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青鳥在古典文獻中有指上文所屬的鳥圖騰氏族青鳥氏,如:南朝的齊朝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於時青鳥司開,條風發歲。”和南朝的宋朝李長民的《廣汴賦》:“當青鳥之司扉,開條風之研暖。”也有指青色的禽鳥,如: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翔鶤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昭明文選》中江淹《雜體詩效阮籍“詠懷”》:“青鳥海上遊,鸒斯蒿下飛。[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鳥圖騰直到唐代還相當有影響,當時人們仍然認為“孔雀因雷聲而孕”,十孕其九為鳥而一為人。由孔雀卵孵化出人之說,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孔雀圖騰崇拜觀念。鳥圖騰在明清時期還可以見到其殘餘,明朝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方形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黃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大地春回暖氣吹,
踏歌漫步上蘇堤。
微波蕩漾湖光美,
倩影留連岸景奇。
桃灼灼,柳依依,
紅情綠意草萋萋。
聖詩神曲平安夜,
長憶當年抱夢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23 17:48:01)
其一聖誕節
聖誕樹上掛冰淩,
戶戶門前點彩燈。
神曲禮讚平安夜,
合家團聚親情增。
其二元旦
聖誕元旦緊相連,
賀卡張張飛滿天。
先祝快樂節日好,
再祝幸福新一年。
其三情人節
乍暖還寒草未青,
戀人相偎真溫馨。
箭穿愛心丘比特,
手持紅花瓦倫丁。
其四複活節
聖靈複活回人間,
滿目春光四月天。
呼朋喚友郊[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早在洪荒時代,由於自身能力的限製,遠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頂禮膜拜,相信“天人合一”的星宿轉世觀念,借用奇異的事物托生,那是遠古人常用的手法,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各種與大自然萬物相關的圖騰崇拜。到了商部落,神話托生被繼續發揚光大。這回聰明的商部落成員借玄鳥記述本民族的起源,從那個時候開始,鳥就一直在中國文化中處於一個重要的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京劇伴奏是全劇演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自始至終聯係劇情的紐帶,在劇中起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掌握節奏的作用。為京劇伴奏的樂隊稱為“場麵”,有文場和武場之分。武場的樂器主要是“打擊樂”,不僅武戲用,文戲也用。樂器有:(1)單皮,是單麵蒙皮的鼓,打鼓人稱鼓佬,是整個場麵指揮,快慢節奏全由他掌握;(2)大鑼,根據音色、音調分為“三光(虎音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19 17:12:42)

宋代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禽言詩”。禽言詩已不是在詩歌中一般地描寫鳥鳴,而是用擬人化的筆法,把鳥鳴當作人語,立意造型融為一體,具有詼諧含蓄、妙趣橫生的藝術效果。“禽言”並不是鳥類在說在人類的話,而是人類假借鳥類之口,曲折地反映著某種社會狀況。禽言詩一般認為是北宋梅堯臣所首創。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是北宋的一位重要詩人。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8-12-19 17:05:11)
寧願居無竹,
不可食無肉。
無竹人笑俗,
無肉我眉蹙。
精選五花煮,
文火使酥熟。
醬色悅我目,
香氣盈我屋。
饑腸已轆轆,
啟鍋食之速。
提壺斟滿斛,
醉把神仙逐。
久違此壇。龍劍者,食客也,躬逢其盛,食指大動,貢獻紅燒肉一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8-12-17 15:57:56)

  京劇基本上是板腔體,京劇的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黃,過去有人就叫唱京劇為唱皮黃。這個說法不確切,除了京劇之外,有些劇種也用皮黃腔,如漢劇,而且京劇也還有其它一些唱腔。京劇演唱常用的西皮和二黃曲調,是各有特色的。一般的說,西皮的腔調比較高亢、激越、明快、流暢;二黃的腔調比較深沉、渾厚、穩建、舒展。所以,西皮腔適於表現慷慨激昂、熱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業餘戲曲表演愛好者的專用名詞叫做票友,各劇種都有票友,最早出現的票友是昆曲票友,人數最多的是京劇票友。票友集會場所叫做票房,通常以所在地為名,也有用十分典雅的名字。據說票友這個名稱來自雍正的時代。康熙有好幾個兒子都喜愛戲劇,包括雍正,因而有一些善歌的朋友。雍正登基後,念及這些舊雨,發給龍票作為他們的生活費用,但禁止他們和戲班中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6]
[17]
[18]
[19]
[2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