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在古典文獻中有指上文所屬的鳥圖騰氏族青鳥氏,如:南朝的齊朝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於時青鳥司開,條風發歲。” 和南朝的宋朝李長民的《廣汴賦》:“當青鳥之司扉,開條風之研暖。”也有指青色的禽鳥,如: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翔鶤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昭明文選》中江淹《雜體詩 效阮籍“詠懷”》:“青鳥海上遊,鸒斯蒿下飛。” 這裏青鳥就是青色的海鳥;又如李白的《題元丹丘潁陽山居》詩:“益願狎青鳥,拂衣棲江濆。”和清代顧炎武的《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征詩紀之》詩之二:“垣外白榆隨宿列,樹頭青鳥候風翻。”
本文講的青鳥不是現實的禽鳥,而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和西王母的使臣,天之色青,所以青鳥即是天鳥。在中國文化中,青鳥是比鳳凰更古老的一種稱謂,代表吉祥幸福,傳說青鳥是王母娘娘身邊傳遞佳音的使者,她的使命是幫助人類尋找幸福、純潔、自由快樂的天堂。《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二十裏,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晉代郭璞注解說:“三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棲息於此山也。”這裏是說青鳥平時棲息在三危山,它們的工作是為西王母拿取食品。
唐代初期歐陽詢、裴矩、陳叔達等人於唐武德七年 (624)奉敕編纂的一部現存較早的類書《藝文類聚》卷九一引舊題東漢班固的《漢武故事》:“七月七日,上( 漢武帝 )於承華殿 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兩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這個青鳥傳書的故事是說漢武帝時,一天中午時分,忽然有一隻青鳥從西麵飛來,停在殿前。武帝問東方朔這是怎麽回事?東方朔說:“這是西母王想要來。”過一會兒,西王母到了,還有兩隻同樣的青鳥夾侍在她旁邊,後人因此以以“青鳥”為信使的代稱。曆代有不少涉及這一話題的詩文,如:南朝的陳朝伏知道的《為王寬與婦義安主書》:“玉山青鳥,仙使難通。”;唐代李商隱著名的《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南唐中主李璟的詞《攤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清代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San Francisco舊金山)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之四:“但煩青鳥常通訊,貪住蓬萊忘憶家。” 現代歐陽予倩的京劇劇本《人麵桃花》第二場:“聽他言來心煩悶,想不回家萬不能,哪有青鳥傳芳信?”
在《山海經 大荒西經》卻是另一種說法:“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鳥,人麵有發。爰有青鴍、黃鷔、青鳥、黃鳥,其所集者其國亡。” 袁珂(1916—2001)在《山海經校注》中說:“此經之下文‘青鳥、黃鳥’亦即上文‘青鴍、黃鷔’矣。’”青鴍、黃鷔或叫青鳥、黃鳥,古人認為這兩種怪鳥極端不祥,是亡國之兆。傳說兩隻怪鳥都是人麵鳥身,前者長有青色的羽毛、後者長有黃色的羽毛,因此分別被稱為“青鴍”和“黃鷔”,按照袁珂的說法,它們就是青鳥和黃鳥,它們也被稱為“應禍”,據說常常二隻一起飛翔,凡是飛越經過的國家或者停留的國家都會滅亡,這樣傳說中青鳥又變成不祥之鳥。
《精衛填海》是中國遠古神話中最為有名,也是最為感人的故事之一。故事說炎帝的小女兒女娃遊東海溺死後,為了報仇,便化成叫做精衛的小鳥,“常銜西山之山石,以堙於東海”,這裏所說的“西山”的名字叫做發鳩山。這個故事出自《山海經 北山經》:“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炎帝的小女兒名字叫女娃,模樣長得纖秀,性格卻很倔強。姐妹們都喜歡打扮,惟獨她酷愛體育,尤其水上運動,遊泳劃船,跳水衝浪,無一樣不愛,無一樣不精。有一天,女娃沒告訴父親,便一個人駕著一隻小船向東海太陽升起的地方劃去。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風大浪,像山一樣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終被無情的大海吞沒了,永遠回不來了。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隻像烏鴉的小鳥,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所以,人們便叫此鳥為“精衛”。精衛痛恨無情的大海奪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因此,她一刻不停地從她所住的發鳩山上銜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飛,一直飛到東海。她在波濤洶湧的海麵上回翔著,悲鳴著,把石子樹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精衛鍥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願望,宏偉的誌向,受到人們的尊敬。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誌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誌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跡,叫作“精衛誓水處”。
在距離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城西25公裏處,有一座海拔1646.8米的蜿蜒南北,雄偉壯觀的發鳩山。山頭霧罩雲騰,翠奔綠湧,頗有仙境氣勢。發鳩山由三座主峰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蒼穹的巨人。方山峰是發鳩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還高出120多米。峰戀疊起,怪石崢嶸,雲濤霧海,景色奇特。峰頂是一塊麵積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這裏修築廟宇。主峰稍南有一無風台,這裏任何時候都無一絲一縷的風息。偏南依岩築室,為寺僧禪室,稱“起雲洞”,洞口有石山,雲氣冉冉。發鳩山東山腳下有清泉,是濁漳河主要源頭。古時源頭建有“泉神廟”,後改為靈湫廟,傳說是神農炎帝為紀念其女兒女娃所建。廟宇宏大,造型別致,廟的周圍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橋、南天門、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築。
發鳩山腳下有一景觀稱“濁源瀉碧”,河水從山腳下流出,一片碧綠,湍流直瀉,西流東往。當遊人夜宿靈湫廟,靜夜時能聽到山下汩汩泉水的響聲,妙不可言。發鳩山的廟宇大多與精衛鳥有關。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熱烈讚揚精衛小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鬥精神。他把區區精衛小鳥與頂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並論,一種悲壯之美,千百年來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滄海固然大,而精衛鳥堅韌不拔的精神更為偉大,這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征!
精衛在現實中並不存在,也是一種傳說中的鳥。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是我們民族偉大而崇高精神: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象征。愚公因為毛澤東的文章,在中國家喻戶曉,而精衛,可能因為大用了這個名字,人們有意回避變得默默無聞。最近情況有了變化,2007年拍了一部三十多集的電視連續劇《精衛填海》,長治市為了開發發鳩山旅遊資源,很起勁,不過在下以為並不成功,劇本在胡編亂造。
《莊子 內篇 逍遙遊》一開始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方大洋中有一隻叫做鯤的魚,身體有幾千裏那末大。鯤會化作一隻叫做鵬的鳥,背寬幾千裏,一旦飛起來,展開的翅膀就像蓋滿天空的雲。這隻鳥準備越過大海搬到南方的大洋,這南方的大洋就是天池。南朝有一部誌怪小說幾名為《續齊諧記》南朝蕭梁時吳均(469~520)所撰。此前,劉宋時的東陽無疑有《齊諧記》7卷,已佚,吳均續作1卷,《隋書•經籍誌》有著錄。《續齊諧記》現存傳本隻有17條,但文辭優美,書中不少故事曾廣為流傳,其中有一條說:“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這裏是說大鵬乃一種體背宏巨,狀若泰山的大鳥。它準備飛往南方大洋,舒展雙翅,則如烏雲蔽日。大鵬一拍翅膀能夠擊水三千裏,又可以乘旋風直上九萬裏高空,遏絕雲端,氣衝霄漢,還能夠連續飛行六個月才休息。成語“鯤鵬展翅”、“鵬程萬裏”皆出於此。
很明顯,古今中外,即使在恐龍時代也絕沒有莊周所描寫的這樣的龐然大物,但是後人卻津津樂道大鵬鳥,經常用作男性的名字。晉朝的阮宣子,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後代,家境貧窮,四十歲才找到老婆。他喜歡讀《易經》和《莊子》,寫了一篇《大鵬讚》,文筆非常優美,全詩是這樣的:“蒼蒼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翕然層舉,背負太清。誌存天地,不屑唐庭。鴬鳩仰笑,尺鷃所輕。超世高逝,莫知其情。”唐朝的李白從青年時代開始,就以大鵬自比。二十來歲的李白曾經寫過一首《上李邕》,表現了壯誌少年的豪放氣概。詩歌是這樣寫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詩中宣父,指孔子,《論語》有“後生可畏”之句。
舊版本的《說嶽全傳》一開始是這樣的:佛祖在天庭說法,眾生聽法,大鵬鳥護法。眾生中烏龜放了一個臭屁,嚴重擾亂會場。於是大鵬鳥狠狠地啄了烏龜一下,以示警告,從此烏龜記恨在心,伺機報複。宋徽宗是一個迷信道教的皇帝,有一次他給上天撰寫青詞時,玉皇大帝四個字點錯位置變成王皇犬帝,玉皇大帝看了這份青詞大怒,說:“王皇猶可恕,犬帝不可恕。”,就派一條孽龍下凡,奪宋徽宗的江山。佛祖知道了,對玉皇大帝說:“趙佶自作孽,但是百姓是無辜的。”加派大鵬鳥下凡救助百姓。烏龜覺得機會來了,也偷偷下凡搗亂。這孽龍就是金兀術,大鵬鳥就是嶽飛,烏龜就是秦檜。這一段顯然是由嶽飛字鵬舉,檜與龜同音,敷衍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神話中,也有一種大鵬金翅鳥,是一種性情猛烈、類似鷲鷹的巨鳥,梵語叫迦樓羅, 又稱“蘇缽剌尼”,是“天龍八部”之一。天龍八部是指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侯羅迦。為佛教中的守護神。大鵬金翅鳥降生之時,身光赫奕,各路天神誤認為它是火天而頂禮膜拜。成年的大鵬金翅鳥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如意珠,身長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長四千由旬。由旬為古代印度計算裏程之單位,指公牛拉車行走一日之旅程。由旬有小、中、大三種,分別可換算為大約四十裏、六十裏、八十裏。大鵬金翅鳥以龍為食,它在空中飛翔,巡視大海中應死的龍,發現龍時,用翅膀煽開海水,成為兩半,龍見這個陣勢,嚇得發抖,就失去知覺,等著被吞食,大鵬金翅鳥於一日之間可吃掉一個龍王及五百個小龍。佛教的一些流派還認為,大鵬金翅鳥是梵天、毗紐天、大自在天的化身,也是釋迦牟尼的老師文殊菩薩的化身,代表著智慧和勇猛。
還可以在列舉一些傳說中的鳥。東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述了關於重明鳥的故事:“堯在位七十年,有抵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晴在目。狀如雞,雞如鳳,時解落毛羽,肉鬲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國人莫不掃灑門戶,以望重明之集。其末至之時,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之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伏。”及至魏晉以後,民間仍在每年除夕春書於門首貼掛重明鳥圖畫,以期鎮妖祛邪,柞降安祥。
比翼鳥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名。又名鶼鶼、蠻蠻。此鳥僅一目一翼,雌雄須並翼飛行,故常比喻恩愛夫妻。《山海 海南經》:“比翼鳥在(結胸國)其東,其為鳥青、赤,兩鳥比翼。一曰在南山東。”又《西山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鳧:野鴨。《爾雅 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郭璞注:“似鳧,青赤色。”又鰈是比目魚,所以常用鶼鰈比喻夫妻感情融洽。
宋代羅願(1136—1185)寫了一部訓詁書,因為有一部很有名的解釋草木鳥獸蟲魚各種物名的《爾雅》,羅願以該書為《爾雅》輔翼,所以名為《爾雅翼》。書分32卷,卷十三至卷十七解釋鳥類,卷十六中說:“鴆,毒鳥也……昔有人入山、見其步法,歸向其妻索之,婦正織而機翻”可見此鳥毒惡之甚,所以古人以鴆為毒鳥,人們都忌諱見到這種鳥。鴆是脖子上有一圈發亮羽毛的大鳥,眼裏充滿著血紅的顏色,鴆鳥隻能生活在有古木有蛇蠍的山林裏。據說以鴆羽浸製的毒酒,隻要少許進入入口,便致入於死,所以曆史上多有以鴆酒殺人之事。據清代名醫陳士鐸(約1627—1707),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祖傳秘本及當地醫家所傳誦的病案整理而成的《辨證錄 中毒門》:“人有飲吞鴆酒,白眼朝天,身發寒顫,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狀,心中明白但不能語言,至眼閉即死。”製鴆酒方法最為簡便,即以鴆羽拂之於上等好酒,酒色香味不變,而鴆毒盡入,喝之頃刻間五髒俱潰,神經麻木,無痛而死。鴆酒一直是皇宮謀殺、賜死的上品。
九頭鳥,又名鬼車鳥,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一部著名類書《太平禦覽》卷九二七中說:“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大者翼廠丈許,其眼睛晝盲夜瞭……愛入人家爍人魂氣。或雲九首,曾犬齧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留下《鬼車詩》一首,對此有最為生動完整的記述:“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命庭率其屬,彎弧陴遂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透,自從狗嗤一頭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彌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咻鶹。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驚輒墮,有時餘血下點呼,所遭之家家必破。我聞此語驚且疑,反祝疾飛無我禍,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細理莫詳,占凶在人不在物,一去兩頭反為祥。……”這傳說中的凶鳥曾使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的人們惶恐不安,害怕被攝魂降災。
酈道元《水經注》中載:“陽新縣地多女鳥。”女鳥又名姑獲鳥,在傳說中是專降小兒疾病的鳥,相傳為產婦所化,正月夜出現,其聲似小兒泣,喜取人女子養之,至有小兒之家,即以血點其衣為誌;或說鳥落塵於兒衣中,可令兒病.故“豫章間養兒,不露其衣,言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