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8-10-17 21:36:32)

山的追憶
之一
好長時間我曾被一支歌所感動,那支歌的名字叫《北國之春》,“城裏不知季節已變換……”的確,久居在這樣一個無山無水的城市裏,我的四季感覺已經遲鈍了,麻木了。於是常常讓我想起童年呆過的林區小鎮來……
春天,不等山上的白雪融化盡,朝陽山坡上的達紫香和岩石峰縫中的達紫香就悄悄地爭相開放了。山上化來的雪水載著亮晶晶太陽光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8-10-17 21:33:52)
大醬東北人不解的情結
  說到東北的吃,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豬肉燉粉條、酸菜血腸。雖說家常,但東北人常年累月供在飯桌上的卻是大醬。
  大醬是山東人“闖關東”時帶到關外的,眾多的山東人後裔在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種植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豆,並把山東人愛吃的大蔥蘸大醬的習俗發揚光大,不僅蘸大蔥,籮卜、辣椒、茄子、土豆、白菜……無所不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0-17 21:33:03)
東北人的最愛——酸菜
我喜歡東北酸菜,喜歡酸菜的酸而香,那種香與眾不同,像東北人一樣,帶著粗獷的氣息。酸菜可燉、可炒、可涼拌,還可以包餃子、包包子、作湯。到了冬天,東北人一天三頓離不開酸菜。他們最愛吃的是燉酸菜,把酸菜切成細絲,加進粉條,凍豆腐、薄薄的大肉片(最好是帶點肥的),燉出來的菜香味撲鼻,越吃越香。
說是東北的酸菜,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0-17 21:31:47)

東北人為什麽挨罵?
  南方我去得不多,也就十來次,還來去匆匆;北方去得也不多,如果出山海關就算,也就六七次,還主要以遊玩為主。但其中有幾次卻很深入,印象也很深,所以有一些感慨。我這麽說,倒不是我的官大,深入到了基層,而是說,接觸到了最最普通的老百姓,而不單單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停車拍照回來一問什麽都不知道”那一類。比如,我在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歧視人和被人歧視的中國人
北京讓我喘不過氣
我1955年出生在東北長春市,在城裏長到16歲下鄉,後來到東北另外一個城市當會計,24歲第一次踏入山海關到北京讀大學,一直讀到研究生畢業,31歲從北京到廣東謀職,33歲到香港做生意至今,現已45歲。從東北出來就離老家越走越遠,越走越靠海,越走經濟越發達,越走越受歧視,越走還越想走,現在居然把家搬到澳洲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0-17 21:27:02)
憑什麽看不起東北人
這是那天我看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報道中,說什麽東北人如何如何的文章,我當時真的很生氣,就寫了幾句,請不要見笑。
看了這個標題,我的感想頗多,不是東北人怎麽了,而是政策、環境、曆史、價值等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是偏見導致的人文思維的逆向反應;是計劃經濟的受害群體,是政策偏移的必然結果,大家想想看,建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8-10-17 21:26:17)

是誰在罵東北人?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隆重推出了《笑傲江湖》,青城派出來的時候清一色的草裙。就一個電視劇嗎,其實本來沒什麽,但是就是被侃爺們給在民間的肥沃土壤裏給發揚光大了。妖魔四川人的運動剛有點偃旗息鼓,另外一個倒黴蛋——河南人又被拎出來遭受“民間”話語強奸。河南人怎麽樣,河南人如何,話是一句好的沒有,極盡諷刺挖苦的能事。到最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重傳統要麵子東北人和他們的城市
  任憑社會起起落落,東北人性格依舊。時間到了上個世紀的90年代,東北人恍然醒悟,開始為自己好好打造未來。沈陽、大連、哈爾濱等相繼提出建設國際性城市的構想。在文化磁場的輻射力上,誰將成為這一寒地城市群的中心呢…
  有人戲言:上個世紀從東北“出口”到關內的隻有兩樣東西,張作霖的口頭語“媽個巴子”和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東北人,你們還期待什麽?
  當一位東北官員在今次“兩會”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大談“解放思想”與“實現以公有製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並存”的重要意義時,有記者感歎道:都是國家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探討清楚的問題,怎麽東北人還在探討?
  其實,在我們身臨東北地區後,會發現許多類似的情況與現象:政府帶著企業到處招商,學生就業仍舊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觀念是東北人最大的禁錮
   沈陽市政府顧問、東北大學副教授姚天衝認為,長期運行的計劃經濟體製使東北人轉變觀念難,從而使人們產生了體製依賴綜合症。
   他說,沈陽是最後走出計劃體製的城市。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多年中,沈陽於計劃體製受惠很多,在走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型過程中,沈陽於計劃體製又受害不淺。其中最大的受害,就是人們對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
[6]
[7]
[8]
[9]
[10]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