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載: 吳忍畊:伴隨新中國成長的工業人才搖籃——哈工大的60年

(2024-05-31 09:31:50) 下一個

作者應該能把這張照片裏的人, 一一說清是誰,應該就是第一手資料,並非孤證。

至於文章把哈工大的特殊地位的由來, 說得十分清楚,就因為最早是俄語教學,有原俄羅斯今(解放初期)蘇聯的強大基因,比較其他大學,哪怕是國立的,除極少數如同濟的德語震旦的法語,都是以英語為主要外語甚至主要教學語言,在一切向蘇聯學習的環境中,把哈工大列為重點, 也是情理之中的-轉載者

 

標誌我國工業人才教育起步的一張老照片:1955年校領導和蘇聯專家與機械係55屆畢業生合影留念

第一排左起:李家寶(機械係主任),呂學波(校黨委副書記),馬大猷(教務長),卡布欽科(鍛壓),阿特拉申科(管理),高鐵(副校長),李昌(校長),謝普欽(零件),包布利科(機製),邱納也夫(鑄造),赫利科夫(機床),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刀具)

第二排左起:劉有漢、許守亷、馮曉曾、任天慶、湯生業、宋萬良、陳秉二、袁盛治、潘忠正、何啟蕃、葉琪根、王膺福、朱日璋、費開、劉患生

第三排左起:翟東升、孫序樑、譚以津、薑佩新、吳錫友、薑以宏、徐溥滋、 項 富 、葉文柄 、黃善鈞 、孫延明、王煥德

第四排左起:曹 鵾、侯作勳、魏從武、黃家寶、李樹文 、楊榮福 、特木爾巴圖、穆世昌、陳墨耕、唐克嶸

提起老照片的起因

李慶春老師給我寄來這張老照片,信中寫道:

吳忍畊:你好!

你是位熱心腸的老教師,我這裏保存一張非常珍貴的老照片發給你,是55屆機械係畢業生與校領導和蘇聯專家的合影。上世紀90年代我去莫斯科參加國際會議,探望鑄造專家邱納也夫時他送給我的,我將這照片刊登在我主編的《哈工大鑄造專業發展曆程》一書,2007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圖中任天慶(二排左4),唐克榮(後排右2),陳墨耕(後排右3)留在鑄造教研室工作。

請你將此照片轉發給55屆機械係畢業的老校友,請他們將每個人的姓名標出來,留給校博物館,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李慶春於1952年機械係畢業,1954年鑄造研究生畢業,是中國鑄造教育事業奠基人,他建議識別老照片中55屆機械係37名老同學的任務,喜由榮國浚、曹 鵾、譚以津等學長熱情參與,全部如數認識了。正如國浚所言:

如此看來,此項工作完成了。感謝各位做了一件好事。我心裏覺得很痛快!不由得說道:母校真好!師恩難忘!同窗情深!友誼長存!祝各位健康長壽!

為什麽說這張老照片非常珍貴

為什麽說這張老照片非常珍貴,因為照片標誌著我國工業人才教育起步那一段曆史年代。馬洪舒在《風雨哈工大》一書中對這段曆史做了詳細的闡述。筆者摘錄一些段落來說明。

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黨組《關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改進計劃”的報告》上報中央。中央政治局毛澤東、朱德、陳雲、李富春同誌先後傳閱過教育部黨組報告。劉少奇同誌代表黨中央對哈工大辦學方針作了重要批示,並委托李富春副總理辦理。劉少奇同誌在批示中著重指出:“辦好這樣一個大學,很有必要。”“改進計劃”進一步確定了哈工大的辦學方針和任務是:“仿效蘇聯工業大學的辦法,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具體辦法是每年抽調各大學理工學院講師、助教和教授共150名,入哈工大參加教學研究組,在蘇聯教授幫助下研究深造,以代替派大批學生去蘇聯留學的辦法來提高國內大學理工科師資水平。“改進計劃”對哈工大科係的設置作了明確指示。

1951至1957年末,哈工大先後聘請了古林、克雷洛夫、羅日傑士特文斯基、卡崗和馬依奧羅夫等5批62位蘇聯專家和3名捷克專家來校工作。1957年以後,又聘請12位蘇聯專家,至1960年,哈工大共聘請77名外國專家在校工作。

哈工大是全國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學習蘇聯先進科學技術、先進教學經驗的。1951至1957年,蘇聯專家直接培養或指導結業共608人(研究生班結業235人,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本校五年製畢業生373人)。

由於哈工大的教學製度是通過學習蘇聯高等教育經驗建立起來的,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由專家指導,教師隊伍主要由蘇聯專家培養出來的青年教師組成,同時也由於哈工大從創辦以來長期以俄語教學,積累了豐富的俄語教學經驗、教學方法和教材資料等,這些都是哈工大能夠很快地應用蘇聯辦學經驗的有利條件。

1956年1月30日,學校舉行隆重儀式,高鐵副校長代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贈予哈工大蘇聯專家組組長羅日傑士特斯文斯基“中蘇友誼紀念章”,代表高等教育部楊秀峰部長贈送了感謝狀。(見照片中前排右一:羅日傑士特斯文斯基)

1951年5月,政務院第85次會議批準教育部長馬敘倫在會上所作的《教育工作報告》。報告指出:“要大力加強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從此,哈工大承擔起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推動我國改革舊教育製度的使命。

蘇聯專家幫助哈工大培養研究生和進修教師,為學校的改建和擴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籌備設立研究生班。

第二,蘇聯專家來校開始培養研究生。

第三,研究生在學習中參加教研室的改造與新建工作。

第四,研究生邊學習專業知識邊掌握教學過程。

第五,協助工礦企業解決生產上的技術問題,對生產單位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是學校開展科學研究工作良好的開端。

第六,及時交流學習蘇聯教學與科技的經驗,舉辦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會議。

蘇聯專家指導教師進行科研 圖片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官網

這張照片的說明,應該是”以訛傳訛“的了-轉載者

 1954年,教育部楊秀峰副部長指出“哈爾濱工業大學已基本上改造成為采用蘇聯先進教學製度的新型大學,這一點應該肯定。哈爾濱工業大學是起了旗幟作用,全國高等學校也承認。今後要擔負起培養忠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高等工業學校師資的重任,還應深入地學習和創造性地運用蘇聯高等工業學校的經驗,以指導其他高等學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對全國高等工業學校的教學改革也應起指導作用。”

1956年,哈工大發展成為土木、機械製造、電機、機械工藝、工程經濟、儀器製造、動力機械七個係,27個專業的多科性工業大學。

哈工大成為國防工業大學

1958年9月1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誌來哈工大視察。和小平同誌一起來校視察的有中共中央政洽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同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李雪峰、劉瀾濤、楊尚昆同誌,中共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蔡暢同誌以及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趙爾陸等同誌和省市委領導同誌。

小平同誌一貫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為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傾注了畢生心血。他特別關心知識分子的成長,關心教師隊伍的建設。在聽取李昌同誌匯報過程中,小平同誌問“教師的情況怎麽樣?”

李昌同誌說:“基本上是蘇聯專家培養的青年教師。”

小平同誌又問:“平均年齡......"。

“30歲以下”。李昌同誌答道。

“年輕,好啊!”小平同誌高興地稱讚道,室內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中央領導同誌來到校機械製造廠,參觀了機床加工車間。

小平同誌問廠長李樹毅:“這個工廠有多少人?"

“固定工人有175人,同學參加勞動的 1061人。”李樹毅答道。

小平同誌笑了笑,對李校長說:“按照馬克思的標準,這是個大廠囉!"

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來到正在研製的專用電子計算機旁,聽見這台計算機正在講話:“犯規啦!”、“請您走!”講解員講解道:“這台專用電子計算機能夠下棋。性能如果好,最好的棋手也下不過它,而且每逢擺好棋子時,它會自動地說‘請您走!’當你犯規時,它會立即說‘犯規啦!'......”這時,全場大笑。

小平同誌問道:“你們同它下過棋嗎?”

“沒有,還沒有調整好。”一個教師回答。

“什麽時候能調整好?”小平同誌關心地問。

“‘十一’以前,我們準備拿到北京獻禮。”

“那太好了!”小平同誌顯得特別高興。

小平同誌來校視察。他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度敏感和對教育事業極端負責的精神對李昌校長說:

大廠大校要關心國家命運,高等學校要成為突破科學技術的基點之一。

還說:

隻搞勤工儉學,不搞尖端,就是生產一個億,也不算完成任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