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工開物一書中說菽為豆,凡為鼓、為醬、為腐,皆大豆中取質焉。在醬油出現之前中國人是用豆豉來增加食物的鮮味,豆豉還有一個近親的就是納豆,這個詞是日文natto的音譯詞,最近國內流行起來的叫法。其實湖南的臘八豆,製作方法跟納豆的製作方法類似,也是將黃豆蒸過之後再令其發酵產生黏稠感,可以做醬也可以配菜炒,有種特殊的香味,異常鮮美。
藍婆婆感興趣[
閱讀全文]

紅樓夢第六十回寫到了“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來茯苓霜”,這裏麵四樣物件都是美容養顏的。其中茯苓除了有美容功能之外還有增強免疫力的養生功能。
北京有道傳統的滋補美食叫做茯苓餅,也是慈禧晚年喜歡的一種糕點。不知道是不是受蘇軾的《東坡雜記》中“常食茯苓,麵若處子”的影響。
不過製作茯苓餅需要有特殊的工具才能做好,所以今天[
閱讀全文]

昨天看粵菜好功夫新學到一個食材的名稱,就是竹絲雞。
不過我要是說烏骨雞,上海同學們都知道這是什麽。竹絲雞就是烏骨雞,是廣東人常用的說法。
上次我提到其實很多食物都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叫法不同會給人帶來混淆。正如麵窩一樣,武漢人稱之為麵窩,湖南人稱之為蔥油餅,福建人也吃類似的早餐,不過稱之為油餅。
不管怎麽稱呼,這個早點是深受大家喜[
閱讀全文]

呼斯楞版本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正是那些往日時光
雖然窮得隻剩下快樂
身上穿著舊衣裳
海拉爾多雪的冬天
傳來三套車的歌唱
伊敏河旁溫柔的夏夜
手風琴聲在飄蕩
如今我們變了模樣
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隻要想起往日時光
你的眼睛就會發亮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還是那些往日時光
朋友們舉起了啤酒
桌上隻有半根香腸
我們[
閱讀全文]

今天這道美食還是與慈禧有關。
話說有一次禦廚和民間廚子比賽,慈禧出了一道題,她想吃一道看著焦黃、入口爽滑、不用嚼就能咽的食物。來自河南安陽的廚子用綠豆澱粉、雞蛋黃、糖混合一起然後加上豬油香油慢慢煸炒,最後給慈禧呈上一盤色澤黃潤、香氣撲鼻的雞蛋餅。慈溪嚐完之後覺得軟香油潤,非常喜歡,就問廚師這道菜的名字,廚師說因為它不沾盤子、不沾筷[
閱讀全文]

Accn同學說在她居住的地方找不到糖油餅,藍婆婆想了想其實我住的地方也沒有。
糖油餅的記憶在腦海裏真是久遠,遠到以至於忘記它的味道。
原來以為簡單的早餐沒想到做起來卻十分需要耐心。
今天早上的第三次實驗終於得到了心目中的糖油餅。
剛出爐的糖油餅的香味充滿了整個房間帶著甜蜜的氣息。咬一口,糖皮經過高溫炸製後變得又酥又甜,配著豆腐腦吃,一[
閱讀全文]

香糯紅肉荷葉卷
慢火燉出潤又軟
入口如嚐瓊脂羹
味美方恨酒量淺
當這濃鬱的香氣撲鼻而來的那一刻,我終於明白為什麽蘇東坡的方子能流傳千古,他能被稱為宋朝的“民間食神”。
一道經典的菜肴調味無需太多,搭配好和火候掌握好是成功的關鍵。
東坡燉肉完全體現出蘇東坡對豬肉烹調法的獨特見解: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
閱讀全文]

春日的暖陽之下,嚐一口小酥點喝一口花茶,身心愉悅,花開在心裏。
看著這一圈一圈的抹茶綠在手尖上蕩漾開來真是有一種創作的享受感,花開在手中。
院子裏的菠蘿草莓綻放出希望,花開在期待。
不一樣的風情挑戰了自我,花開在身上。
春風拂麵青絲揚,花開在我在的地方。
祝大家周五愉快!
[
閱讀全文]

古早是什麽意思呢?是令人懷念的意思,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在一個台灣美食頻道中,原來以為是原汁原味,其實不然,是跟記憶有關。
閩南人也用古早這一詞來形容有些曆史的東西。
seattleWA同學記憶中的麵茶跟藍婆婆記憶中的麵茶是不一樣的。京津人喝的麵茶是鹹味的。食材是用糜子麵。糜子麵熬好後澆上調好的芝麻醬,最後撒上芝麻鹽。冬天的時候來上一碗,那種芝[
閱讀全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製菜要割正、得醬、不可失飪;對黴壞、腐爛、色惡,不時的食物皆不可食。這些都是孔子在《論語·鄉黨篇》中的論述,曆來作為評論飲食的名言。
我想孔夫子要是穿越到現在,肯定也是一位美食評論大咖。
魯菜是曆史最悠久的菜係,我個人認為魯菜的發展跟孔子家族史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孔府,可以說是中國曆史最悠久,也是[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