗的時候軍令如山倒,上下級職務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3-10 15:46:46)
父親在1948年底有個選擇,去台灣還是回老家?
當時父親上海服務於一家修船公司,薪金不錯,因為是技術活,老板相當地器重父親.淮海戰役明顯的結果使得老板決定遷公司,公司搬到菲律賓但船開往台灣,之所以公司不遷台灣是有原因的,當時的局勢對國民黨非常不利,很多人都認為國民黨是肯定不行了,跑哪兒也沒用,去了台灣共產黨還是會打過去的,那時候再往哪兒跑?吃技術飯的人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0-03-08 15:44:23)
全國政協委員倪萍很自豪“在大的會議上舉手表決時我從來沒有反對過或棄權過”。倪萍說自己熱愛這個國家,從不棄權。她認為目前這個階段,“要是你想不出比它更高的招,你就應該擁護”。
看到這條消息,心裏不是滋味.這對倪萍是貶還是褒呢?
若是說從未棄過權,那至少說明她在用腦子想事情-無論讚成還是反對.可從未反對過,那到底是真的全部讚成還是不能反對或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5)
我雖非出生於上海,可一歲多就全家搬到了上海,我的成長和所謂"世界觀"的形成,是在上海完成的吧,所以上海才是我真正的家鄉,到哪兒都是"去",隻有到上海才說成"回".
一日與其他上海籍朋友聊天,突然想起問他們:改革開放前,南京路那些大百貨公司早上等開門的都有些什麽人?
回答一大堆,說什麽的都,說是等開門買便宜貨,外地來滬人員趕緊買了東西好去車站碼頭回家,說來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0-02-22 14:44:27)
我這個人在飲食上是又懶又勤快,挺愛煮飯燒菜的,可吃起東西就懶了,吃魚是隻吃海魚因為肉厚,河魚刺太多嫌煩。蝦呢,那蝦仁多帶勁啊,一口咬下去幹幹脆脆,哪像帶頭大蝦剝的時間比吃的時間還多,不過癮。內子嗜海鮮,凡要啃要剝者均屬上乘,這也包括雞爪鴨脖甚麼的。見我偷懶而不吃魚蝦,出於對老公的疼愛,每每專門剝了給我,要老婆侍侯著吃蝦,似乎怪怪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0-02-15 15:52:11)
看到一篇文章及一些評論,頗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說到文革前的少年宮,相信那時在大城市的青少年印像都很深,不知道中小城市有沒有.說不想去是假,由於種種原因而去不成是真.
有如評論之一說到,你得過幾關方有可能去得成,班主任少先隊員輔導員是學校的兩關,至於少年宮方麵則不是學生直接麵對的就說不清了.
先說班主任,小學的班主任權利極大,她(大多數小學教師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286]
[287]
[288]
[289]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