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9-07-12 20:41:42)

隋代(581--618)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采之,並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雖然隋是一個隻存在三十多年的短暫的朝代,由於隋文帝統一了南北,原先人為阻隔交通的南北邊界沒有了,方便把茶葉運輸的到北方。隋文帝自己又因為喝茶恢複了健康,自然對茶十分推崇,這樣就使得茶迅[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8226;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漢魏六朝是怎樣飲茶的呢?古籍雖有零星記錄也是語焉不詳。《僮約》稱“烹茶盡具”,《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煎茶,當如煎藥,入水煮熬。煮茶,或入冷水煮熬,或入冷水煮至沸騰,或入開水煮至百沸。烹茶則是煮茶、煎茶的統稱,三者義近往拄混用。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說[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西漢的辭賦作家王褒,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墨池壩)人,他的生卒年失載,隻知他的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期。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甘泉》《洞簫》等賦16篇。他在今天經常被提到,並不是因為他的辭賦作品,而是在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十五日寫下的《僮約》。顧名思義《僮約》是僮仆的賣身契約,正是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9-07-04 08:49:25)

又是人間四月天,
繽紛桃李柳如煙。
越冬度夏須眉白,
過海飄洋血脈連。
兄弟重逢談舊事,
家山巨變展新顏。
此生但願常相聚,
不羨榮華不羨仙。[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7-04 07:51:43)
標點符號出現之前,通篇文章隻有在句子結束時,或許有一個句號,最早一些連句號都沒有。所以以前從啟蒙的塾師開始,老師們的一個教學任務就是句讀(讀字此處念成dou不念du,逗號的意思)。看古書,讀古文困難之一就是往往不知道如何斷句,再加上傳抄翻刻過程中,難免訛誤脫落,所謂“魚魯亥豕”,使人更摸不著頭腦。初讀《二十五史》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感覺,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9-07-03 19:37:24)
有很多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表明秦統一中國以後,到了漢代茶事活動在中國已經十分普遍。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的中國最早的一部辭書《爾雅》中,已發現茶是木本,把對茶的解釋放在釋木篇中,不放在釋草篇中。因為用荼指茶名實不符,故借用“檟”字,稱之為“檟”。根據《說文解字》:“檟,楸也。”“楸,梓也。”楸和梓。《埤雅》解釋為:“楸梧早晚,故楸謂之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在中原地區,一直到戰國時期,茶還是十分稀罕的物品,所以西周王室把它列為貢品,並派專人管理。除了傳說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以茶代酒外,周王室並沒有把茶當飲料,而是在祭祀祖先和神鬼時作為祭品。到了春秋時期,中原地區茶的供應多了起來,貴族已經可以把它作為食品了,於是就有了前麵的《晏子春秋》中的記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前麵引述《神農本草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豆蔻年華惜隕星,
人生聚散似飄萍。
杏林聖手深遺憾,
一片真情送夢婷。
請向夢婷家人轉達我的慰問和哀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9-07-01 20:10:33)
春光半老柳飄棉,
綠滿枝頭鳥語喧。
宿昔登樓觀大海,
如今舉目盡桑田。
先憂後樂千秋誦,
良相豐功百世傳。
文會堂東存古樹,
鳳城河畔訪前賢。
鳳城河穿越泰州城,河邊望海樓始建於北宋初年,當年建樓觀海,如今離海已有二百多公裏,極目城池阡陌,很有滄桑感。樓右側文會堂為範仲淹初識滕子京會文處,堂東古樹見證呂夷簡、晏殊、韓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
[11]
[12]
[13]
[14]
[15]
[>>]
[首頁]
[尾頁]