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當年少年宮
(2010-02-15 15:52:11)
下一個
看到一篇文章及一些評論, 頗有些想法, 不吐不快.
說到文革前的少年宮, 相信那時在大城市的青少年印像都很深, 不知道中小城市有沒有. 說不想去是假, 由於種種原因而去不成是真.
有如評論之一說到, 你得過幾關方有可能去得成, 班主任少先隊員輔導員是學校的兩關, 至於少年宮方麵則不是學生直接麵對的就說不清了.
先說班主任, 小學的班主任權利極大, 她(大多數小學教師好象是女性吧)不喜歡你, 啥也別說, 可老師喜歡有些什麽標準呢? 成份自然很重要, 若哪位的父親是鎮壓的, 那班主任心存同情也不趕多吭聲呀; 長相至少要一般, 歪瓜裂棗的話, 三代貧農血統工人也很難得到老師的喜歡, 哪怕是烈士子弟總還是得長得周周一些才好; 成績也是一方麵, 考五門三個紅燈的人真得很難使人喜歡, 除非老爸是市委領導老媽是教育局副局長什麽的; 人還得幹幹淨淨, 兩條黃龍鼻涕老掛臉上,你要老師怎麽喜歡?
那時候後門好像真的不太多, 領導幹部們的確很忙,一般管不到這些, 而那時很多幹部來自農村, 教育程度也不高, 對子女的這類現在稱為"才藝"壓根不在乎, 又除非老媽受過教育才可能去找學校張羅.
這麽七扣八扣, 能出學校門去參加少年宮"考試:的就不多了, 到了少年宮我相信是會考一下, 考合唱對你要是五音不全還是沒人要, 腿腳不得勁也別去報舞蹈隊, 再三下五除二, 真正最後在少年宮參加活動的不就隻剩下那麽些不到百分之一二的嗎? 和特權關係不是很大, 要說什麽樣的子女要占便宜呢? 還是知識分子.
一則知識分子比較重視子女全麵發展, 二則知識分子本身就有可能有某些特殊才藝, 尤其文藝團體的子女多的學校, 孩子就更容易進少年宮參加這項那項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