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癡史迷

挖紅樓,侃文史,走天下
個人資料
史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976年燕山石化的直升飛機墜毀事故

(2017-04-08 01:16:31) 下一個

1976年,在所有中國人的記憶裏, 是個大事頻發的年成。 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燕山石化區的人們來說,比其它地區的人又有更多的事要麵對, 其中一個是30萬噸乙烯的建成和投產, 另一個是乙烯火炬頭更換時發生的震驚全工區的直升飛機墜毀重大事故。

燕山石化的30萬噸乙烯裝置, 是我國自文革以來進口的最大的成套化工裝置。 嚴格地說, 是整個一個工廠, 即石化總廠下的前進化工廠。 我當時工作的公司, 承擔了該廠化工設備的主體安裝。所以, 從74年底, 到75年全年, 我們是在乙烯工地上度過的。

1976年初投產後,經過半年多的運轉,發現兩個大問題, 一個是裂解爐的漏氣, 釀成事故; 另一個是燃燒可燃廢氣大火炬塔上的燃燒頭被燒毀,使火炬不能正常燃燒 。日方承認是設備的質量問題, 同意更換。 但怎樣更換, 卻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乙烯的火炬塔120米高, 像是前進廠的旗杆; 燃燒的火炬,方圓十幾公裏, 遠遠都能看到。當初建廠時, 燃燒頭是先被安裝在火炬塔上後, 再整體吊裝的。 可現在要把燃燒頭拆下來, 怎麽拆,誰都沒主意。 火炬頭重三噸,中國當時沒有起重臂長達到120米高同時又能吊得起3噸重的可移動吊車。 據說開始時有兩個方案。 方案一是在火炬塔旁搭建120米高的起重鋼架,方案二是把整個火炬塔放倒(是當年豎立的反過程)。但兩個方案都是很耗工期, 很費材料,和當時急於完成檢修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這時, 參與運行和檢修的日方人員, 提出了他們的意見: 說在日本, 這個工作是由可承載重物的直升飛機來完成的, 比建個起重鋼架或放倒火炬簡單多了。這無疑給中方打開了一扇窗口,日本人能做到的, 我們也應該能做。 那時, 中國剛好從法國進口了一架承載5噸的直升飛機, 性能不僅能起重, 還能按要求定點不動5、6 分鍾, 足夠安裝火炬燃燒頭的要求了。據說盡管這架飛機進口時是要用於民用的(當年西方對中國有軍事禁運), 但中國已經把它交付給了海軍使用。 所以最後是由國務院轉到中央軍委, 由當時主持軍委的陳錫聯特批, 才實現了中國第一次直升飛機吊裝。

1976年8月28日, 星期六。 我記得非常清楚這個日子, 因為它是唐山大地震後的整整一個月。整個石化區萬人空巷, 都圍觀在火炬塔周圍, 觀看奇跡。 新搭建的主席台上坐著各方麵的領導人,北京市的, 石化部(燃化部)的, 海軍的, 都來了。 飛機由一個姓王的副團長親自駕駛, 副駕駛是飛行大隊長,連報話和技師都是連級幹部, 可見對這次飛行的重視程度和必勝的信心。我們公司由起重隊負責吊裝, 火炬頂上鬆開鏈接鋼絲繩的最關鍵工作,由隊長郭曉業(後來成為國家級的新長征突擊手)和他的徒弟小劉(和我同年進廠的, 隻能稱他為劉師兄)負責。

第一步, 飛機飛到火炬塔正上方, 降下鋼絲繩, 塔頂人員把預先固定在火炬頭用於起升的鋼絲繩與其鏈接好後, 飛機逐漸把下垂的鋼絲繩收緊, 舊火炬頭慢慢脫離開火炬塔, 升到天空。然後飛到料場, 降下舊火炬頭, 換上新的後,又徐徐升起 。 這太簡單了, 觀看的人們放下了緊張的心, 臉上露出笑容, 喝彩歡笑。

飛機又飛回到大塔的上方, 開始緩慢下降。 當四根穩定鋼絲繩降到火炬頭安裝平麵時, 在那裏等待的8個工人, 從四個角拉住這些鋼絲繩(術語叫晃繩), 以確保火炬頭的中心位置。 隨著起吊主鋼絲繩的下降, 火炬頭落入了固定的位置。 在幾個工人用螺母固定火炬頭的同時, 站在郭曉業頭頂的小劉, 開始鬆開直升飛機下垂的鋼絲繩。 隻要他完成這個步驟, 整個起吊過程就完美地結束了。說起來簡單, 想想在實地工作的狀況: 直升飛機的巨大噪音和風力, 龐然大物壓頂的恐懼感, 靠別人抱住下身的無法自主平衡的艱難, 雙手用來鬆開鏈接而無保護自己可能的危險, 加上半個手腕粗的鋼絲繩的強大扭力。 這些困難是我們這些從未經曆過的人,永生也無法想象的。

按他們的要求, 地麵指揮要求飛機再多下降一點。 飛機就在一點點地下降, 以減少主鋼絲繩上強大的扭力(俗話:別勁)。 從地麵看, 直升飛機的機身, 好像已經降到與火炬頭平齊的位置, 但鋼絲繩依然鏈接著。據在火炬頭平台的幾個師兄弟後來講, 他們已經感到極大的恐慌, 因為離飛機就幾米遠的距離!劉還在頑強地解著鋼絲繩的鏈接。

大概就在他解開鋼絲繩的瞬間(沒有人能在準確地描述那個時間發生的事),飛機突然下降, 機身碰到鋼塔, 發出了響亮的金屬撞擊聲; 緊接著,傳來 連續的金屬撞擊上和眼見的飛機從中部斷開,尾翼轉了90度, 和塔身相撞 然後下落。 機身機頭從水平轉為垂直, 直落在塔邊的土地上, 升起一個火球, 傳來一聲巨響。

這一切, 僅僅發生在數秒之間。 在場的每個人都是極端驚愕和恐懼,直到如今,我的眼睛還能看到當時的場景, 終身難忘。

飛機上的四位軍人, 全部殉職。 劉師兄被旋轉的螺旋槳打中胸腔, 身體幾乎打成兩半。他在最後時刻解開了鋼絲繩的鏈接, 不僅使中國第一次直升飛機吊裝“成功”, 也製止了更多可能的傷害:假如鋼絲繩依然鏈接著,飛機下墜時無論是拉倒火炬頭或倒掛在鋼塔上, 都會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破壞。 他無愧為和平時期的真正英雄。

過往的曆史, 永久的記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