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博文
(2005-09-16 17:16:06)
到Berkeley的第二天早上,和每次到加州一樣,帶著孩子們到父親的墓地掃墓獻花。
父親的墓地座落在風景秀麗的Berkeley山上,背依青山,麵向海灣。雄偉的金門大橋,在正前方海天連接處,劃出了一道美麗的彩虹。左右兩邊參天的常青鬆柏,象堅實的屏障,把墓地從爭紛的塵世中隔絕開來,寧靜、幽雅,猶如仙境。十年前,從不迷信的父親,一下子看中了這塊他認為風水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因為休假,和文化走廊告別了一個多月。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去了很多的地方,玩得開心愉快。無論是在Berkeley與親人團聚,或是在華盛頓州海灘與好友大嚼海鮮,還是在多倫多與兒子依依惜別,每一段時光都留下了難忘的記憶。然而感受最深的,也是最令我歡欣的,還是與兒子的朝夕相處,
去年秋天,兒子離家上了大學。當時他剛剛十七歲,是同屆學生中最小的一個。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船兄寫了讀紅樓第四十回的新作[問渠哪得清如許],寫得很出色。批判了“保守、頑固、不思創新的舊、惡勢力”,主要是對“那些富貴之人對劉姥姥的酒令嘲笑和鄙夷”的有感而發。拜讀後深有感觸,也引起了我就劉姥姥的酒令發表些感想的興趣。用以下短文為船兄作和。
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劉姥姥被強迫作酒令。因為是想作弄劉姥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在上篇文章中,介紹了劉心武將秦可卿做為研究紅樓的核心,並由此創立了“秦學”。
劉心武認為秦可卿的創作原型是康熙廢太子胤仍的女兒,為躲避康熙眾皇子爭奪繼
承權而對胤仍一家的迫害,藏匿與曹家。疑竇多端的前十三回就是圍繞這這個主題
展開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介紹劉心武筆下的可卿之死與乾隆初年皇族爭鬥的關
連,及曹家第二次毀滅的真正原[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九十年代中期,研究出現了一個新領域,即對紅樓十二釵之一的秦可卿
的集中研究。領頭的人物是著名的小說家劉心武,而他則把自己的研究稱之為“秦
學”。
事實上,紅學家們對秦可卿的興趣,發生在二十年代胡適先生發現“甲戌本”後。
主要是“甲戌本”中含有許多與秦可卿有關的特殊批語和不同於任何版本的“秦可
卿淫喪天香樓”回目。秦可卿是十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上回談了程偉元和高鶚為紅樓夢作的序,這回談曹雪芹自己寫的序。
1927年,胡適先生買到了<<紅樓夢>>的一個手抄殘本,(這次是真的買到的,有收
藏者和提供者真名實姓,不像程偉元,是從“鼓擔”上找到的)。這個殘本叫<<脂硯
齋重評石頭記>>,因殘本中有這樣一句話,“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紅學家們遂將它稱之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隨著紅樓夢研究的深入化和廣泛化,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僅對<<紅樓夢>>本身,而且
對紅樓夢的考證有了了解和研究,包括對各類版本的研究。而對紅樓夢的版本研
究,一直是紅學眾多研究方麵的重要一環。從胡適先生發現脂硯齋甲戌本到現在,
專家們將各類版本大致分為兩大係統。一是全書一百二十回,以附有程偉元序的<程
甲本>為代表的<<紅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5-07-14 19:57:28)
在文化走廊讀文章,經常被一些網友的詼諧調侃逗得捧腹大笑。講老實話,我從心底佩服他們運用語言的技巧。看自己寫的東西,總感到是溫吞吞、灰茫茫的;嚴肅有餘,生猛不足。當然,朋友們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不必也不該東施效顰。道理是對的,但我還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活潑許多。
要把文章寫活潑,就要掌握運用語言的技巧。而這種技巧,是同日常的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5-07-09 14:08:29)
這些天身體不適,在家休息。閑了下來,沒事可做,就想聽歌。聽了兩遍很喜愛的
(PhantomofTheOpera),有點膩了;對新歌又沒太大的興趣,自
然是翻翻老古董。突然眼前一亮,啊,<漁光曲>,久違了。過了把癮,連聽了幾遍,邊聽邊回憶邊想,竟把這篇短文給想出來了。<漁光曲>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歌。1934年由安娥作詞,任光譜曲而成。
電影是由中國第一代名導演蔡楚[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在一文中曾引用過劉禹錫的詩句“懷舊空吟聞笛賦”,一位
朋友問我可不可以談談劉禹錫,我當即就答應了他。可後來卻先寫了的
有關文章,又和一位網友遊戲了一回筆墨。接著是出去旅遊,回來後病得一塌糊塗。
就把答應這位朋友的事撂置了很久,真感到很不好意思。在這裏先深表一下歉意,
再進入正題。
劉禹錫是唐朝中葉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政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46]
[47]
[48]
[49]
[5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